大时代背景下的美国和日本生态文学
2019-01-29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210000
(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210000)
一、美国生态文学发展历程
美国文学中的生态思想,远在这个国家建立之前就已经开始形成。当代美国学者罗谢尔··约翰逊等人研究美洲大陆早期的自然书写以后,认为“当欧洲第一支探险队与航海者发现并探索美洲新大陆的航线时,也同时试着用文学来描述这块陆地”。最早的自然书写作品是效力西班牙王朝的意大利籍探险家哥伦布等人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力和财力,而描述自然的美景和富饶的大地,以供西班牙王室们阅读。由于这个缘故,早期萌生的生态思想是作者以探险者的角度面对自然环境,观察新大陆,所以书写的内容着重在新大陆的美景与生活的关系。
美洲殖民地时期的自然书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受到欧洲文化传统以及宗教的影响,没有超越早期作家的格局,主要还是落实在生活层面,重心在于描述移民的日常生活与对自然的感受。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穷理查德的历书》,其中描写了理查德与他的家人的日常生活,劝告人们要过健康而有节制的简朴生活。富兰克林将对于自然现象的掌握,以幽默又实用的方式呈现在他的书里,协助新移民尽快适应当地的环境。虽然此时的自然书写大多是为了移民及传教的目的进行的写作,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并没有考虑生态的全体利益,但是整体来看,后续的移民通过这些文字能够掌握该地的自然条件,包括气候的变化,土地的肥沃程度,动植物种类等等,更好地适应新的生活。
从美国立国到十八世纪出现的生态文学作家相对于殖民地时期的作家保持严肃风格与浓厚的宗教色彩的态度不同,他们对于生态本身的热爱十分强烈。例如奠定美国建国之初文学发展方向的华盛顿······欧文,他对美国大自然是纯粹的欣赏,也被誉为“美国文学第一人”。他旅游了许多地方,同时在美景中称颂自然,并进行外国故事本土化的过程。他为了让美国读者拥有亲切的感觉,创作时作品用纽约和附近的地名来改编欧洲的传奇故事,充斥着纽约的地方特色,拥有着独特性。
而到了十九世纪,美国国内爆发反对奴隶制度与雇主剥削的思想,废奴运动正式开始,人们不断发出反对美国的蓄奴制度和主张土地改革的声音,美国超验主义思想的发端者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积极参加废奴运动,为了黑人的平等权利而写文章,作演讲。由此,爱默生不像之前的生态文学作家那样仅仅描述大自然的美丽,他对生态环境有他自己的观点与见解,看待自然的方式变为哲理性的。爱默生说认为现在人类只投入了自然一半的精力,对于自然关注的太少,希望能用很少的力量与智慧控制自然。在世界上承担自然管理工作的是根本不关注自然的人,他称呼这种人 “自私的野蛮人”,认为他们的思想是野蛮的。他深刻地直接指出了我们人类所面临的问题就是人类对待自然世界不仅关注的不够,而且缺少认识。认为我们对待自然应该不将自然当作是生活中的原料,也是一种磨合的过程,保护自然也是是为了人类的共同利益。
从19世纪后半叶开始,美国的经济呈现飞速上升趋势。南北战争后,南部种植园与蓄奴制度被废除,社会也渐渐稳定。因此,资本主义开始在美国飞速发展,加强了国家经济力量,造船业与机器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使美国人民渐渐开始忽视自然环境。伴随着发达工商业带来的各种污染以及人为的环境破坏事件层出不穷。然而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许多为了生态环境及环保运动不懈奋斗的人士。例如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也是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利奥波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创作出的《沙郡岁月》,是他对于自然土地和人类与生态的关系与未来的观察与思索的心血。利奥波德倡导的是开放的“大地伦理”,也就是教导人们要以谦卑的态度来保护土地,保护大自然。他指出:“补救这种情况唯一明显的方法,便是让私有土地拥有者负起大地伦理责任。想拥有一个可补救和指引土地与经济关系的伦理规范,必须先拥有一个观念:在心里将土地视为一个生物机制。只有涉及某种能够看见、感觉、了解、喜爱或信任的事物时,我们才有伦理感可言。”说明了我们要进行自然资源保护教育,就要先有伦理感。这个崭新的思想影响着人们,鼓励人们珍视生态环境。
二、日本生态文学发展历程
在日本,生态文学可以追溯到平安时期,现在又可以被称为“自然书写”和“环境文学”。因为它自古以来就是欣赏自然,赞颂自然的民族。日本处于温带湿润地区,因此温和的自然环境对于自绳文时代以来的采集,渔业社会,以及后来以水稻种植为重心的农耕社会而言十分重要。日本国民依靠自然,认为是大自然给予人们丰收的作物,人从自然而生,最终也应回归自然。正因为如此,日本国民有着将自身与自然合二为一的情感,这种情感在日本人的宗教、思想、哲学等全部精神活动之中均有体现。
在这样的风土中诞生的文学,十分重视与自然的融合。由于考虑到自然是人类各种各样营生的原点,产生了隐遁于自然的隐者文学。首先,古代的是必须有自然因素的文学形态,这和传统的近代俳句的季题联系在一起,和歌是从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寓情于自然的目的出发的。这种倾向在进入平安时代时便在散文的世界中蔓延开来。《古今集》作为日本描写自然的开端,作品中处处可以体会到作者欣赏自然,讴歌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心境。《源氏物语》、《徒然草》、《方丈记》等著作都以描写自然的魅力而在日本的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16世纪时,欧洲的生态思想与文学形式开始传入日本。而后散文的领域里,诞生了国木田独步的《武藏野》、德富芦花的《自然和人生》之类的数篇名作。受到欧洲思想的影响,明治末期盛行的自然主义文学,是一边追求人类的真实,一边发现自然最大的价值。志贺直哉的唯一一本长篇小说《暗夜行路》的高潮部分便是主人公时任兼作在鸟取县的大山中与自然融为一体,获得心灵平静的场景。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逐渐吸收欧美思想,但实行的对外扩张政策导致战争不断,影响了其自然生态。二战战败后,原子弹、重工业污染等危害导致日本的自然环境被破坏,多种疾病产生。许多作家被深受其害的人们所触动,诞生了日本生态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核爆文学。
大江健三郎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也是日本核爆文学的代表作家,可以说“核”问题是耗尽其毕生精力直面的问题之一,大江健三郎28岁时出生的长子是不幸的残障人士,苦闷的他初次访问广岛,又被受到核污染侵害的患者深深震撼,遂以残疾人和核问题为主要题材发表作品。2011年福岛核泄漏,人民因核污染苦不堪言,他的反核情绪再次被激发,仅仅两周后在《纽约客》上发表的《历史重演:东京来信》,在文学界率先表明了对核能的否定态度,强烈批判了日本的核政策。他认为:“日本不应仅仅考虑核能给工业产值制带来多大利益,更不应该忘记广岛的悲剧。”他呼吁:“应该将福岛核电站的事故同广岛长崎事件联系到一起,深深反省核电的危险,并减少对核能的幻想”。
二战结束,战乱逐渐稳定后,日本开始了飞速的经济发展,与此同时日本生态被重度污染与破坏。1955年,城市的大气与水质开始出现污染问题。放射性污染、石油企业排放废气、噪音等公害问题日趋严重,“四大公害事件”,即水俣病、疼痛病、哮喘病、阿贺川有机水银事件产生。于是相应地产生了异于传统自然观,具有强烈生态忧患意识的作品。如石牟礼道子的“苦海净土”三部曲、西村京太郎的《污染海域》、野田知佑的《畅游日本河川》、山尾三省的《圣老人:作为百姓、诗人、信仰者》等。这些作品围绕着日本独有的“处所意识”而展开,探讨人与自然应如何和谐相处,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生态和人们的精神世界的深层思索。
总的来说,日本现代生态文学作品从一开始的以哲学或科学思想理性思考自然的作品演化到人类与自然共存的作品而后又变为以公害病为题材的作品。从赞颂自然到批评生态污染,生态文学的主旨都是希望人们爱护自然文明、注重环境建设。
三、美国生态文学对日本生态文学的影响
受到美国生态批评的影响,日本本土生态文学诞生。虽然在诞生之初仅仅是整理和介绍美国生态文学的研究成果。但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生态文学研究的步伐加快,研究方向逐渐变为以评论欧美及日本生态文学代表作家、代表作品为主了。也可以说,日本的生态批评研究、环境诗学开始了本土化建构阶段。它大概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十年。日本文学环境学会等研究机构成立,日本开始了生态文学研究。这时的研究对象还是最基本的生态文学形式与体裁,对生态文学基本术语的译文界定和美国生态文学各学说的介绍也刚刚开始。
第二阶段是21世纪以后,日本生态文学的研究更开阔了视野。研究内容也从仅仅是对欧美生态文学的译介转向对本土生态文学的发掘,同时在借鉴吸收了来自欧美生态文学的基础理论后,从本土文化特征出发,建构了崭新而独特的日本“处所意识”下的生态文学批评框架。
日本在经历高度经济成长和泡沫经济崩溃之后,换言之,在进入了后工业社会之后,许多知识精英开始深刻反思资本主义发展的悖论,其中有些人提出了环境社会主义学说,将批判的矛头对准了反环境帝国主义。不过,如此新思潮究其源头,其实亦来自西方,尤其美国为甚。有吉佐和子所创作的日本绿色圣经《复合污染》就是在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的启发下所创作的。《寂静的春天》运用生物链的原理解释了“DDT毒素的聚变过程,从而说明,DDT毒素不仅杀死害虫,也杀死了那些吃下染上DDT害虫的鸟类,同时也危害到使用沾染DDT的农作物制作而成的食物的人类及其子孙后代”。明确揭示了使用杀虫剂会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害。《寂静的春天》中的“地表水和地下海”、“人类的代价”、“土壤的王国”、“每四个中有一个”、“死神的特效药”等部分章节均有指出,几种农药同时使用会加倍毒性。有吉佐和子受其启发,将《寂静的春天》加入了日本本土元素,改编成名为“复合污染”的连载小说,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寂静的春天》作为以叙述性语言描写的科学性文章具有科普作用,而《复合污染》更贴近于文学性文章,语言平实动人。日本虽处于和平年代,但民众却被疾病折磨的痛苦不堪,于是有吉佐和子从历史、社会等多角度以更长远的眼光看待此时的日本发展。她在小说中提到:“在写这部小说的时候,我常常在思考战争的恐怖。化学技术是因战争而飞速发展,但即使战争结束,企业也因利益不会减少其飞速发展的生产力。火药被改造,以化肥的形式输送到和平的农村;毒瓦斯也变成杀虫剂或其他农药,喷洒在蔬菜和稻谷之上;合成洗涤剂更是堂而皇之地取代了肥皂,污染着水源与土地”。进一步提出我们人类在这场环境污染的战争中既是受害者又是加害者的残酷事实,唤醒日本人的环保意识,直至今天仍在警醒着人们。
四、结语
人们在时代发展中渐渐意识到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的重要性,而生态文学作品也在无形之中表达着人们对生态的重视,并给人们敲响自然的警钟,这就是生态文学的研究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