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贫困走出的种植专家
——记余干县玉亭镇贫困户韩少波的脱贫致富事迹
2019-01-29熊四华
□ 熊四华
阴雨绵绵、秋风瑟瑟,当笔者走进韩少波家中时,他正在整理新收的稻谷。韩少波,余干县玉亭镇排岗村村民,一家六口,因缺乏相关的专业技术,入不敷出,2014年被纳入贫困户建档立卡。随后在余干县委、县政府的帮扶下,产业扶贫的政策让他摘了贫困户的帽子并于2018年获得“全省脱贫攻坚奋进奖”。
如今的韩少波是村里有名的种植大户,村民们谈到他都会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他是个能干的人”,但或许很少有人知道“能干的人”这四个字背后,韩少波这一路走的有多不容易。
在种植大棚蔬菜之前,韩少波是一名水电安装工人,可由于行业不景气,家中人口多,再加上孩子上学的费用,渐渐地入不敷出,日子过得愈发困苦,为了挣开贫困的枷锁,韩少波将目光投向了大棚蔬菜种植产业。
“最开始的时候什么都不懂,都是自己在网上查阅资料自学。”韩少波如此说道。早前,余干县在大棚蔬菜这一产业隶属于空白,为了学习大棚蔬菜种植技术,韩少波除了在网上查阅资料自学以外,还拿出为数不多的积蓄远赴北京进行学习培训。韩少波文化水平不高,学习的过程异常艰难,但韩少波还是坚持初心义无反顾地走下去。面对困难和家人的不解,他坚持做家里的顶梁柱。 “一开始都不支持,因为第一年损失惨重,所以亲戚也会有人说我不务正业,不过后来慢慢的就好了。”韩少波说。
最开始从北京学成归来之时,韩少波做的是无土栽培,但由于缺乏资金没有实践经验,再加上当地的气候等原因,第一年损失近十万元,可韩少波没有就此放弃,即便背后的声音越来越多,也没有动摇他的决心。为此,他潜心钻研失败的原因,通过自身的努力排解困难,最后他摒弃无土栽培,选择种植绿色有机蔬菜。
万事开头难,新的选择代表新的困难和挫折,他先后经历了资金筹措难、土地流转难、技术不完善、搭建菜棚难等一系列的问题。但千难万难都没有难倒他,他始终坚持不抛弃、不放弃,通过自己的勤劳和努力钻研,在帮扶干部帮助下,成功的种植了大面积绿色有机蔬菜。一开始为了打开市场,他大清早便出门来到各大菜市场踩点,察看其他农户卖菜的价格,以及蔬菜的新鲜程度,久而久之,便将市场情况了然于胸。
现在,他的背后再也没有人发出“不务正业”的声音了。面对越来越好的生活,他选择稳扎稳打。“少波,昨天我预订的菜没拿到,今天无论如何要给我准备好15斤枫树辣椒、20斤茄子……”这是韩少波家中时不时就会响起的电话声音。
韩少波的蔬菜由于全程采用灭虫灯、发酵菌等方式灭杀害虫,施用腐熟肥、农家肥等有机肥,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等现代科技种植技术非常受消费者青睐。可一开始为了销售,韩少波想了很多方法,也时常碰壁,起初大家都不信任他这个“程咬金”,但最后他灵感突发,以“友情价”卖给了一个酒店厨房,酒店采购部门见他的蔬菜翠如玉滴,又知悉他是贫困户,便以市场价全数采购了他的蔬菜。久而久之,韩少波的有机蔬菜已在余干县好几家酒店“落了户,扎了根”,有了固定的销售客户,不用担心卖不出去。面对越来越好的生活,韩少波没有像毛头小子一样急于求进,而是选择稳扎稳打,他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计划。
“现在已经基本还完了十几万的欠款,当下能做的就是把房子建好,最想做的是能够将自己的大棚蔬菜发展成产业一条龙,最后也想做养殖。”韩少波笑着说,眼中是自信的光芒。
面对同样的贫困户,他选择帮扶。“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韩少波因种植脱贫致富,但在自己脱贫奔小康的同时,他想的最多的是村里的其他贫困户,他们没有合适的发展产业、资金匮乏、技术欠缺,从他们的身上,韩少波看到了几年前的自己,于是萌生了帮扶其他贫困户的想法。
在2017年底波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了,他吸纳了村里其他20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入社后,贫困户年均户增收达2000多元,预计今年底可达5000元左右,除此之外,贫困户还可以让自家剩余劳动力来种植基地就业增收,在他的带动下,20户贫困户对如期脱贫、同步小康都信心十足。
当中的韩长生正是在韩少波的帮助下,以1万元产业扶贫直补资金入股,加入了波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成为正式社员,现在基本每天都在蔬菜种植基地上班,到蔬菜旺季之时,每个月仅工资都可以拿到4000元左右,另外到年底还可以按股分红。韩长先老人激动的告诉记者,“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生活改变得这么快,不仅可以到基地上班领工资,还可以按股分红,现在我家的生活变化很大,还盖起了小洋楼哦……”就连在采访之时,记者也能时不时见到前来询问韩少波种植技术的村民,“他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有人如此说道。
种菜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如何将蔬菜种好、种精却需要一个人多年的付出、努力和钻研,这条种植之路韩少波已经走了8年,在未来,他还会坚定步伐地走下去。东流逝水,叶落纷纷,寒风渐起,年末将至,到明年韩少波的大棚又将是一片芳草绿,就如他未来的前景一般生机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