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
2019-01-28杨晟颢尚春江郑雅茜
杨晟颢 尚春江 郑雅茜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积淀的宝贵思想财富。新时代背景下文化具有多元化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高校思政工作者结合新时代特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联动发力。
关键词:新时代;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5-0018-0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积淀的文化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客观来说,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范围内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仍受方法滞后陈旧和外来文化干扰的双重影响。与此同时,高校正在切实推进“互联网+”、新工科建设和“双一流”建设发展方案,这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优化创新提供了有利契机。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必要性
1.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呼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持续发展,社会对于高学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而大学生作为我国数量众多的高素质群体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使命,思想政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的长远发展,因而做好大学生的思政工作就显得迫切而必要。结合一线工作中的具体情况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进行分析,总括来说有三大特点:其一,个人本位思想较重,价值目标现实化,责任意识淡薄化;其二,心理素质差,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其三,道德观念复杂化,道德行为和道德认知不一致。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亟须高校思政工作者“扶正固本”,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核和道德精粹融合到思政教育的全过程中。
2.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期以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辩证统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几千年来的中华民族优秀思想道德理念的集合,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新时代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两者之间有着历史的贯通性和内在的契合性。[2]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需要紧紧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抓手,理顺内在逻辑,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断创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用传统文化理论辅助核心价值观教学,用历史典型案例指导核心价值观实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迁移和传承。
3.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依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的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受到外来文化和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强烈冲击,以“二次元”为代表的日韩文化和以“娱乐至死”为代表的欧美文化正在网络中大肆传播,影响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自信。
中華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因其不曾中断的传承历史证明了其唯一延续性;因其兼收并蓄的发展历程证明了其深厚包容性;因其历久弥新的道德内涵证明了其逻辑先进性。中华民族理应拥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的高度文化自信。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必须依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二、现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1.方法滞后导致难以实现有效衔接。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过程中,高校思政工作者已经有意识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但结果并不十分理想,其重要原因就是融入方法滞后与时代脱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间无法实现有效衔接。新时代面向新青年,用传统手段融入传统文化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的文化需求,这也侧面体现出在新时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观念上进行自我革新,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时代背景下讲好中华传统故事。高校思政工作者在活动策划和开展过程中应当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创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在活动定位上,应当回归生活实践,结合高校特色和专业特色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避免脱离实际,出现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观点。
2.外来文化促使意识形态斗争严峻。由于受到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和日韩“二次元”宅文化的影响,没有限度的以娱乐狂欢心态对待传统文化,崇尚过度消费和佛系颓废,使大学生对传统的敬畏感日渐式微。大学生群体对于时事热点的片面了解结合大学生群体对群体性事件的参与热情导致其极易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加剧了意识形态斗争的激烈程度,也对高校思政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3],在高校思政工作中,“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青年是阅卷人”,时代在不断发展,青年在不断更替,答卷的标准答案却是亘古不变,就是以历经几千年检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优化创新路径探索
1.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为主阵地,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理论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着重大历史使命,既需要时刻对先进思想保持高度关注,又要回望过去深入领会传统文化,用生动的语言和鲜活的实例将历史与现实贯穿连接,构建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理论体系。新时代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对于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深入透彻的学习,切实提升自身理论水平,避免本领恐慌。教师在教学方式上需要进行自我革新,在保持教材内容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主动融入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
2.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矩阵作用,打造创新型第二课堂品牌栏目。新时代是“融媒体”时代,多元性文化越来越突出网络传播的针对性和重要性。相比传统传播方式,新媒体矩阵具有覆盖性强、宣传效果好、传播范围广、人力消耗少等特点,形式上更加贴合青年获取信息的习惯。在矩阵中,不同新媒体平台应该根据平台特点打造贴近青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第二课堂品牌栏目,将厚重的传统文化通俗化、口语化,使其更容易吸引学生并被学生接受。新媒体网络矩阵既可将线上教育栏目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拓展,又可将线下实践活动作为第二课堂的纽带和桥梁。
3.将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时代特征,确保新时代文化育人常用常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中产生的,演化过程与时代的大环境变迁息息相关。新时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发展阶段,在实践工作中高校思政工作者应结合世界形势、立足中国国情,引导学生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发展观”,培养学生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决现实问题的迁移能力。只有在融合的过程中不断自我革新、自我升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常用常新,从而更好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2]乔惠波.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与现实路径[J].教育评论,2017,(10):97-101.
[3]王琎.时代是出卷人 我们是答卷人 人民是阅卷人[N].光明日报,2018-03-1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