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模式的课程体系研究*
——以应用型本科数学与应用数学 (师范)专业为例

2019-01-28李云霞山玉林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学分应用型课程体系

李云霞,山玉林,杨 波

(楚雄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一、问题提出

2010年7月29日公布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曾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要 “适应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规模”,着力培养 “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2012年6月14日公布的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进一步指出,要 “扩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比例,地方高等学校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主”。可见,国家不仅提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迫切性,而且从学校定位、人才类型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几个方面对应用型本科教育提出了政策要求。因此,楚雄师范学院作为新建本科院校之一,积极响应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号召,全面落实我校应用型转型发展的目标。2015年,我校获批为云南省地方大学应用型整体转型改革试点高校。根据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 〔2012〕4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云南省关于推动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及 《楚雄师范学院转型发展实施意见》等相关精神,结合学校教学工作实际,需要对已有的 《本科生培养方案》结合应用型转型的目标进行修订。

课程体系是指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及其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大学课程体系在此主要指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某专业培养计划所含的课程体系;二是指某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1](P5)。本文主要探讨专业内部的课程体系问题。然而,课程结构指各类课程之间的组织和配合[2](P292),如开设的科目和活动以及科目活动的先后顺序、教学时数等。课程结构是一门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结构是否合理,关系到能培养出什么人,直接影响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2](P294)。

“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是以培养基础教育合格师资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应用型教师培养模式[3],这一模式为当前我校本科师范类专业向应用型转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模式参照。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1—6],主要研究应用型背景下数学与应用数学 (师范)专业的课程体系,形成代表师范专业的具有 “整合连贯型”的教师教育模式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模式是指将小学教师教育与中学教师教育实行整体融合、全面贯通、统一培养,整合小学教师教育和中学教师教育的各种要素、资源,在培养方式上关注基础教育的整体性、连贯型,注重基础教育作为一个连贯的整体却又具有分段性,在把握基础教育整体性的基础上,重点深入把握基础教育某一阶段 (小学或中学),旨在培养出通晓整个基础教育 (中小学)基本原理与方法,既能承担小学教育又能承担中学教育的高素质新型基础教育师资[6]。该课程体系除了一般的大学课程体系具有的自主性、专业性、前沿性、探究性等特点外、还具有师范性、综合性及地方性的特色。

二、数学与应用数学 (师范)专业 “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依据

主要从6个方面来确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一)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

学校坚持 “以应用为根本,师范为特色”的办学方向定位,“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边疆民族地方应用型品牌大学”为目标定位。

以 “思想品质优,专业基础实,职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工作适应快,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总体培养目标,彰显 “品行好,上手快,后劲足,能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

(二)遵循数学与应用数学 (师范)专业规范和教学基本要求

根据2007年修订的大学数学专业规范和教学基本要求,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的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主干学科、核心知识领域、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等内容选取人才培养中专业课程设置的内容。

(三)参考小学、初中数学教材、高中必修课、选修课教材及课程标准

现行小学、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四个部分 (如下图1):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应用及中小课程标准。高中数学必修课程的5个模块和选修课程的四个序列 (21个专题)内容 (如下图2)和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是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师教育课程设置 (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也是教师教育技能训练的依据。

图1 小学、初中数学教学内容

图2 高中数学教学内容

(四)参考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

数学与应用数学 (师范)专业主要培养的是能胜任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的合格教师,而中小学教师资格证是中小学教师必备的。所以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也要考虑学生毕业以后获取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的问题。中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试卷结构 (笔试)如下图3:

图3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试卷结构 (笔试)

(五)分析上一版人才培养方案的运行现状

通过采取对2011级部分同学的问卷调查及与部分毕业生访谈的方式,对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的运行情况进行调研,得到如下结论:对上一版 (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各个课程模块设置和课程学分设置几乎没有意见,但对小学教师技能训练和课程学期等方面有如下建议:

1.加强师范专业学生的 “‘4含2’技能训练”,尤其是加入小学部分的技能训练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的份量;

2.建议调整部分学期的课程,如将第四学期部分学习课程调整到第五、六学期。

(六)选中小学一线专家代表对中小学教学中最有用的课程进行调研

我们选取三位中小学教师对我们设置的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的课设置是否合理进行咨询。所选取的教师均在中学从教20年以上,其中一位教师是高中特级教师,一直从事高中数学教学,一位一直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另一位教师在初中和高中都从事过数学教学,他们认为培养中学数学教师技能的课程应该加强,而对于学科知识等课程的开设没有意见。

三、数学与应用数学 (师范)专业 “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的构建

本专业以 “应用能力”为中心改革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行业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核心,提高学生技术技能水平为关键,着力培养适应地方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确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热爱基础教育事业,具备数学素质和教师素质,掌握数学专业基础知识和现代教育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能胜任基础教育数学教学工作的合格教师和从事相关行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形成 “一个核心,两条主线和四个平台”的应用型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载体。根据以上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的特征和教学内容构建的6条依据,编制成了如下应用型背景下的数学与应用数学 (师范)专业的课程体系。

该体系归纳起来体现 “一个核心,两条主线和四个平台”的特点:一个核心指以应用能力为核心;两条主线是指该体系以中小学数学教师教育需要的教师职业技能和教学能力为主线,以实践教学技能为主线;四个平台是: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教师教育平台和实践教育平台。四个平台由基本素质、数学学科专业基础、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方向、专业应用基础、专业应用技能、专业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等课程模块组成。每个模块由不同类别的课程或一组课程群组成,并按必修、选修 (限选和任选)确定其课程性质。各平台中涵盖了数学与应用数学 (师范)专业毕业学生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同时还包括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内容。

该课程体系分为四个课程平台及12个课程模块。四个课程平台的学分设置及比例详见下图4。

图4 数学与应用数学 (师范)专业课程体系比例分布

1.通识教育平台

通识课程,又被习惯性称为素质教育课程或者公共基础课程,它是不直接为学生未来的职业活动做准备,而是为大学生在校学习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而开设的一类课程[5]。通识教育平台由通识必修课程、通识选修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组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详见图5。

图5 通识课程平台

2.专业教育平台

专业课程主要指集中体现某一专业特点的课程,它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实践课程,都是围绕专业开设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课程,这些课程带有一定的职业或行业倾向。

本专业确定了数学分析、解析几何、高等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常微分方程、数学模型与数学实验、心理学、教育学及中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10门核心课程。

专业教育平台 (如图6)由数学与应用数学 (师范)专业所依托的数学学科的基本课程组成,涵盖了数学与应用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术与方法的课程。该方案将数学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相近学科综合课整合为专业基础课,共开设13门必修课,学科基础课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和专业主干课 (复变函数、常微分方程、C语言程序设计、数学模型与数学实验及大学物理及实验)共58学分。另外,一共开设6个方向的专业选课程,在开设的任选课90学分中选16学分。专业教育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一共74学分,在四个课程平台中,专业教育课程所占比例最大为43.53%,体现 “专业基础实”的特点。

图6 专业教育课程平台

3.教师教育平台

教师教育课程平台有教师教育理论基础、教师教育技能、教师教育岗位课程模块组成 (见图7)。教师教育课程模块,注重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面对将来所从事的中小学教师岗位,有针对性地强调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动手操作技能的训练,由教师教育必修课、教师教育技能训练课、教师教育任选课组成。根据中小学教师要求,围绕中小学教师所需专业知识和教师技能设置若干专业任选课,并将教师技能训练、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纳入课程体系,共同组成专业应用模块。

“职业能力强”体现在所设置的课程体系由培养教师职业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以及实践技能的课程组成。具体而言,培养数学教师技能的必修课程有中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汉字书写、普通话与交流艺术、学校发展与班级管理、数学课堂教学技能、现代教育技术、音乐训练、美术训练、教学实习、见习等。培养数学教师技能的选修 (限选)课程设置了中学数学教学设计、初等几何研究、初等代数研究及数学教学课件制作等课程组成。根据中小学教师要求,围绕中小学教师所需专业知识和教师技能设置若干数学与应用数学任选课,并将模拟训练、教师技能训练、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纳入课程体系,共同组成专业应用模块。培养数学教师技能的选修 (任选)课程设置了中、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考试指南、中小学数学课标解读与数学教材分析等选修课程,数学教师技能的发展课程数学解题与中高考题研究、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高中数学选修课研究、数学史选讲等课程,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课设 “中小学数学新课改教学研究等讲座”。以上课程所占比例为32.35%。

图7 教师教育课程平台

4.实践教育平台

本平台由实验、实训、实习、综合实践等课程模块组成。为了学生掌握理论方法、专业技术,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设置的课程。由课内实验、课外实训、专业技能认证、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等组成。具体设置有非独立开设的实验课、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社会调查、毕业论文 (设计)、创业与就业实践与训练,“4含2”教师技能训练、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等课程,见图8。实践教育平台一共设置56学分,占总学分的32.94%,其中实验教学在必修课设置中不少于4学分,选修课不少于6学分,其中创新创业教育的必修课开出1门,选修课开出4门,大致为13学分。

根据学校 “构建的 “一个平台、两个结合、三个阶段、四个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总体思路,结合我院实际,按分类设计的原则,构建 “分阶段、一体化”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分阶段”指在学生学习与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设置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目标与内容。“一体化”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各实践教学环节一体化。

第一阶段是认知阶段:在学生低年级阶段开展认知实践为主的实践教学,开展社会调查、专业认知、基本技能训练等方面的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和认识社会、了解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面对的行业基础教育教师等岗位需要具备的实践能力情况;第二阶段即专业基础阶段,在学生进入二、三年级后开展的以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训练为主的实践教学;第三阶段即专业综合阶段:学生在高年级阶段开展的以综合创新实践为主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专业实习、毕业论文 (设计)及综合训练、专业学科竞赛活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等。通过实施 “三阶段”的实践教学,使实践教学在内容上与各年级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相适应,基础教育阶段和专业教育阶段的实践训练紧密衔接,各个平台的实践教学内容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并循序渐进,把实践教学贯穿到本科教学全过程中,实现实践能力的不间断培养,形成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体现人才培养中的 “实践能力强”的目标。

实践技能教学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重要环节,其形式主要有:一是为配合理论课程设置的以学时为单位的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如大学物理课程中的实验教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及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中的实验教学,教师教育技能中的实验课和创新创业课程中的实验课程。思政课程中的社会调查实践教学等;二是独立设置的以周为单位的实践课程。如实验课程 (数学教学课件制作),实训课程 (教师教育技能训练、职业技能训练1、职业技能训练2)、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见习与进校前准备、进校实习、返校后二次见习与研习三个阶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三是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而有意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如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等。

图8 实践教学平台

“会创新”体现在选修课程设置上以创新项目为平台设置任选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包括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竞赛)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职业资格证的考试,体现会用数学;必修课程设置上体现在学生的毕业论文 (设计)中,撰写出优秀的论文。

(二)突出应用性特点的课程结构

数学与应用数学 (师范)专业 “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的课程结构由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构成,较好地体现出应用性的特点。课程结构和学分设置如下表:

表1 课程结构与学分设置表

从以上表可见: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学分比例分别为78.82%、21.18%,选修课程中,限选和任选课程的比例分别占11.77%、9.41%。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学分比例分别为32.35%、67.65%,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设置比例约为7:3,偏重实践教学。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关键在于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学分比例分别为24.12%、43.53%,其中通识必修占19.41%,选修占4.71%;专业课程的必修占34.12%,选修占9.41%。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学分比例为3:5,应用型本科教育更侧重的是专业课程教育,进一步体现 “专业基础实”的特点。

总体上说,课程结构偏重实践教学,偏重专业基础教育,也反映了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实践教学和专业教育的重要性。课程结构体现了 “思想品德优,专业基础实,职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工作适应快”,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总目标的特点。

(三)数学与应用数学 (师范)专业 “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模式课程体系的基本特征

1.教师专业必修课程强调连贯性、整体性、基本性

“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必修课程以整个基础教育为对象。它开设13门教师教育必修课程,例如教师教育理论课程设置中开设了中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论,教育学、心理学。教师教育技能课设置了汉字书写、普通话与交流艺术、现代教育技术、学校发展与班级管理、数学课堂教学技能、音乐、美术训练等课程。教师教育岗位课程中开设了初等代数研究、初等几何研究和中小学概率与统计研究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学生对基础教育的整体性把握,强调基础教育的连贯性、整体性、基本性。它突破了这种中小学教师教育相互割裂的传统,强调基础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所具有的连贯性特征,强调师范生要对基础教育具有整体性的理解与把握。[7]

2.教师专业选修课程强调阶段性、重点性、针对性

“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选修课程,强调对基础教育阶段性特征的重点把握,让师范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特点、愿望以及就业现实选择基础教育某一阶段进行重点学习和深入了解[7]。开设了中小学教师岗位所需要的4门课程,另外在任选课模块还开设了专业深化选修课:数学解题研究、数学史选讲、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小学数学基础理论研究、高中数学选修课研究、中学数学中考研究、中学数学高考研究等7门课程。开设在4、5、6、8学期。要求师范生必须选择其中某一类课程进行深入学习,把握小学、初中或高中的教育教学特点,对师范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基础教育某一阶段教师教育课程训练,为将来从事基础教育教师工作 (小学、初中或高中)奠定丰富而深入的相关知识与能力基础。专业综合课程,建议学生在公共任选课中选针对小学、初中数学教师具备的 《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专业技能拓展课程有数据收集及调查报告撰写,教育统计学等[7]。

3.教育实习强调全程性

“整合连贯型”教师培养模式,强调师范生的教育实习要对基础教育的全程性把握,要求师范生到小学参与或了解数学课程教学活动、班主任工作,并开展一定的教育教学调查研究,同时,也要求师范生到中学参与数学课程教学活动、班主任工作与教育教学调查研究,目的是使将来小学教师或中学教师一开始就对基础教育有全程性理解,认识把握到基础教育的基本规律,同时,对基础教育某一阶段的特殊规律又有较深入的认识,既把握共性,又体现个性,实现共性、个性的统一连贯整合。[7]

实践教学活动分为教育见习与进校前准备、进校实习、返校后二次见习与研习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前五周,安排2周的教育见习 (称为见习1),见习1与后面的教育实习为不同层次;其余时间为教育实习前的课标学习、写教案、试讲等实习准备。第二阶段:6-15周,学生第6周开始进入实习学校,开展8—10周的教学实习和班主任工作实习,同时完成实习总结工作。第三阶段:后四周,开展见习2和教育研习。学生返校后组织二次见习 (称为见习2),见习2与见习1的教育见习属不同层次。

教育实习是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到中小学进行教育和教学实践活动,使师范生经过一定教育实习课程的特殊体验与训练,成为具有一定教学技能、理论基础和教学情感的教师任职准备者。它是师范生走入教育教学岗位的实战演习,是师范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只有通过教育教学实习,师范生才能申请获得相应的教师资格[7]。

四、结语

以数学与应用数学 (师范)专业 “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模式的课程体系为基础而形成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经实施了近三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还有待通过人才培养进行检验和完善。

猜你喜欢

学分应用型课程体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学分美食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