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教学活动设计与课例(下)
——创作教学方法研究
2019-01-28缪裴言
缪裴言
六、创作教学总体安排的设想
创作作为一个学习领域,在义务教育各学段都应该做总体安排,包括类型选择、内容比例、活动方式等。笔者现对此提出几点设想和建议:
1.即兴类与作曲类活动相结合
采用即兴类和作曲类活动时,总体上作曲类活动的比重可稍大一些。作曲类活动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所占比重随年级逐步增加,可占半数以上。即兴类活动随乐器的普及可多做即兴演奏,其中探索音响部分多用于低年级,所占比重不宜过大。如此设想的依据是各类活动的特点,同时借鉴国外近期教材的变化。目前在实际教学中较多应用的是动作类、语言类和音响类的即兴活动,这些可以适当压缩,同时增加作曲类活动的比重。教师应该多做作曲、编曲类的实验研究,以加深对这一领域的认识。
图1 创作中的各项内容在义务教育阶段所占比例
2.创作单元与创作环节两种呈现方式相结合
创作活动可设为教学单元,亦可作为其他领域的一个教学环节。设教学单元一般要多占课时,若干单元可构成学年创作学习系列;附属于其他领域的创作环节多为拓展性学习,所占课时较少。单元或环节的规模有较大伸缩性,例如常用的“即兴编配歌曲节奏伴奏”,作为唱歌的附属环节,可以用拍手或小型打击乐器做即兴伴奏,占用两三分钟即可;若设计为一个单元,则需选择节奏型、合奏声部,考虑乐器种类、件数,配合歌曲情绪、风格,分组汇报和评价等环节。
3.创作教学分量的估算
创作教学应该占有适度的分量,并与教学总量及各领域的比重密切相关。按每周一至三课时为一个单元估算,每学年应有两个以上的创作学习单元。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应有二三十个创作学习单元,再加上其他领域的创造类活动,这个分量应该是比较适合的。
七、课例与提示
按照上述创作活动设计的要求,笔者编拟了以下五个不同类型的课例。这些课例的内容素材均选自“人音版”小学和初中音乐教科书,其教学方法借鉴国外音乐课本①,并参考其他相关著作。
课例1 音响探索:探索乐器声音与歌唱《闪烁的小星》(小学低年级)
目标:
1.学习三角铁和串铃的演奏方法。
2.用乐器声音表现“星星在唱歌”,体验声音的强弱变化,配合演唱《闪烁的小星》。
过程:
1.聆听乐器的声音,学习乐器演奏方法
(1)按图(略)学习三角铁、串铃的拿法和奏法。
(2)为欣赏过的《加伏特舞曲》加配伴奏节奏型。乐曲A段用三角铁演奏,B段用串铃演奏,注意聆听三角铁和串铃的声音。每种乐器由五六个人演奏,其他学生拍手。伴奏节奏型如下:
谱例1
2.用乐器声音表现“星星在唱歌”
(1)结合插图讲故事:图①,遥远的夜空有一颗星星在闪烁…… 图②,星星渐渐地多了起来……图③,天空上有了很多颗星星,它们好像在快乐地唱歌……
(2)用三角铁的声音表现“星星在唱歌”。限定一分钟时间,分组依次进行,每组乐器由五六个人演奏。引导思考:怎样用乐器的声音表现“星星在唱歌”?怎样表现出图①②③中不同的情景?如何用不同的乐器奏法以及乐器的件数表现不同的情景?
3.创作音响配合演唱《闪烁的小星》
(1)用串铃配合演唱《闪烁的小星》。注意乐器奏法和伴奏节奏型(同上)。
(2)创作音响配合演唱。第一段音乐,小组演奏,用乐器表现“星星在唱歌”;第二段音乐,集体演唱《闪烁的小星》(串铃伴奏);第三段音乐,小组演奏,用乐器表现 “天空渐渐亮了,星星慢慢地看不见了”(注意与第一段音乐的区别)。当一个组演奏乐器时,其他学生唱歌,然后小组轮换。
提示:
1.第三个环节是重点。第一、第二个环节为后续的活动做准备。用三角铁表现“星星在歌唱”,通过强弱变化的演奏,并与演唱相结合,尤其是第一段(渐强)与第三段(渐弱)的对比,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2.规定乐器(三角铁)、限定乐曲件数并指导表现方法,想象表现情境演奏渐强、渐弱,这些能有效地避免混杂的音响或单纯的音响模仿。
3.从看图讲故事入手,引导学生用一两种乐器表现某个情景,结合歌唱活动和欣赏活动创造性地演奏乐器(强弱对比)来表现某个主题,并运用这些环节以增强活动的音乐性。
课例2 音响探索:“大海与轮船”(小学高年级或初中一年级)
目标:
1.用音响表现“大海与轮船”的情景。
2.探索各种声音的特性及其表现效果。
过程:
1.编创故事(情景设计),以“大海与轮船”为题编一个故事。引导想象:轮船渐渐驶近又渐渐远去;轮船周围的情景;大海的波浪和景象给人的感觉等。
(1)分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作。
(2)对照下列三幅图编写故事,每幅图用两三句话表述。
(3)介绍本组编写的故事梗概。
2.探索音乐表现(音响设计)
(1)选择乐器和音响。尽量选用适于课堂教学的乐器,如竖笛、口琴、钢琴等。注意声音的音色、高低、强弱、长短,以及乐器和物件的演奏方法。
(2)进行音响设计。设想用哪些声音来表现情景和感觉,以及声音的搭配、组合、重叠、强弱的变化,而且要尽可能设计音乐短句(旋律)参与表现。
(3)用图谱呈现音响设计。图谱要表示所用的乐器和物件及其组合、变化等,用音响描绘出不同的场景及其变化过程。可以参考下列图谱:
(4)分组排练。对照图谱进行演奏排练,限定三分钟演奏时间,通过试演进行修改。同时,教师巡视、指导。
3.借鉴、修改
(1)聆听、参考乐曲《太平洋231》片段或选用其他班组创作的较好的作品(录音或录像)。 “太平洋231”是一种蒸汽机车火车头,乐曲描绘火车头的启动、加速和停车的过程,显示火车头的强大威力,同时也抒发出作者兴奋、喜悦的心情。音乐从弱音开始,由弱到强,好似一列火车从远方而来,又从身边呼啸而过(这时声音达到最强),而后逐渐转弱,好似火车奔向远方。
(2)借鉴、参考乐曲进行修改,要求尽可能用音乐表现“大海与轮船”。
4.汇报表演、评价
(1) 各组依次汇报表演。演奏时出示设计图谱(用幻灯片)。
(2)讨论评价。自由发言,指出优点与不足,评选优胜组。评价要点:乐器选择与设计;声音组合、重叠;不同场面的变化;音响或音乐表现效果。
提示:
1.有关“大海与轮船”的创作课例很多,但效果不一,难点在于如何减少单纯的声音模仿、增加音乐性。该方案涉及:三种情景、图谱设计、聆听参考乐曲、评价要点等,以期多一些音乐效果。
2.分组设计音响是重点环节。教师巡视,指导、鼓励,以发现较好的小组。
3.汇报展示是本课高潮。宜分两课时进行,过程中要力求各组均有展示机会。按要点评价,尊重学生的见解,肯定优点、成绩。
课例3 即兴演奏:曲调问答(小学中高年级、初中各年级)
目标:
1.通过即兴曲调问答,体会句子感和乐句连接,体验“三部曲”形式。
2.通过曲调问答活动发展即兴演奏能力。
过程:
1.即兴曲调问答
(1)师生进行即兴曲调问答。人手一件乐器(口琴、口风琴或竖笛),两人一组,一问一答,拍,即兴创作四小节曲调。
教师奏出“问句”,学生逐个(依次或任选)“回答”。一问一答、拍、四小节、不间断,并尽量进行创造性回答。
谱例2
(2)学生两人(同桌或自由组合)进行曲调问答(要点同上)。问者、答者要互换,“问句”和“答句”尽量不重复。
(3)连续进行即兴曲调问答。前排两人奏完后,后排两人接着做,前后不间断、不重复。
(4)各组汇报、表演曲调问答。从第一排到最后一排依次进行,然后进行评议或补充练习。
2.演奏“三部曲”
(1) 全班演奏一首乐曲,如 《鄂伦春小调》(A段),接着进行一个组的即兴曲调问答(B段),然后再集体演奏(A段),构成A——B——A形式。演奏后,进行评议或补充练习。
(2)换一个组进行即兴曲调问答,然后进行“三部曲”形式的演奏,再做评议或补充练习。最好每个小组都有即兴演奏的机会。
(3)集体演奏乐曲和进行即兴曲调问答时,指定一两位学生演奏小型打击乐器,以利于控制速度和节奏,并增强音乐效果。
3.演唱与即兴演奏相结合
(1)分组:分为演唱、演奏、即兴演奏组,三组灵活搭配。如,演奏(如《鄂伦春小调》曲调)——即兴问答(创作问答)——演唱(唱 《鄂伦春小调》)——演奏+演唱(演唱、演奏《鄂伦春小调》)。
(2)排练、讨论、评议、补充练习。
(3)综合表演:演唱、演奏、即兴问答。
提示:
1.曲调问答之前可先做节奏问答练习。曲调问答需在节奏问答的基础之上进行,高年级的学生也可直接进行曲调问答。
2.即兴创作曲调比即兴创作节奏要难一些,加之还要使用乐器,因此即兴曲调创作活动要分步骤逐步进行,在师生问答、相互问答、各组汇报和补充练习的过程中逐步完善。
3.该方案要分成多个课时进行。
课例4 作曲、编曲:创作五个音的曲调(小学中高年级和初中各年级)
目标:
1.用 do、re、mi、sol、la五个音创作四小节曲调。
2.体验创作乐曲的乐趣。
过程:
1.说明要求
(1)预设下列 do、re、mi、sol、la五个音,用这五个音创作一段曲调。
谱例3
(2)提供四小节或八小节节奏谱作为创作的参考(下例两条节奏任选其一)。
谱例4
(3)要求用上述提供的五个音,参考节奏型,创作一首短曲。
2.初步创作
(1)学生创作。给每个学生提供创作用的五线谱纸,将创作内容写在谱纸上,并唱谱或演奏以推敲自己的创作,可相互商量。谱纸样式如下:
谱例5
(2)教师巡视。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大胆创作,教师个别指导,发现较好的创作。
(3)提示音符的写法(注意笔顺):
谱例6
3.完善创作
(1)展示创作。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由教师或学生演唱、演奏,用投影仪展示乐谱。
(2)学生评议,选出最佳作品。
(3)教师弹奏参考曲例《快乐的啰嗦》片段、《沂蒙山小调》片段,学生参考曲例修改自己的作品。提示:要有独创性,不要单纯模仿。
4.展示创作并进行评价
(1)选择一两首学生的(或教师修改、创作的)佳作,全体练习演唱或演奏。
(2)收齐全班的创作,教师课后评阅、分析,并做讲评。
提示:
1.预设供选音和参考节奏是初步学习创作曲调的一种辅助方式。供选音可用三至七个音,最好五个音 (五声音阶);参考节奏可用四至八个小节,也可稍长,但必须规整;提供五线谱纸和提示音符写法,可降低难度并使作品更规范。这些辅助手段都是给学生提供的作曲的“拐棍”,聆听参考曲例供学生比较、修改,以增强创作的音乐性与趣味性。
2.提供节奏型、供选音、写谱法和参考曲例等,这些都是调控难度的手段,可根据情况予以调整。预设条件有些是规定性的,也有些是供参考的,鼓励学生发挥各自的独特创造能力。
3.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勇于创新,踊跃展示作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评议,并收集创作作业进行评阅、分析。本方案宜分多个课时进行。
课例5创作诗词歌曲(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各年级)
目标:
1.为古诗词编配曲调,创作诗词歌曲。
2.体验创作诗词歌曲的乐趣。
过程:
1.学习作曲家创作的诗词歌曲
(1)演唱谷建芬作曲的《静夜思》。朗读原诗,体会诗的意境、抑扬顿挫的节奏和重音。欣赏时听原曲录音,学唱时注意歌曲乐句,具体如下:
谱例7
(2)提示要点:注意歌曲的情绪、拍子、速度,曲调与诗句的关系,乐句的分句和终止感。
2.为《静夜思》谱曲
(1)初步创作。发给学生用的五线谱纸,预设歌曲的开始句和结尾句。如下谱例:
谱例8
要求:曲调流畅,乐句连接自然;体会诗的情绪、意境,注意曲调与歌词的结合;尽量采用五线谱纸上预设的开始句和结尾句。
(2)学生在五线谱纸上试创作八小节歌曲,反复试唱、修改,可以相互商量。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3)将八小节曲调重复成十六小节,变化结尾句。
3.展示、借鉴
(1)展示几位学生的创作(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尽量有多人同时展示),或展示其他班学生的创作。用投影仪展示曲谱,试唱作品。
(2)讨论:对展示的创作进行评论,与自己的创作做比较。
(3)欣赏几首诗词歌曲,如《悯农》《春晓》《咏鹅》《登鹳雀楼》等。
4.完善、评价
(1)完善自己的创作。按歌曲格式书写作品,填写曲名、词曲作者、速度、表情术语,并注意乐谱书写方法(见谱例6)。
谱例9
(2)收齐学生的作品,教师课后评价、分析,再进行讲评或以墙报展示。
提示:
1.该方案为学生预设了多种辅助条件,这些条件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难度,其办法是:选用难易不同的参考歌曲,此处用《静夜思》的摘句就是为了降低难度;学生可另选其他古诗谱曲,如《悯农》《春晓》《登鹳雀楼》等;预设的开始句与结尾句可长可短,供模仿。个别学生还可以不用辅助,完全自主创作。总之,要使大多数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任务,而少数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发挥其才能。
2.学生分散创作和修改是重要环节。教师巡视时要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鼓励。个别指导时发现较好的作品,可让学生在课后继续修改。教师收齐作品并作为评价(评分)依据,以供讲评或以其他方式公布。
3.该方案需分多个课时完成。
八、创作活动设计的注意事项
1.创作教学方法务求浅易、好听、好玩(可操作性、音乐性和趣味性)三者兼备
从目前的课本和课例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难度大、要求高,缺少辅助手段,难以落实;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是活动缺乏美感,表面热闹而缺少音乐。儿童音乐创作教学必须采用适合儿童特点的方法,避免其受“成人”“专业”方法的影响,创作教学主要不是为了学习音乐创作的知识和技能,而是通过生动活泼的创作活动,培育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发展其创造精神和音乐创作能力。
2.创作教学应尽量采用民族传统音乐
学校音乐教育历来以严肃音乐、民族音乐为主要内容,重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审美情趣,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创作作为音乐课程的一个领域当然必须坚持这个基本原则,应尽量以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音乐和经典作品为素材,而对于娱乐性、商业化的流行音乐应持十分谨慎的态度。
3.在教学实践中检验创作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是否高效,取决于课堂实践的检验。创作活动的选择、设计要从学校、学生的实际出发,适应课堂教学,而不是为了适应比赛设计的表演课。本文所拟课例值得注意的是难度控制,当然这些也有待课堂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修正。我们不妨将这些课例与常见的创作案例做一个比较,如《秋思》②:探讨作品的诗意,模仿诗句的声响,画诗意画面,为诗配乐并表演,用舞蹈表现诗意,为诗编曲(提供节奏和五声音阶)并演唱,学唱两首由不同作曲家创作的《秋思》并探索其作曲方法,分舞蹈、器乐、演唱、朗诵各组集体编排诗舞乐,讨论《秋思》的艺术特点和各种艺术的表现手段。这个方案中的每个环节都很有新意,但难度过大,一般课堂教学无法进行。
创作教学方法研究是一个新课题,望教师们共同探讨、学习、创造、前行。
注释
① 日本教育艺术社编《小学生音乐》《中学生音乐》,2011年版。
②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版,第138——1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