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专业群校企行政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9-01-28柴方艳薛永三卢长鹏
柴方艳,薛永三,卢长鹏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157041)
2017年12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将产教融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融入经济转型升级各环节,贯穿人才开发全过程,形成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坚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和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同园区联结。黑龙江是农业大省,依托农业生产、销售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互联网+”发展战略,推进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是当前的重要产业发展方向。抢抓互联网技术创新发展对农业产业升级带来的新机遇,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强现代农业创新发展新动能,需要大量能跨界的信息技术技能人才。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信息技术专业群由软件技术、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技术(农村信息化方向)、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等5个专业构成。专业群面向区域重点产业,主动适应“互联网+农业”人才需求,将信息技术与农业产业紧密结合,校企行政多方联动,协同培养,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提升群内各专业建设水平,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的信息化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1 搭建校企行政多方协同育人平台
专业群建设结合农业产业发展,调动互联网企业、行业协会、职教集团、政府等主体参与育人的积极性,在人才培养、生产研发、社会服务等领域进行广泛合作,解决各方在教育与生产、实习与就业、科研与技改、培训与服务等方面的问题,形成产教融合的良好生态,共同为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1.1 产教融合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
信息技术专业群内各专业分别与联想集团、淘宝大学、浪潮集团、北京博导前程、新大陆集团、华三通信、幸星国际动漫等国内外著名互联网企业深度合作,共享企业技术、教育和岗位资源,共建特色专业,共同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实训基地,共用师资,构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一方面把学校的教学资源和学生资源转化为企业的生产要素、生产力、创新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把企业的生产过程、生产要素、创新要素转化为学校的教育要素、教育场景和教育资源,推进产教资源的相互转化。寻找校企双方利益共同点,以需求对接促成价值交换,形成建立在利益共同体上的各方之间的长效合作机制[1]。
1.2 集团化办学构建校企行产教共同体
学院牵头成立了黑龙江省现代农业职教集团,还加入了联想职教集团、黑龙江省农村电子商务职教育团和多个计算机行业协会,与职教集团的成员单位紧密合作,强化校企之间、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努力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在合作育人、师资培养、社会服务、交流学习等方面充分发挥理事会各机构的积极作用和行业协会的资源优势,形成资源共享、课程融通,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产教共同体,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1.3 校政联手构建实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针对地方政府的产业重大项目建设,与区域内多个市县区政府合作,面向县域经济、新农村建设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使其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拉动农村经济发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中发挥重要作用。由政府牵线搭桥,与信息产业园、电子商务产业园等园区通过“产学研训”推动协同融合,以产带训、以训促教、以教促研、以研促产,促进学校和产业园区共同发展、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教学和科研共同提升。协助政府送教下乡,选派师生入驻村屯,为农民普及信息技术,提供智慧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需求分析、技术指导,构建校政协同育人平台,推动农业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推广。
2 实施校企行政多方协同育人模式
《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在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推动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相衔接,校企育人“双重主体”,学生学徒“双重身份”。鼓励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鼓励探索推进职业学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这些政策的提出,调动了校企行政协同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创设多方协同育人机制提供保障。学院在信息技术专业群的多个专业探索并实践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和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办学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方位融合。
2.1 试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与联想集团合作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电子商务专业与区域内电商产业园区的多家农产品电商企业成立学徒实战班。学院与企业共同成立现代学徒制试点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培养成本分担机制、校企共建共享机制、校企决策沟通机制等试点工作重要事项,形成 “双主体、双身份、双导师、双带头人、双证融通、双向考核,共同组织招生招工、共同制定教学文件、共同组织教学实施、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共同实施技术服务”的“六双五同”产教协同育人机制,实现学生与学徒的身份转化,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同步。
通过学院和企业的招生招工宣传,采取自愿申报的原则,有意向参加学徒班的学生提交《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学员申请书》。由学院系部主要负责人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及专业技术人员(师傅)组成考评小组对申请书初步审核,确定符合条件的学生,进入面试考核阶段。经过面试考核入选学徒制特色班的学生填写《现代学徒制试点员工(学徒)信息登记表》,签订学校、企业、学生、家长四方协议,建立学徒档案,明晰自己的学生学徒双身份。学校和企业两个学习场所工学交替,教师和师傅共同教学,完成由“学徒适应期”、“学徒成长期”到“学徒成熟期”的过渡,为企业精准培养合格的员工。
2.2 校企共建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
基于产业和经济发展需要,学院与北京博导前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龙博农村电商学院”,双方共同投入软硬件资源,共建农村电商协同创新中心,通过任务牵引联合区域内多家农特产生产、销售企业,建立相互协作、紧密配合的运行构架。通过制定二级学院运行方案,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和利益平衡点。从企业社会责任看,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是企业贡献社会的优选方式和途径,会给企业带来荣誉感和正面的社会影响,这不仅对提高企业及其产品的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也对企业培养和吸纳新员工、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有很大帮助[2]。二级学院作为双方共同开展人才培养、社会培训、项目服务、技术研发的载体,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优化办学条件,人才培养质量精准对接产业需求。
2.3 建立多方参与的评价诊断机制
教育部职成司《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指导方案》提出,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需要有评价机制规范引导改进工作,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强化学校各层级管理系统间的质量依存关系,形成全要素网络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重点考查校企行政各方产教深度融合的组织与领导、职责履行、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基地建设、毕业生质量、教师成果转化等;企业产教深度融合质量内部评价主要考查技术培训、订单完成、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引进等;行业组织第三方质量评价重点对产教融合是否符合行业产业发展等进行检查和评价,并及时反馈和修正。同时,通过制订具体标准,开展产教深度融合督导检查,合理设计各种奖惩措施,以调动产教融合各方的积极性[3]。
3 多元化多梯度组建教学团队,开发教学资源
组建由校企行政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多元化教学、研发团队,共同研究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标准,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发教学资源,共同培养互聘共用的师资团队,共同开发特色教材、信息化教学资源,共同实施教学、提供社会服务,共享就业岗位和创业资源,实现学校教育资源与行业企业生产资源的相互转化[4]。
3.1 多元化教师队伍建设
依托行业企业、产业园区、职教集团,建立“兼职教师库”。群内各专业带头人由1-2 名行业企业专家和校内骨干教师组成,负责指导和参与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团队建设、实习实训以及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结果评价等工作,将企业核心技术标准和企业职业素养融入课程体系,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通过强化培训、人员互聘、双向挂职锻炼、联合研发、共建专业、校企导师结对子等举措,打造双导师教学团队。为专业教师提供企业实践、技术研发条件,锻炼和培养“双师”素质。
在校外学徒实践基地成立“教师驻企工作站”,教师兼任企业技术骨干、部门领导,负责指导和参与企业的科研项目申报、产品研发、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员工培训等工作,也便于校内教师跟岗指导学生学徒,促进专业教师主动融入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在校内为企业技术人员成立“大师工作室”,建立联系“大师”制度,充分发挥“大师”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业建设规划以及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升等方面的作用。
3.2 实训基地和教学资源建设
依托一流IT企业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共建实训基地和课程资源。与新大陆集团共建智慧农业实训中心,开发农业物联网应用、农业大数据分析等课程资源,与北京博导前程共建农产品电商服务中心,开发农产品电商运营、移动电子商务等课程资源,与北京幸星国际动漫共建农业VR开发课程资源。
与联想集团、淘宝大学、华三通信等企业共建集教学、技术研发、社会服务于一体的联想服务中心、跨境电子商务服务中心、网络服务中心;与省内外IT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完成企业顶岗实训,实训期满后转为正式员工,实现顶岗实习与就业一体化。
校企行政协同育人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尚处在不断探索和实践阶段,还有很多层面的问题需要解决。一方面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并加强指导和监督,调动行业和企业积极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中去,从中获得优秀的企业员工和减免税、政府补助等优惠政策,让企业主动承担人才培养的责任;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是主要的办学主体,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该积极主动对接行业企业,在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改革、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等方面与企业岗位需求紧密对接[5]。与行业企业、专业协会、政府部门等多方主体进行研讨,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达成共识,以达到可持续的深度融合与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