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以培育工匠精神为核心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
2019-01-28洪凌艳
洪凌艳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福州350007)
什么是工匠精神?根据中国职教会副会长李小鲁的定义, “工匠精神”是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敬业奉献的职业态度,执着坚守的人文素养三者的有机统一。从古时栩栩如生的兵马俑、臻于极致的四羊方尊,到如今的《大国工匠》,工匠精神一直流淌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就了民族的百业兴旺。但近年来随着信息时代浪潮下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风气日渐浮躁,工匠精神有所缺失。中国要在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需要重新唤醒工匠精神。尽管自2016年“工匠精神”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引发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但高职院校作为职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基地,普遍较重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对于工匠精神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尚未达成高度共识,思政课教学改革也始终没有把培育工匠精神作为改革重点来突破。因此,要让大学生在踏进校园不久就可以从高职思政课的教育中潜移默化地汲取工匠精神并内化为个人的价值追求,成为国家和社会亟需的匠心独具的人才,以培养工匠精神为核心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 基于培育工匠精神为核心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意义
无论是从时代的要求来看,还是从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来看,亦或从增强高职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和高职学生成才的角度来看,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1.1 中国制造业升级转型的时代呼唤
《中国制造2025》指出,制造业是强国之基,需要有工匠精神支撑起大国制造业,一个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必然会多一些优品精品,少一些粗制滥造。在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中,德国、日本等国长期处于领先地位,正是源于它们在教育中对塑造和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的重视。要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在强化创新驱动的同时,更需要广大创业者们能够“匠心独具”,重塑工匠精神。因此,开展基于培育工匠精神为核心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更能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匠心独具的人才,适应新时期中国制造升级转型对现代高职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1.2 高职院校软实力提升的内在要求
提升软实力是高职院校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动力。高职院校软实力是相对于高职院校硬实力而言的,综合体现为校园文化、办学理念等多种因素,折射着高职院校的发展潜力,最终体现为高职院校对生源的吸引力和对社会的影响力。工匠精神源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与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体现为精益求精、密益求密的专业精神;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态度;执着坚守、求实创新的人文素养,正是高职院校软实力建设的核心所在。开展基于培育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思政课教学改革,能把对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纳入到高职思政课教学体系中,有助于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不断地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软实力和竞争力。
1.3 增强高职思政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1]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侧重追求一技之长,普遍重视专业课教育。受此影响,不少学生认为思政课就是一种空洞的说教,与所学专业无关,学不学用处不大。“若放任这种片面性,无疑只能培养工业化社会中的生产机器。”[2]高职人才不仅仅要具备基本政治素养,更需要把工匠精神所包含的爱岗敬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治意识教育、职业素养教育等融入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和考核评价的各个环节,才能真正彰显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特色,使高职思政教育更有针对性,进一步增强思政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1.4 高职学生个体全面成才的现实需要
基于培育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思政课教学改革更有利于高职学生全面成才。高职学生就业压力大,是目前较为普遍的一个社会问题。在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企业更青睐于那些有良好职业素养的从业人员。工匠精神“融目标、毅力、恒心、勤奋、方法于一身,为个体的成长成才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3],为高职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因此思政课教学不仅仅应该从宏观角度上帮助学生提高政治素养,还更应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出发,着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使之更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对职业人才的新需要。
2 基于培育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高职思政课教学与工匠精神培育目标的相互融通、高职阶段学生的可塑性、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也为基于培育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可能。
2.1 高职思政课教学与工匠精神培育相互融通
思政课是对高职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使学生养成政治素养,人文素养、职业素养的通识课程”[4]。工匠精神培养与“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目标相同、内容相通,具有共同的契合点。工匠精神所包含的专业精神、职业态度、人文素养等内容在三门高职思政课内容中都有不同形式的体现,从而为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有效融合提供了可能。如毛概课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导向性能够赋予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理论方法指导,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专业精神和人文素养。思修课则包含了职业道德修养指导,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态度。形势与政策课为学生带来最新的中国制造业形势和人才需求形势导向。因此,高校思政课在工匠精神培育中是大有作为的。
2.2 高职阶段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最佳时机
高职阶段不仅是学生开始接触专业化的职业技能培训的开始,也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树立的重要时期。工匠精神的培育也非一蹴而就,需要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个人的价值追求,如果在这个阶段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只重视培养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而较少关注专业精神、职业态度和人文素养的熏陶,那么学生走出社会后很难找回缺失的工匠精神。反之,如果在培养高职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同时又能着重培养高职生工匠精神,无疑抓住了最佳时机,可以激励高职学生努力钻研职业技能,在知行合一中培养工匠精神,效果事半功倍。
2.3 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为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大量可待开发的资源
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改革需要开发整合多样化的资源。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一般体现为职业化的专业设置、注重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强化实践性教学、“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等,这些特色为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大量可待开发的资源。首先,职业化的专业设置为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理论教学提供了大量教学案例资源,可以根据不同职业的专业设计教学案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为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大量基地资源,“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优质的人力资源。
3 基于培育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科学思路
将工匠精神培育作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并非一蹴而就,它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科学方法论的指引。
3.1 坚持以人为本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有目的有意识的人是社会历史活动主体并不断创造历史。思政教育的目的是以德育人。基于培育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首先,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更多不仅具有过硬的职业技能,还具有职业精神的人才;其次,改革的主体是广大师生,应充分发挥广大师生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的主人翁作用,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召开思政老师和学生座谈会等形式,就如何将工匠精神教育更好地融入思政课教学体系献言献策,广泛征集多方建议,形成系统方案。
3.2 加强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实际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系统的整体性观点的深化和发展。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由局部构成并统率局部。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在开展大学生工匠精神教育方面缺乏整体设计意识,课程教学虽然有所涉及,但是过于分散,缺乏整体性考量和设计,难以体现系统性和科学性。要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思政课教学全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对全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做出全局性部署。首先,要将工匠精神相关知识点进行系统整合,纳入思政课程标准;其次,在思政课教材开发、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师资培养等方面都要有整体设计意识。
3.3 注重因材施教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基于不同专业的因材施教更有利于思政课教学与工匠精神培育的结合。比如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引入华为手机的案例进行教学。结合不同专业的特色备课、搜集案例材料,更能促进工匠精神的个性化培育。如加强思政部与各系各专业学科以及学工、教务、招工部门的沟通交流,注重将思政课与各专业课教学活动有机结合,由思政老师根据学生所学专业技能课程特点,与专业课教师共同拟定出与所授课程内容相关课题,作为项目安排学生独立制作完成。在项目驱动,学研一体的过程中培养工匠精神 。
3.4 着眼持续发展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通过量变与质变的不断交替而向前发展。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思政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脱离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毕其功于一役,需要一定量的积累才能彰显成效。从现实上看,将工匠精神培育纳入思政课教学体系面临诸多挑战;从内容上看,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长时间的积淀,才能内化为群体的普遍自觉认知。与高职专业课改相比,当前对思政课改的重视程度和具体实施还是存在一定差距,少了实质落实和长效机制。必须将以培育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具体措施落到实处,用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推进下一个阶段目标的实施与发展,不断整合优化相关资源,才能实现永续发展。
4 基于培育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
以培育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思政课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应该充分整合运用现有的资源,积极探索基于培育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具体路径。
4.1 加快高职思政课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
当前高职思政课理论教学的笼统性与工匠精神培育相对脱节,没有突出职业院校的特色。有关工匠精神的知识点在课程标准中并没有明确体现,内容零散,系统整合优化不足,应当加快高职思政课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高职院校应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专业特点,通过选择、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原有思政课程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融入工匠精神教育内容并专题化、系统化,使之更符合高职学校的特点和需要。
4.2 构建 “递进式立体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堂教学的有效载体和教学内容的延伸,但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单一,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等问题,实践教学体系的相对弱化不利于工匠精神的培育。构建“递进式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则可以改变这一现状。它指的是情景式、主题式和体验式“三位一体”、功能互补的教学模式。首先,创设模拟化的课内实践教学情境,如通过时事发布会、课堂辩论、舞台剧等让学生通过情景模拟,充分感悟和领会工匠精神。其次,从课堂延伸到校园,策划主题竞赛实践活动,如设计“我身边的工匠精神”主题的微视频创作大赛,旨在让学生通过竞赛的形式,在实践中感悟工匠精神。再次,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实施亲身体验、人物走访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体验与任务中,潜移默化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
4.3 工学结合模式助力高职思政课深化工匠精神培育
工匠精神的培育是知行合一的过程,充分利用工学结合模式有助于高职思政课深化工匠精神培育。目前,已有部分高职院校尝试安排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融入学生顶岗实习、实训阶段,这种实践在时间上与学生顶岗实习、实训是重合的。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方向,对行业、企业现状和行业前沿做深入细致的学习和研究,在教学中收集并解答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加深对职业规划、行业发展及国情民情的认识,帮助学生增强职业道德意识,树立职业自信心。
4.4 工匠精神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信息化教学平台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思政课教学改革必然要顺应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注重网络资源的整合利用,从线下到线上延伸。可以充分利用和完善思政部两课的网络教学平台、校级精品课网页,帮助学生提升政治理论素养,融进工匠精神教育。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平台,教师也可以建立个人公众号与学生互动。充分运用大数据的优势与特征,将单调枯燥的思政说教转变为灵活生动的数据应用,充分利用大数据的分析、共享、引领功能,更新思政课教学中工匠精神培育工作的内容、方法和形式,有效提升工匠精神培育为核心的思政课教学工作的实效性。
4.5 打造“匠心独具”的高职思政教师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先进文化的引领者和传授者,没有“匠心独具”的老师,也不可能培养出“匠心独具”的学生。高职思政教师要将教育教学作为终身事业,不断树立对工作专注而执着、对教学精益求精的精神,并把这种精神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更好地以扎实的教学功底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影响和教育学生。高校应利用并创造条件和平台,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使之成为爱岗敬业、业务精良的队伍。
今天的中国,不仅在高铁、载人航天等尖端科技一路领先,华为、格力等民族企业也在其领域内跻身世界前沿。这正是现代中国人弘扬精益求精、密益求密匠人精神的完美诠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需要科技的创新引领,更需要千千万万能工巧匠的精心打造。基于培育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思政课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且可行的,必将给高职院校的发展注入一股生机和活力,培养出越来越多“匠心独具”的职业技术人才,助力中国制造走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