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中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策略研究
2019-01-28吴家郁
吴家郁
(前郭县第五中学,吉林 前郭138000)
我国跨越了教育信息化1.0,现在已走进了教育信息化2.0 新时期,这标志着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了新征程,更是教育信息化在发展理念、建设方式上的一次跃升,同时也要求中学教师具有更高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评价指标,同时也是判断教师再成长的重要依据。信息素养是对信息社会、教育信息化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关心教育信息化进程与发展,积极投身到教育信息化工作中;能灵活地通过多种渠道较迅速地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到获取信息资源对教育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化技能解决问题,用大胆探索来回应教育信息化2.0 时代所带来的挑战。
一、教育信息化2.0带来的挑战
1.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重要变化
教育信息化2.0 是面对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从注重“硬件”的建设向满足“人文”的多重需求转变,从“数字化”的教育管理方式向“智慧化”的教育治理转型。随着教育信息化2.0 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等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价值。所以,要倾听执教者的心声,尊重教师的需求,畅通教师表达意见的渠道,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同时要求教师要响应“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的号召。对过往的教学模式进行相应调整,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
2.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重要建设目标
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提出“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将是下一阶段建设重点目标。每一个行动的执行主体都离不开教师,教学应用和学生应用的设计、选择、建设、应用、评价工作,教学资源与学习资源的选择、加工、制作过程,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参与其中,把“平台+教育”的服务模式扩容成“平台+教师”的有效互动机制,终将实现推动信息化应用和教师信息素养普遍提高。
教学应用的制定过程只有保证全体教师的参与,才能保证信息化进程的无死角推进,才能保证应用的生命力,同时教师还要密切关注学生们针对数字校园建设的反馈,引导学生们参与其中,保证资源的活力。
二、中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
1.信息化敏感度有待提升
在以往应试教育当道的教育体系下,整个社会几乎将重心全部集中在成绩这一个点上,学校更是将“重点高中”升学率、“重点大学”升学率、“985”、“211”学校就读率作为获取社会资源、招揽生源的宣传噱头。多方因素给一线教师造成了无形的压力,迫使一线教师不得不将关注点放在如何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把工作重心更多地放在学生的成绩上。对于教育信息化有部分教师认为是新的枷锁,只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增效减负,教师才会主动去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2.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有待加强
随着网络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师要时刻行动在学生前面,只有自身具备了获取“信息知识”的本领,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信息化时代的人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育工作者如果仅仅利用信息技术来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是信息技术资源的巨大浪费。如何利用海量的信息,从海量的信息中甄选出有利于学生兴趣爱好,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独立思考能力的优质信息资源,对教育工作者也是一项全新的挑战。
3.信息化的认识有待改变
新时期的信息化教育,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更要用全新的理念去重新审视和指导教育教学中的各个步骤,必须以理性的眼光认识和了解互联网环境,而不是简单具备对信息化的盲目狂热。只有将新技术新理念全部纳入教育教学的知识结构中,才可以在“互联网+”中行走得游刃有余。
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中学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策略
1.坚持立德树人的旨归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要求教师将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深入融合,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新时期教师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的顽瘴痼疾,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教师要基于课程性质、内容标准及学情,结合学科知识体系,抓住载体,用生动的案例、详实的数据将德育与知识能力培养进行契合,让“立德树人”真正在课堂上安营扎寨,落地生根。在教育教学中顺应“互联网+”时代学生的需求,转变教育观念,这样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也会更具有时代性。
当下学生成长在高度通讯化和信息化的环境中,各种“互联网+”教育实验平台让学生耳目一新。作为教育者,有责任有必要去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教师的德育工作应从传统的道德观念、心理健康等方面转向网络道德、信息辨别、信息安全、科学精神的培养,赋予其符合当代国情和“互联网+”时代发展的新内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信息化教育是我们的必经之路。”
2.充分利用大数据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强调通过大数据采集与分析,将反馈数据切实融入到实际教学环境中,实现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大数据相关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使教与学有了量化的可能。因此,中学教师应提升数据积累、转化、解读和应用素养,挖掘数据价值,探索数据反馈规律,将数据的作用体现在教学设计、课堂组织和教学评价中,在为学生提供流畅的学习过程、愉快的学习体验和充分的师生交流的同时,让数据为个性化教学提供有力支撑。
在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中,要以数据建设为中心,不断构建师生、事、物、场景、时间、地点的数据化虚拟空间,对反馈的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对各类有效信息与资源进行选择与转化,根据学生实际需求教授给学生,启发学生进行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的内在转化,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处理数据知识的技能,教师应加强提升操作教学平台、网络教育平台,数据化学习软件和相关教育软件的应用能力。深入了解教学数据和教学活动之间的联系,正确理解教学数据所表达的含义,打造高效课堂。
3.拥抱人工智能深入理解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提出未来的教育是人与人工智能协作的时代,充分发挥机器与人类不同的优势是提高教育生产力的关键。新时期,人工智能将会把教师从重复性、机械性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完成出题与批阅、学习问题诊断、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的任务。同时人工智能将会为教师赋予新的能力,由人机协作完成满足学生需求的智慧性工作,从而为教师节约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将其投入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中。新时期,教师虽不能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但应用人工智能的教师会取代不应用人工智能的教师。
人工智能将引发新时期教与学的革命,善于应用人工智能的教师是具有创新思维的教师,是未来教师必备的信息素养。正如华东师大博士生导师李政涛教授所说: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人工智能时代一样,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有如此高的期待和要求:不提升,就淘汰,不持续学习,就落伍。人工智能的日新月异,必将引起教师心灵的强烈振憾。使之牢固地树立“学习决定教育科研的方向,学习决定教育思想的深度,学习决定实践操作技术的高度”的学习动力观。先进的科研环境,激活教师的思维,让教师产生强烈的自身忧患意识、危机感和紧迫感,是有效地开掘教师自我提升信息素养的动力源泉,促进教师关注教育信息化发展。
4.创建或参与教师信息化成长圈提高网络交流协作能力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给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教师可借助移动社群、微信、区域博客、即时转播等表现形式,建立起深度的教师信息化成长圈,通过线上与线下的多种模式交流研讨,以最少的时间精力成本,产出有创新性的优秀教学成果,实现不同时空,不同层次的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在“互联网+”环境下,学校内、学校间甚至更远地区的教师都能利用微信群、抖音、专业网站、教育移动平台等网络工具进行交流,实现教师的共同成长。
互联网教育资源的共享,大大丰富了教师获取信息的途径,也提供了更广阔的科研天地。教育部门每年都通过网络平台组织教师开展教育信息化学习,这不是简单的培训,是形式统一的信息化成长圈。参与的学员相互交流与研讨,不但提升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同时促进了教师同侪之间的了解,通过学习成为朋友、伙伴。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潜移默化地创设了积极的研究氛围,促进了研究型团队组织的建设,对远教设施和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成长圈中教师的互动交流、资源的广泛拓展、评论的思想碰撞,让教师思路开阔,思想飞跃。通过不断反思和总结,最终达到提高网络交流协做能力以及履行岗位职责能力的目的。
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教师的信息素养事关学生的未来、社会的进步。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同时也是一项充满变数的时代长跑,需要教师持久的热情,与时俱进的追求。每一位教师都应积极行动起来,不甘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努力提升信息素养,为教育信息化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