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研讨:探寻家园共育新路径
2019-01-28无锡市梅村中心幼儿园
无锡市梅村中心幼儿园 周 燕
纵观目前的家园共育,或因家庭缺乏教育的使命感,或因家园之间的教育理念相悖,又或因家园之间没有平等的话语权等原因,导致家庭与幼儿园之间常常是疏离的。家长和教师是家园共育的两个合作主体,两者只有在理念上达成共识,在地位与权利上达到平等、均衡时,才有紧密合作的可能。为此,我园在家园共育的过程中努力搭建有温度的场景研讨现场,让家园之间相互依存,发挥各自优势结伴前行,最大限度形成教育合力的同时,互相影响共同提高,从而促使幼儿不断成长。
一、深入学习现场,形成科学育儿共识
家园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是互动的“你”和“我”的关系,家园间理念共识的形成,不应是传统的“教”与“受”,而应在共同亲历事件的过程中,通过交往、共享等方式获得新的认知。我园开设了体验式的家长活动,即家长带着任务进入现场展开卷入式的研讨,家园双方在亲历具体的活动场景后共同获取新的教育认同。
如“家长半日活动”,我园突破了家长走进幼儿园“看热闹”的传统组织方式,让家长带着“观察量表”全身心地卷入活动现场。开展“家长半日活动”之前,我园会根据活动当天各个环节的特点,预估各环节幼儿有可能的几种具体行为表现,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幼儿当前在某方面的发展现状,并一一给予相对应的指导建议。当家长拿着“观察量表”来参加“家长半日活动”时,不再是无目的的旁观者,而是有目的的观察者。在这张“观察量表”上,还设有“家长反馈”栏目,每个家长会把参加“家长半日活动”后的想法与建议记录下来。有的会记录参加本次活动的收获,有的会写下通过此次活动对幼儿的重新认识,还有的会给予教师一些建议。通过“家长反馈”栏目,让家长在成为有目的的观察者后,又升级为主动的思考者,并且这些反馈意见又将成为教师调整自身教育理念与行为的参考与依据。
再如“家教沙龙活动”,我们会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日常活动,和幼儿一起生活、游戏,在具体的场景中观察幼儿的行为,发现来自幼儿的各种各样的惊喜。在后续的分享交流中,家长说自己的感受与体悟,又把各自的新认知传递给其他家长。在这些分享的话语中,教师则用教育者的眼光捕捉每一个值得深入思考与探究的信息,在后续的活动中不断尝试和优化。一次“家长沙龙活动”,我们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玩游戏,鼓励他们拍下令自己感动的游戏画面,在集中分享的时候,其中一位家长结合他拍到的孩子玩纸箱的游戏画面说:“我一直以为游戏对于孩子来说就是消磨时间,可孩子刚刚在游戏中的样子颠覆了我对‘游戏’的印象,普通的几个纸箱子像变魔术一样,一会变成地铁,一会变成城堡……而这神奇的魔术师居然是我的孩子。游戏时孩子创意无限,这样的品质对于孩子来说太重要了,以后在家也要给孩子创造机会多玩这样的游戏。”
这种深入现场的研讨,家长能了解到幼儿园为幼儿成长所做的努力,能感受到幼儿园基于幼儿发展的教育理念。了解感受到了,这些家长就能与幼儿园同方向、同步调前行。此外,在这样的场景中,家长与教师拥有平等的话语权,有利于家园之间的互动交流与互相启迪,家长的发现、体会、建议等,都会打开教师的教育思维,寻找更适宜的方式促使幼儿健康成长。
二、挖掘家长资源,建立常态助学机制
每一个家长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社会性角色,其本身以及周围的环境,都可以是促进幼儿成长的特殊资源。幼儿园应调动家长参与幼儿园一日生活的热情与兴趣,鼓励家长用专业、特长等各种资源为幼儿的发展搭建平台。
我园组建了家长助学资源库,拥有各种职业优势、不同爱好与特长的家长都可自主报名。在资源库里,有医生、警察、建筑师、消防员,也有篮球爱好者、烘焙擅长者等,各班教师会结合班级课程活动的特点、幼儿当前的兴趣需要等,邀约相关成员参与到幼儿园活动中。或和幼儿聊聊相关的话题,或和幼儿一起尝试探索,陪着幼儿共同建构新的知识与经验。如某班幼儿因流鼻血而引发了对人体构造的兴趣,教师约上在卫校当老师的家长和幼儿探讨人体骨骼的秘密,家长带着专业的知识与幼儿一起互动,不断丰富幼儿在人体骨骼方面的知识,还由此引发了家长带幼儿走进卫校,了解更多关于人体知识的活动。
我园在组建家长助学资源库的时候,通过统计发现许多男家长在篮球、足球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特长,于是集合所有爸爸的力量成立“阳刚助学团”,开展“相约星期五,爸爸来做伴”活动,鼓励爸爸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任何一个时段都可以来陪孩子。自从“阳刚助学团”成立以来,户外活动时常可以看到爸爸陪孩子一起玩球、跑步的身影;游戏时可以看到爸爸陪孩子一起叠高建构、做科学小实验的样子;午睡时还能听到爸爸给孩子讲故事的声音……爸爸果敢、坚强、乐于尝试探索等阳刚个性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爸爸在家庭教育中也越来越有担当。
这样的助学机制,虽没有传统的研讨平台,但家长能有机会了解幼儿的常态生活,从中感受幼儿特有的学习方式、游戏特点,并在真实的场景中不断调整自己与幼儿互动的语言、行为等,是家长自我反思、自我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也意识到,家庭教育不仅是帮助孩子开发智力、习得知识,更重要的是理解、尊重与陪伴,这也无形中转变了家长对于家庭教育的传统认知。
三、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多维即时互动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发达,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方式越来越多,且越来越便捷。“微信”,它可文可图、可音可视,是目前最常用的网络互动工具之一。不管离得有多远,只要关注了,就能实时看到对方的信息,即时留下自己的评论,互动的实时性与即时性较强。
基于以上这些现状,我园申请了微信公众号,设有“小编视线”“校园故事”“亲子时光”等栏目,每天讲述一个幼儿园里的故事。或是一段有意义的课程旅行,或是有趣的幼儿游戏片段,或是寻常时刻演变为真实学习的一段历程,即时把幼儿园里每一件有意思的事与家长等受众人群分享,传递我园的教育理念。微信公众号的留言功能,能支持每一个浏览过的人(包括家长),即时留下对故事内容的评论、对事件意义的点亮,甚至是对事件的推动建议。如《今天怎么还是星期一》,讲述了双胞胎兄弟发现校门电子屏有故障后不断寻找解决方案的故事。有教师留言说:“只要相信孩子,他们就能搞定一切!”平实简单的一句话,是故事传递出的教育哲思,更是成人与孩子的相处之道。有家长留言说,“这是对生命个体的尊重,恰恰是现代教育所缺乏的。”这句留言,肯定了我园的教育理念,说出了对目前教育现状的困惑,其实也是鼓励我园深入关注此方面的建议。家长的这句留言,让我园更加尊重个体发展的需要,《幼儿园用一堵墙给一个6岁男孩开画展啦》《谁说女子不如男》《爆料木匠行里“女汉子”的游戏故事》《琰琰也当姐姐啦》等讲述的都是聚焦个体成长的故事。
从微信故事的讲述到留言反馈,让幼儿园与不是始终都在现场的家长也有了基于生动场景的思维碰撞,且是实时的、即时的。这个过程,也是教师与家长双向互动的过程。通过故事来实现家园之间教育立场的坚定,共同寻找后期努力的方向,并通过下一阶段的故事来展现新的哲思。这种实时、即时的互动过程,是循环改进的,能促使家园双方不断通过双向互动,不断拥有新的教育觉知。
家庭与幼儿园,都是陪伴学前儿童时间最长的社会角色,这两者有着共同的目标——让幼儿成长为更好的自己。家庭与幼儿园应以幼儿为中心,成为帮助幼儿不断成长的主力。我园通过具体生动的、有情感的场景,将幼儿园与家庭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而实现了幼儿、家庭、幼儿园的共生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