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制度化和信息化的采购风险管理模型

2019-01-28彭丽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9年31期
关键词:标准差风险管理信息化

彭丽

(咸阳师范学院,陕西 咸阳712000)

1 引言

采购是高校开展教学活动的源头,采购涉及仓储、物资使用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均有着一定的风险,若风险未得到有效控制,必然会导致采购预期目标的实现受到严重影响。尤其是在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势越发明显的今天,受经济下行、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各行业原材料价格波动起伏较为明显,同时高新技术的发展以及新产品的不断涌现,让材料市场变化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对于高校管理而言,采购是成本产生的重要环节,需要采取合理的风险处理手段,对采购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合理的辨识以及评价。国内外学者对“采购风险管理开展了诸多研究,但是多数研究都没有给出风险管理的具体逻辑以及方法,本文立足于已有的采购风险管理研究,对一种更加贴合实际的风险管理方法进行详尽分析。

2 高校采购的制度化以及信息化

2.1 高校采购制度化

目前,在各个行业,供应商制度、价格制度已经越发成熟,许多高校都以此为基础构建了符合自身发展条件的供应链。在整个采购体系中,“制度”发挥着重要的约束作用、规范作用,同时也是诸多高校控制采购风险的要点。如物资质量问题、物资价格问题、采购款支付问题等,在高校已有的制度中都有着相应的解决方法。高校采购风险管理模型的构建,也必须要遵循已有的管理制度,以保证模型构建方法的合理性、有效性[1]。

2.2 高校采购信息化

制度是对采购行为的约束,是高校管理者调整采购方法的主要依据,但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传统的人工管理、纸质管理,难免存在不透明、难追溯等问题,同时人员执行还存在人员因素所导致的风险,所以迫切地需要实现采购流程的透明化,并构建起一套和高校管理制度相对应的信息化管理系统[2,3]。这里以EKP系统为例,该系统就可从采购招标、供应商选择、供应商应用结果评价、采购价格审批等方面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高校可充分利用信息化系统来优化采购过程,以将采购各个环节的风险降至最低。

3 采购风险管理模型分析

高校管理者常以预设目标用来衡量采购合理性、有效性,但值得注意的是,仅仅用“预设目标”来衡量工作有效性是远远不够的,采购行为具有较强的“一次性特征”,而对于多数一次性行为而言,“预设目标”的指导意义是极为有限的,且评价参考价值也相对较低,对于高校管理人员而言,相较于“预设目标”,过程风险的参考价值其实更为显著,所以在解决物资采购问题时,“效用理论”就可发挥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效用”这一因素能够用来衡量物资采购过程中的风险以及采购决策者的主观意愿,在不同的项目中,管理者、决策者的主观意愿可根据“效用理论”构建不同的“曲线”,并将决策者、管理者的态度规划为保守、中间、冒险等。以这种方法来评价采购过程中的风险,只要将“定性”内容站变为“定量”内容就可构建出一个客观的风险评价标准,这对高校采购管理工作来说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4]。

一般情况下,高校采购制度、采购信息化系统是高校落实管理措施的基础,这种方法并不能以“定量”的形式来评价风险,而整合高校现有的管理制度、采购流程、信息化管理模式,以方差、平均差、标准差、变异系数的方式来衡量采购中的风险,就能够提高采购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以采购标准差和采购的期望指标为例,标准差和期望指数本身能够计算出采购过程的变异系数,计算公式为:变异系数=标准差/期望指数。利用该公式,将采购风险中的当量系数调整为一个无风险的数值,从而让采购过程中各个环节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通过上述内容的分析,高校需要利用可衡量采购综合成本、采购期望指数、采购风险的指标函数作为管理工作的开展依据,根据变异系数就能够得出公式“V=V(E,d)=QE”,在该公式中,Q 代表肯定的当量系数。假设阶段函数指标符合在采购过程中风险产生的随机变量,那么总的指标函数也是一个随机变量,若单纯以数学计算的方式进行推断,要得出风险概率分布是较为困难的,若从理论上分析,概率分布结果可能和实际情况出现差异[5,6]。因此,在许多采购风险管理模型中,只有得出的均值以及方差才能够用作实际,但上述的指标函数设计方法也是合乎实际情况的,事实上,采购各个流程的风险变量分布式近似线性的,在采购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函数变量指标也相互独立,并可以用近似的公式进行验证以及计算。

4 基于制度化和信息化的采购风险管理模型

在制度的约束下以及信息化系统应用的情况下,采购过程中各个环节的风险呈“动态化”发展,那么采购风险管理模型也需要以“动态规划”为基础进行优化。如公式代表采购风险管理模型中的三维向量,其中三个不同的分量分别代表采购过程中的期望指标、采购状态、决策标准等,那么标准差和标准差相对应的肯定当量系数与期望值就有着一定的关系,同时指标函数就符合采购各个阶段风险分离的特征。根据公式可逐步地推出最优的反馈控制结果。例如,某高校在35 天内必须要采购一批原材料,根据市场价格变化规律推断在未来的35 天内价格可能会出现波动,波动概率为30%~40%,采购过程中的价格分布为“正态分布”状态,对于采购管理者而言,采购管理就需要参考期望指数,然后经过肯定当量系数对期望指数进行调整,最终得出在采购管理过程中采用何种期望指数为最优。

美国学者Mary.W.Cooper、Leon Cooper的著作《Introdution to Dynamic Programming》中强调了随机多阶段风险管理问题进行了讨论,在我国多数研究中也确定了风险管理具有较强的阶段性特征,通过风险管理模型来对管理中的各项风险进行调整以及控制,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经过肯定当量系数进行调整后,能够得出合乎实际情况的风险管理参考数值。另外,国内近些年对VaR 风险测量方法也进行了诸多研究,该方法对价格变化导致的采购风险进行了量化处理,但是VaR 风险测量和文章上述的风险控制相同,具有一定的缺陷(不具备次可加性),但VaR 风险测量本身具有正奇次性、变换等变动性、单调性,VaR 风险测量在采购风险管理方面的作用也有待进一步商榷,其中的推导方法以及逻辑关系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5 结语

综上所述,采购管理工作人员在进行风险控制的过程中,必须要选择一个参考标准,参考标准的选择决定了风险管理的成效,本文所论述的采购风险管理模型,是在制度、信息化的基础上建立的,其最终得出的指标只有在信息化环境和制度环境中才能发挥作用,望广大从业者对此有足够认识。

猜你喜欢

标准差风险管理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月“睹”教育信息化
订正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对企业合规风险管理的思考
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更 正
护理风险管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