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在“10万+”的欲望下坚守新闻报道底线
2019-01-28尹超群
尹超群
新媒体时代,10万+,绝对是一个让人亢奋的数字,点击率和转发量成了衡量新闻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一篇点击量超过10万+、50万+、甚至上亿的新闻报道,成为很多新媒体从业人员的追求。如何生产出高点击量的新闻产品,精心的策划、重大的选题、新颖的报道形式……但是,在“流量至上”的驱使下,也容易产生哗众取宠的“标题党”,夺人眼球的标题,充满噱头的内容、毫无底线的报道……对点击量的片面追求极易造成对新闻报道底线的失守。
如何在10万+的欲望下,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守新闻报道底线,是值得每个新媒体人,特别是党报新媒体人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就结合《松原日报》新媒体的几次报道实践,谈一谈新媒体时代,党报新媒体该坚守怎样的新闻报道底线,又该如何坚守新闻报道底线。
一、新媒体时代该坚守的新闻报道底线是什么
党报党媒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主阵地,坚守新闻报道底线:
首先必须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新闻舆论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新媒体时代,党报党刊的表达方式可以姓“网”,但内核必须永远姓“党”。
其次,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尊重新闻事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杜绝虚假新闻、有偿新闻,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是对新闻工作者最基本的要求。另外,还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社会伦理以及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等。
二、新媒体时代新闻报道底线为什么容易失守
这是一个人人拥有麦克风的时代,越来越多的网民开始充当“记者”,热衷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身边发生的及时信息,虽然真实性有待考证,但及时性毋庸置疑,因此受到广大网民的欢迎。这些消息通过互联网快速传播,一些新媒体记者、编辑以“搜新闻”代替“跑新闻”,对网上的新闻和传言缺少核实调查,人云亦云,失去了对新闻真实的敬畏之心,也失去了对新闻报道底线的坚守。
这又是一个“流量至上”的时代,为了追求“流量”,有些新媒体不顾新闻报道底线,放大新闻中的低俗面,刺激着公众的兴奋点。公众的兴奋点固然能影响新闻选择,但选择就是立场,党报党媒作为社会舆论的引导者、社会风尚的倡导者,如何报道?该坚守的底线在哪里?需要从业人员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三、如何坚守新闻报道底线
松原日报新媒体中心成立于2015年底,在吉林省各地级报中起步比较早,现有一个网站、一个手机App客户端,三个主要微信公众号,累计关注人数超过10万人,单条新闻最高阅读量超过60万。经过几年的发展,在本地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1.民生类新闻追求“真”
2019年4月初,松原市一名16岁高中生因为学习成绩下降和父母吵了几句之后离家出走。学生家长向媒体求助,希望动员社会力量帮忙寻人。当时,松原市各主流媒体,包括一些自媒体都发布了这条寻人新闻,广大网友积极参与,提供线索,经过近半个月的全城寻找,4月22日,还是传来了不幸的消息,松原警方在松原市天河大桥附近打捞出了该名高中生的尸体。
“因为父亲一句‘等晚上回来再收拾你’,他再也没回来……”当天,有微信公众号把带有这样标题的新闻发布到了朋友圈。文章中提到,引发该名高中生离家出走的导火索便是当天早晨他父亲说了这样的一句话,无论主观还是客观,都把其父亲塑造成了一个只会用武力粗暴教育孩子的家长形象。孩子的离去,本就让父母悲恸欲绝,这样的标题无疑让其父亲在承受丧子之痛后又要面对道德的谴责。
“只因考试排了××名,我市一高中生竟选择跳河自杀”。还有的微信公众号打出了这样的标题,并且在文章中没有隐去该名高中生所在的学校和班级,一时间给学校和班主任造成了很大的舆论压力,并引发了公众对于当前教育模式的不满和批判。
松原日报新媒体记者通过深入采访得知,孩子父亲的确说过这样的话,但并不是他离家出走的那天早晨。该名高中生由于处在青春期,学习成绩一般,因此有一些叛逆情绪,为此,父母、老师曾多次教育、开导、鼓励过他,离家出走前一天晚上父亲还和他有过一次深入的交谈,“当时气氛还不错”,其父亲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记者把这些生活化的细节呈现在了新闻报道中,客观地对整个事件进行阐述,并坚持人文关怀,尽最大限度避免对其家人造成二次伤害,避免引发社会负面情绪以及不必要的舆情事件。民生类新闻报道,媒体守住了新闻报道底线,就守住了受众认知的正确方向,也守住了媒体的权威和公信。
2.灾难性事件把握“度”
2017年7月4日,松原市宁江区繁华路发生城市燃气管道泄漏爆炸事故。
一时间,全民的关注点都集中于此,正是新媒体“吸粉”的好机会。比起其他媒体,作为党报党媒,我们掌握的新闻资源最多、最权威,如果想单纯追求点击量,把这些博人眼球的新闻资料第一时间发布就足够了,但是,之后呢?
突发性灾难事件一旦报道失当,极易造成社会恐慌。燃爆事件发生后,本地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声音,公众迫切需要权威发声,松原日报新媒体在报道中把公众知情权排在首位,及时跟进事件的后续处理情况,及时报道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处理措施,为公众答疑解惑,缓解民众恐慌,维护社会稳定。
在“7·4”燃爆事件现场,记者不再把抢新闻作为压倒一切的追求,不与救援人员“争分夺秒”,遵循生命至上的原则,收起“流量至上”的功利心,进行理性思考后的报道,在面对伤者及其家属时,首先考虑此刻记录的画面和呈现的报道是否会给他们带来“二次伤害”?采访问话时,是否会加重他们的心灵创伤,增加他们的伤痛?尽最大努力把突发事件的社会危害降到最低。灾难性事件报道,媒体守住了新闻报道底线,也就守住了个体的尊严和整个社会的良知。
在日益激烈的新媒体竞争面前,如何生产出点击量高的好新闻,又不突破新闻报道底线,对新媒体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报党媒不能一味避其锋芒,高高在上,越是众声喧哗,越要牢牢坚守舆论阵地,坚守新闻报道底线和职业道德,去伪存真、抽丝剥茧,真正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