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突发灾害事件中的舆论引导机制研究
——以四川宜宾“6·17”地震抗震救灾报道为例
2019-01-28王忠远
王忠远
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四川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震中双河镇,震源深度16千米。其他邻近省区,如重庆、云南、贵州等多地均有明显震感。此次地震的一大特点是余震特别频繁,截至6月26日8时,共记录到M2.0级及以上余震182次。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大媒体借助互联网及移动新媒体技术,迅速将灾情及抗震救灾情况向全国民众进行播报。可以说,新媒体在这次四川宜宾抗震救灾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主动的正面作用,不仅使全国民众有效地了解了灾区各项工作的进展,而且也让灾区群众及时了解救灾情况,从而杜绝了谣言的生长空间。
一、震后积极报道抗震救灾进展,引导公众舆论得力
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的作用,在于及时向公众披露信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并接受公众的监督。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论坛、微博、微信等新型信息载体在互联网及移动科技的助推下,新闻信息能够借以迅速并广泛地传播。可以说,这种新型媒体形式,较传统信息传播方式拥有着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及深度优势。因此,一旦有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发生,这些新媒体就能够充分发挥其速度快、信息量大、更新及时等优势,从而引导公众舆论的走向,进而形成主流的认同声音,有助于形成强大的正面舆论认同,并有效遏制谣言的产生及扩散。因此,网络舆论发挥了民众与政府双向沟通和调节的重要作用,为民众与政府的高效良性互动提供了一个成功样本。
第一,各个新闻媒体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第一时间进行广泛的新闻报道,形成抗震救灾的舆论主导地位,有助于救灾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四川宜宾长宁县地震灾情发生后,全国各大媒体在第一时间积极响应,运用新媒体平台对灾情及救灾情况进行全方位的报道。根据“人民在线”抓取的数据显示,在地震发生的二十分钟之内,国内新闻媒体报道的消息数量已经过千。其中,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社客户端、央视新闻客户端、澎湃新闻客户端、红星新闻客户端等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并包括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也对震后24小时的灾情及救灾的进展情况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
尽管地震发生时已经接近凌晨,但中央及地方各媒体均在第一时间给予详细报道。从震级分布、救援进展到地震知识科普等,全方位地向民众传达地震信息。根据统计,从17日晚上地震发生至18日9时,“四川地震”的热度指数峰值高达98.88,与四川地震相关的全网新闻信息数量达到154.1万。其中,客户端、网站、报刊、境外中文媒体的媒体报道数量达到3.3万条。截至6月18日9时,与四川地震相关的微博话题阅读总量达162.3亿,讨论总数达605万个。其中,“地震快讯”这一话题累计阅读量最高,达139亿,讨论数达368.4万个。
第二,各大新闻媒体及时运用新媒体技术,积极对舆论进行引导,特点是正面高频词明显突出,地震预警系统成为热议高频词。
对于公众而言,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后,其突发性使公众特别想知道灾情的情况及救援的具体进展,并可能因为感同身受而试图为抗震救灾贡献一份力量。这可以从新闻中民众最关心的词汇中得到证明,主要涉及“震级”“救援”“伤亡人数”等词被搜索量较多。此外,新媒体平台传播的宜宾地震新闻数据量也占到了31%。因此,如果能够对该灾情进行正面有力的引导,就能使公众更加有效地感受到地震灾区的具体情况,从而既促进抗震救灾,又能使灾区民众情绪稳定。
此外,地震预警系统也成为网友热议的高频词汇。根据各大媒体报道显示,此次地震由于预警系统在当日向宜宾市提前10秒发出预警,提前61秒向成都发出预警,从而受到民众普遍关注。据统计,地震后关注地震预警系统的言论比例占相关总量的19%。特别是成都高新区为地震预警的大喇叭倒计时视频在微博、微信朋友圈上被高频转发,我国地震预警系统因此走入网民的视线。对此,网民普遍赞叹地震预警能有效减轻伤亡,并试图探究地震预警系统的运行原理,进而关注预警系统的普及程度,“地震预警播报”“地震预警倒计时”“宜宾地震预警系统如何运转”等成为热门话题。
第三,各大新闻媒体积极正面宣传灾情及救灾情况,主要新闻客户端也积极对舆论进行得力的引导,使得震灾谣言没有生存空间、不攻自破。
灾情发生后,微博平台中的中国地震台网速报于17日22时58分最先发布了在四川宜宾长宁县附近发生5.8级左右地震、最终结果以正式速报为准的消息。随后,四川发布、成都发布等政府官微迅速及时跟进转发、扩散,紧接着是《人民日报》、新华视点、央视新闻等中央媒体官微积极对此灾情给予报道。17日23时06分,中国地震台网速报又更新微博,发布了中国地震台网速报正式测定6月17日22时55分,在四川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的消息。这样,由于权威消息源始终保持公开、迅速报道,使得普通民众也纷纷跟进,积极转发官微消息,让更多民众得以知晓灾情进展。
地震发生后,各大政府媒体预计随着灾情的发展及相关消息的传播,一些谣言也将会随之出现。为了及时应对这些不实信息,各大媒体通过新媒体平台及时给予澄清,并多次向民众转发真实的灾情情况,从而杜绝了谣言进一步的发展空间。例如,灾情发生后不久,网上就流传“四川手机报:今日22时55分,宜宾长文县发生5.8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预计6月18日凌晨3时12分将会有更大地震发生,预计地震级别为7.6级,请大家提前做好准备及通知身边朋友”的不实信息,并在网上迅速传开,给宜宾和其他地区群众的心理造成了恐慌。对此,四川手机报于18日凌晨00:13率先通过官方微博予以严正声明,网上流传的是谣言,请勿信谣!并积极引导民众为灾民支援、祈福,从而使该谣言很快不攻自破,更多的民众也通过网络祈祷等方式,为灾区民众抗震救灾加油。此次地震所在地的党报媒体,如宜宾日报微博也于18日00:31及时转发了此条严正声明。
二、部分主流媒体在新媒体技术应用方面仍存在滞后性
四川抗震救灾宣传活动是传统媒体应用新媒体平台、及时传递正面信息的典型案例。目前,仍有部分媒体在该方面存在着较大的滞后性,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及时转换观念,才能适应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媒体宣传事业的需要。
第一,传统的传播方式观念滞后,渠道变窄、内容缺乏吸引力的问题仍然有待改变。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及自媒体的快速化、娱乐化日益突出,互联网公司对新闻媒体的影响力日趋增强,引导舆论、主导公众声音的角色日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部分传统新闻权威媒体在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报道上仍然保守性较强,存在着“老办法不灵、蛮办法不行、新办法尚不会”的局面。因此,如果以这种方式报道突发灾害,必然导致受众不满意、发挥作用也极其有限的尴尬困境。
该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部分媒体的传播思想理念仍有待进一步提升。由于我国新闻媒体在信息生产及传播的传统惯性思维,使之形成“媒体中心”的固化观念。因此,部分媒体特别是地方官方媒体在新闻内容生产过程、传播方式、受众引导等领域仍处于传统媒体状态,宏大叙事灌输、生产而不顾消费者心理的单向运营方式仍然存在;或者是不愿意采用新技术,即使运用了一些新技术也是流于表面形式,传播内容缺乏针对性与感梁力,与当前信息多变、丰富及发展的现代完全脱节、割裂。
第二,传统信息的传播优势受新媒体及网络移动技术的冲击相当严重,主流的媒体角色受到严重挑战。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革新及移动传播方式的盛行,大数据及智能算法日益在新闻生产及传播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使得互联网信息平台及自媒体等更加容易对受众施加影响,也更能够引导公众舆论的声音。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其既有权威传播渠道及信息载体优势不断被削弱。如果不能创新并加以改革,重新开辟新的内容生产及传播渠道,那么既有优势终究会丧失。
因此,这次四川宜宾的地震灾害信息传播,完全是新闻自媒体占据了天然的优势,他们借助微信平台、微博平台、互联网平台等多个渠道,不断向公众展示灾情及抗震救灾的主要进展情况。这相对于传统报纸及电视的新闻传递,明显具有快速及时、不断更新的天然优势,从而使其影响远远领先于报纸及广播电视新闻。因此,作为报纸及广播电视台而言,也应在保持既有新闻报道优势的同时,创新在自媒体新闻播发及引导公众舆论的优势,努力发挥主流媒体的权威作用。
第三,传统媒体应更加注重内容的创新性,打破新闻同质化、吸引力不足的局限性,努力阻止谣言造成的“次生灾害”。对于新闻媒体而言,抗震救灾活动不宜渲染灾情,更宜围绕救灾展开。不过,报道对象如果集中在政府声音、救灾战士、志愿者等身上,就容易出现内容重复的同质化局面。这种同质化及其相关报道数量的增多,难免让受众感觉新闻感不足,难以产生吸引力,进而更喜欢看一些与之不同的信息,从而很容易使谣言找到生存空间。
互联网及移动技术的发展则给谣言的扩散提供了发展的可能。鉴于灾害突发新闻报道及舆论引导工作的难度不断增加,如果不能有效地传递正确的信息,那么网上难免出现谣言四起,张冠李戴、移花接木、无中生有的谣言也很容易得到传播。例如,本次宜宾地震后,网上曾出现“四川宜宾地震大楼出现严重倾斜”“地震裸奔视频”等谣言,从而引发灾区部分民众的进一步恐慌。不仅如此,更有网络主播就此开玩笑,声称“哪里是地震了,明明是我对你心动了”的不和谐语言。这些谣言或不当言论借助自媒体平台的网络迅速传播,很容易使政府舆论引导工作面临较大的困难。
三、主流媒体应借助新媒体技术构建主流引领舆论机制
在新媒体时代,使得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有可能成为“新闻”的生产者,从而使得“人人都是信息源,人人都是记者”。信息的及时与准确地公开是重大灾害发生事件的最好社会稳定剂。对于主流媒体的未来角色方向而言,四川宜宾长宁地震报道给予了一个非常好的正面案例:就是要积极借助新媒体技术,在突发灾害事件面前全方位地及时跟进,尽可能保证公众的知情权与对新闻信息的吸引力,才能拓展新闻的角色功能,并抵制谣言的影响及危害。
第一,主流媒体应积极转换观念,采用新媒体技术来传播主流声音。鉴于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为自然灾害事件的及时报道提供了新的契机,“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已经成为公众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大数据技术、智能化互动、全媒体融合等新闻报道使自然灾害能够全面、及时地向公众披露。四川地震之后,主流媒体能够及时跟进,利用新媒体技术积极报道前方最新信息,通过采访视频、图片以及与受众互动,将信息全方位展现在受众面前。
例如,封面新闻的机器人小封第一时间就发出了地震报道,内容涉及预警简报、预警时间、预计震感、破坏情况,等等。随后,新华社地震预警新闻机器人也引用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大陆地震预警中心的信息,自动发布四川长宁的地震预警。与此同时,央视新闻手机客户端也对地震情况进行直播:除新闻记者发回的报道之外,还汇集了央视新闻移动网矩阵号,共同对自然灾害的震后情况进行公开现场直播。这种直播使公众第一时间了解自然灾害的进展,从而使谣言没有生存的发展空间,保证了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及其引导力。
又如,此次地震发生在宜宾,《宜宾日报》就抓住舆论引导的主动权,第一时间派出记者深入长宁县地震现场进行采访。17日23时50分,记者克服山体滑坡和落石的危险到达震中双河镇——葡萄村8组救援现场,用照片、视频记录消防人员和当地群众奋力搜救的场景。18日凌晨2时18分,宜宾日报新闻客户端第一时间推送了消防救援人员现场施救出2名被困人员的新闻图片。其中一幅“生死营救”的新闻图片先后被《人民日报》、人民网、《中国日报》、中国日报网、光明网、《四川日报》以及路透社等媒体刊用。很好地向人民群众甚至全世界传递中国各级政府部门众志成城、全力营救地震被困人员的动人画面。
第二,主流媒体要借助新媒体技术传播“有力”的信息,巩固其既有媒体的权威性,引领公众舆论的主导地位不动摇。“有力”的新闻作品要求新闻具有较强的心灵震撼力与感染力,直接能够影响人的心灵。与自媒体、社交媒体的简短视频或图片新闻相比,主流媒体因为其专业性、权威性,其在自然灾害等新闻报道中应更注重“有力”性,这是吸引民众收听、观看的主要因素,并就灾害的具体情况、成困、社会影响及受灾群众救灾情况进行合理而全面的介绍。
例如,四川宜宾长宁地震有关部门曾经成功地就地震进行预警,并通过户外广播等多种方式向公众发出预警提示。那么,这种新闻发布简短、直接,对于公众最短时间了解事件核心内容有着重要的价值。然而,公众更想要知道何为地震预警,作用有多大?今后是否还会发生类似地震?对公众生活影响有多大?等等。因此,这些未知领域往往是自媒体无法介绍的,而主流媒体就可以发挥其权威作用。因此,人民网就在6月18日凌晨三点左右,邀请同济大学地震结构理论研究所的罗奇峰教授等专家对此进行解答,引导网民理性而正确地看待发生的地震灾害,从而抢占舆论引导先机和主动,也避免了民众恐慌心理的进一步扩散。
第三,主流媒体还需要借助新媒体技术,向公众展示新闻信息的现场性与“情怀性”,充分展现专业新闻报道的深度与人文关怀性。
对于主流媒体而言,要想吸引公众、塑造其权威与专业性,巩固其引导舆论的正面作用,还需要公众对新闻的注意力与情感需求。这是新闻信息传播的难点,但也正是主流媒体与其他自媒体不同的地方。因此,主流媒体应借鉴新媒体技术,充分报道抗震救灾先进典型,塑造民众抗震救灾不畏困难、乐观向上的正面精神,激发全社会共同救灾的凝聚力。例如,在“救援救治”“安置保障”“爱心汇聚”“灾后重建”等新闻报道中,明显就带有细节感人、充满情怀、舆论引导不留痕迹的正面作用。
同样,地震发生十小时后,人民网也最早发布专业稿件《速记:宜宾6级地震 星夜救援10小时!》以一个时间表的方式,完整地记录了地震后10小时的灾情进展与救援情况,被国家应急管理部官方网站首页推荐。地震24小时之后,人民网又最早刊发图解新闻《四川长宁6.0级地震24小时》,对新的灾情与各路救援的进展情况,再次详细按照时间纵线进行了详尽的盘点。这些及时而又全面的梳理,都使公众能够感受到党和政府对灾区民众的支持与关怀,也为抗震救灾起到了非常正面的积极作用,减少了夸大灾情、传播虚假信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与混乱。
结 语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技术与移动互联网的推动之下,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新闻传播及舆论引导面临着一系列的新情况与问题。作为主流媒体,必须讲政治、讲规矩,充分发挥其专业性、权威性与人文关怀性,与时俱进;不断采用新媒体技术,加强多元化新闻报道,拓展新闻素材的来源;加强与改进工作理念与方法,减少受众流失的不利因素,全方位树立“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现代新闻传播理念;凸显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第一现场,以“硬信息、软情怀”打造媒体权威性和亲和力,形成正能量的舆论引导机制,既保证国家及社会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又能够使公众充分了解信息,从而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