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进运动对美国农业的影响研究

2019-01-28王得坤

中国市场 2019年3期
关键词:铁路农产品土地

王得坤

(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1803年,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以1500万美元从法国政府手中购买了路易斯安那州的领土。美国的国土因此从密西西比河延伸到落基山脉,从加拿大延伸到新奥尔良,规模翻了一番。对杰斐逊来说,向西扩张是国家能够继续保持强劲发展的关键。东部的土地已经不足以维持目前的发展,只有占有西部那一片广袤的草原才能有足够的发展动力。而此背景下开始的“西进运动”对美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何分配国家这片广袤的未开发的领土是一个大问题。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还没有明确的土地政策指导国家在土地上如何进行扩张和分配。1785年通过了土地法令允许政府以低价出售西部的大量土地,法令对土地的测量做了详细的规定,并要求出售的土地以村镇和地块为单位。这是美国政府把公共土地进入市场的开始。然而,在执行过程中,联邦党倾向于将大块土地出售给富有的投机者,因为他们预计这些土地的价值会不断上涨,然后以小块出售给农民来投机获利。为此,联邦党人通过了一项法律,规定最低个人购买价格为640英亩,最低价格为每英亩两美元。这使得小农户被排挤出这个土地出售市场。当共和党掌权,托马斯·杰斐逊便开始扭转这一趋势。杰斐逊认为,小农应该控制西方。 1800年的土地法将西部土地的最低个人购买减少到320英亩。在1804年,这个最小值被削减到160英亩,并且在1820年再次减少到80英亩。到1832年,最低的土地购买量被定为40英亩,每英亩的最低价格稳步下降到1美元左右。不仅价格下降,甚至还存在免费赠地,如经办公立学校就可以得到免费的教育赠地。

在西进运动的前期和中期,土地投机是难以避免的。因为面对如此大的土地市场,加上19世纪初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土地就等于财富。这从中就产生了一类人,称为“squatter”,他们抢在政府前去将要拍卖的土地上进行开发,然后等土地公开出售时从中作祟,施压要求政府以低价把土地卖给他们。面对土地投机之风,在1841年,国会通过了一项普遍优先购买法,《分配与优先购买权法》。根据法案规定:凡是符合法案规定的美国人(有四条要求),都可以以很低的价格(不超过1.25美元每英亩)购买160英亩土地。当然如果想要保证所有权的一直存续还需要一些后续行为,一种是定居于此,另一种是对所拥有土地进行至少五年的耕作。该法案不仅释放了上百万英亩的土地给个人,同时为后续围绕土地兼并和升值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如灌溉设施的建设,道路桥梁的架通等奠定了基础。1862年,国会又通过了宅地法案(Homestead Act),根据新法案,任何耕种超过5年的居民将会获得政府赠予的160英亩的土地,宅地法开放的土地主要在堪萨斯和内布拉斯加中部地区,降雨量丰富。政府希望借此让人们定居在西部,而不只是通过土地投机。移居法使得人们从东部大量地迁移西部,开始新的耕种生涯,到1900年,约有50万人凭借移居法在西部定居。

促使大批移民奔向美国西部的原因主要有:一是1837年的经济危机。大量的银行破产,绝大多数的工厂关门停业,使得美国经受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打击。另选他地重新开始生活是很多人的唯一选择。二是土地是增长财富的最佳途径。1848年在加利福尼亚州发现了金矿,人们蜂拥而至,这里的人口百倍地增加。获得土地就可能发现埋藏于地下的珍贵矿产,这对当时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诱惑。但是定居西部也并非容易之事,西部当时十分荒芜,想要在这里开展农业需要花费相当的工夫,农民需要开发新的技术,在对贫瘠的土地进行开荒、平整、灌溉等一系列步骤后农作物才能有收成。为了购买土地,大多数农民不得不去贷款,而清理土地又要花去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在土地清理完毕后,很多农民不得不选择种植经济作物以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过度耕种也成为普遍的事,这样农民才能偿还贷款,养活家庭。

西进运动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政府也通过各式各样的法律颁布来促进当地的开发,从1877年的《沙漠土地法案》,到1894年的《加里法案》,1902年的《新土地灌溉法案》等,土地从分配到利用、保护,这一系列的过程都有着统一的标准,大大减少了过程中对土地的恶性投机行为。

西进运动改变了美国社会,美国农业也在其间“野蛮生长”,奠定了美国农业今天的发展格局。

美国农业的总产值从1800年的3.62亿美元增长到1850年的15.36亿美元,扩大了近三倍,再到1900年的58.37亿美元[注]数据来自CO Meiburg, K Brandt(1962),以1910年的美元价值为基准。。膨胀的人口和新开发的土地对产出的指数式增长贡献了相当大的一部分。

西进运动对美国农业区域的一项重大改造就是把美国中部大平原(Great Plains)变成了美国最重要的农业区之一。大平原地区之前是一块贫瘠之地,人迹罕至,树木稀少,年降水只有50厘米左右,这一块区域在1819年还被称为“美国大沙漠”,并被认为极不适合开展农业。但是自1862年宅地法案的颁布,为该地区的改造提供了充足的人口。真正使得这片地区农业种植得以推行的还是科技的发展。针对大平原地区缺水的环境,迁移来的人们选择了耐旱植物作为首选,小麦就成了这片区域最重要的农作物。小麦的种植不需要太多的水,而且可以碾成面粉用来制作面包和谷物,不易腐坏,方便储存。这里形成了美国著名的小麦带(The Wheat Belt),从大平原的东部延伸,包含了达科塔州的大部分,向西涵盖了内布拉斯加州和堪萨斯州的大部分。不同于小农经营,小麦区的很多农场也成为专业化高产农场(Bonanza Farm)而不是以单个农户或家庭为单位的小农场。专业化的农场雇用了大量工人,采用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在产业链上形成了一系列的工业垄断组织,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存、销售等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体化。根据WN Parker ,JLV Klein(1966),小麦在西部的种植面积从1839年的2.1百万英亩增长到1899年的40.6百万英亩,远超其他地区。

棉花也在这段时间获得了广泛的种植。在美国创建初期,棉花还没有引入美国种植。在西进运动后,人们发现沿着密西西比河下游,这里光照充足,晴天多,是典型的亚热带地中海气候,适宜种植棉花、烟草等作物。1815年以后,这里的土地被种植园奴隶主占有,优越的种植环境,轧棉机的发明以及对棉花的需求刺激了对棉花的种植。1820年,阿尔巴马和密西西比的棉花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而十年间美国的棉花产量也翻了三番。到1836年,棉花的出口总值占美国出口商品总值的三分之二。

此外,养殖业也得到迅速的发展,城市人口尤其东部城市人口的增加使得肉类需求激增,而广阔的西部草原也是一块天然的牧场,饲料上的成本优势使得畜牧业迅速发展起来。而长途铁路的修建更是加快了养牛业的发展。从1866年到1895年,约有千万头牛从西部的田纳西州运输到东部区域,在新的市场里一头牛的价格比原先的价格增长了十倍,这导致美国西部成为最重要的肉牛市场。直至今日,诸如堪萨斯州、内布拉斯加州、南达科他州、俄克拉荷马州、科罗拉多州等中西部地区也都是美国肉牛产业的中心。

在西进运动对美国农业的重塑中,伴随着农业科技的创新和交通技术的突破,这两者都加速了美国中西部农业的崛起。Guillaume Vandenbroucke(2006)就指出大量人口的迁移和逐步降低的交通成本成就了这一场美国的“西部大开发”。

首先看科技,西进运动的整个期间经历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如科技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了大平原地区的改造:①炼钢技术的发展,使得钢犁替代了木制犁耙,更适合当地坚硬的土壤;②机器收割机。适合大规模的小麦收割;③旱作农业技术的发展,以及磨坊的使用,利于干旱地区农业的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生产率,激发了生产者对农业机械投入的热情。从1860年以后,西部的农具和机器的价值增幅都要远超美国其他地区[注]赵红娟. 论“西进运动”与美国的农业现代化[J].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07, 16(4):22-26.。

到1840年以后,西进运动对农业的提升开始加速,这则要归功于交通的改善。交通运输的革命使得农民可以最大化他们的产能,铁路、航运可以把他们生产的农产品迅速运输到世界上大部分地区。这也是美国农业海外贸易的开端。

这段时期的美国交通的革命先从水上运输开始,1807年,随着蒸汽船的发明,水上交通的运输效率大大提高,运输商品的数量也远超过去。为了方便城市之间的运输,大量的运河开始修建,1816年美国国内的运河总里程只有100英里,这个数字在未来的二十年里增长了几十倍。1816年新建的第一个运河项目——伊利运河(Erie Canal)就跨越了363英里,将纽约和东部的哈德逊河、西部的五大湖地区连在一起,一直延伸到俄亥俄州地区。日益扩大的运河系统把国家的主要贸易和制造中心相连,航运成本大幅下降,从西部的大平原地区到纽约市的平均运费从1817年的每英里每吨19美分降至19世纪30年代的2~3美分。

运河的发展帮助西部农民将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运到新英格兰等东部城镇售卖,如仅在1836年,就有36万蒲式耳小麦从西部运送到罗彻斯特等地,这里聚集了大量的磨坊,从这里小麦被磨成面粉运送到东部的消费市场。中西部许多的农业区都建立了成百上千条运河通道,如印第安纳、爱达荷、加利福尼亚等地区的运河修建都在1500条以上。当然,运河不仅改变了农业运输的效率,也改变了农业生产的方式。面对更大、消费更多元化的大市场,农民们不满足于低附加值的农产品,而是通过加工环节把农产品原料变成具有更高价值的消费品,如把谷物制成威士忌酒,这样不仅更加方便运输,而且农民从中受益颇丰。

运河的开发在19世纪30年代缓慢下来,而此时铁路开始成为主角。到了1840年,铁路总里程就达到3000英里,大大超过了运河的总里程,而铁路的延伸范围比运河要广得多,原本因为地理环境,如高山、森林被阻挡在运河沿线的地区,通过铁路与大城市连接起来了。铁路的修建与鼓励的土地政策密不可分。政府规定铁路公司每修建一英里的铁路,可以得到铁路沿线一定面积的土地,对于外资投资建设铁路,根据地区还有不同的补助标准,此外,铁路公司还可以得到沿线两侧宽各十公里的土地所有权。

铁路沿线使得农产品的大量运输和储存成为可能,这也为农产品的金融化打开了窗口,通过建立期货市场使得中西部的农业日趋市场化、商业化,也为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场外资金。

随着西进运动的发展,美国的农业生产也出现了一些麻烦。首先是生产过剩的问题。生产率的突进式增长使得国内农业生产激增,尤其农产品的价格也让人们尝到了农业的甜头,但是生产过剩的危机随之出现了。如在1837—1894年棉花的产量扩大了2倍,而同期的价格则从每磅15美分下跌至每磅不足6美分,严重影响了农民的收入。但农民面对市场的价格信号也无能为力,只能希望通过更多的产量来弥补价格的下跌,导致问题更加严重。其次,保护性的关税政策。这种类似于向出口征税的政策虽然保护了本国工业,但是降低了本国农业的竞争力,当时农产品的出口范围又特别广,所以几乎所有的农业生产者都受到影响,Irwin(2006)认为关税使得工业品的价格提升6%,而使得出口的农产品的价格提升了12%,这显然极大地损害了农业生产者的利益。再次,政府采取了收紧的货币政策,减少纸币的流通,以维持货币的购买力。对于农业生产者来说,大多是举债经营,此举不仅使得生产者的资金渠道大大缩减,货币的对内升值也逼迫他们加紧还贷的步伐。但是农业毕竟生产周期长,资金回流需要很长时间,所以农业生产者不得不面临破产的绝境。最后,铁路的运费也让农业生产者感到困扰。铁路较密集的区域,竞争激烈,运费往往较低。而铁路较稀疏的区域与之相反。中西部地区的铁路密度是低于其他地区的,因此铁路公司会向他们主要的客户——农业生产者们收取较高的运费。尽管农民希望通过组成团体来施加影响,改变这种不合理的歧视,但收效甚微。

关于这段时间的经济政策对美国农业的影响,则要谈到美国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冲突。19世纪初,农业政策偏向于农业的扩张,到了中期,随着非农经济的发展,整个经济政策就不再过于偏向农业,政府也倾向于对进口商品收税来保护刚兴起的工业经济。一方面,保护性的工业发展政策刺激了本土制造业的发展,促进工业经济的增长,间接推动了人口的增长,大城市的崛起,这直接转化为对农产品需求的增加。但是另一方面,美国的农业在高速发展后陷入了生产过剩,保护性的工业政策使得本土的农产品竞争力下降,农业出口的竞争压力相比19世纪前期增加很多。现在来看,尽管本土需求对农业发展很重要,但美国的农产品供给比需求增长的要快,农产品的海外市场的意义更为重要。

当年从东部城市来到美国荒芜西部的人们,怎么也不会想到这里最终会发展成美国的大粮仓。农业在这里获得成功不是偶然的,土地政策的开放、工业革命的诞生、交通技术的进步以及美国东部城市走向现代化,这一切都为西进运动对农业的改造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以至于尽管在此期间美国经历了内战,农业发展的基础却没有因此失去。从过程和结果来看,这就是美国版的“土地革命”和“西部大开发”。

猜你喜欢

铁路农产品土地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我爱这土地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沿着中老铁路一路向南
铁路通信线路维护体制改革探索与实践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无人机在铁路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与思考
GSM-R在铁路通信中的应用
分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