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哲学追问中的关切思考

2019-01-28张珊珊江苏师范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221116

大众文艺 2019年13期
关键词:伦理道德伦理哲学

张珊珊 (江苏师范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221116)

哲学作为人类的自我反思和觉醒的理论自觉,其中所追问的是世界认识的何以可能的问题,然而哲学本身是什么,诸多哲人都在给予自己的思索。正如黑格尔指出:“对于它的本质,对于它应该完成和能够完成的任务,有许多大不相同的看法。”1本文着重从哲学追问的对象和主体、制度的追问、伦理道德的追问进行探讨。

一、哲学追问的对象和主体

“哲学是一种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的人类智慧。”2所以哲学的追问的对象便是世界,追问人与世界关系的重大问题、根本问题。关切究天人之际、宇宙万物的之道,或追问万物本原、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这些都是哲学追问和关切的内涵。得见,哲学追问的对象便是世界。此世界蕴有:物质自然为主体的客观物质世界、人的精神意识为主体的主观精神世界、以语言文化为主体的知识世界等世界为核心的对象综合。

作为哲学追问的主体便不言而喻,是人。是人们运用抽象思维能力从整体上去认识和把握周围世界时,所作出的对于周围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性、批判性、反思性的认识。这个主体是人,离开人的哲学关切是虚妄的。对于此,马克思将从现实的人出发去批驳抽象的人,即脱离实践和社会的片面化的人。这种现实的人,不是抽象化的、精神化的存在,而是有血有肉的感性实体的存在。

随着工业技术的进步,人类的原有的自我,被物化。人逐渐形成了以物为中心的异己崇拜。人创造了物,结果人造物却反过来成了主导的中心。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异化。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分裂也就变成了以物为中心的分裂与分离。所以借助哲学的思考关切,助力解决困境,改变人与自然的分裂、人与人的关系的分裂、以及在经济发展中的问题都具有重要作用。

再谈现实的人理解的关切,在马克思的哲学中给出了完备的概念和思索,追问现实的人的思想实质就是追求人的自我本身的解放,其理论中的诉求亦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与发展作为核心的哲学关切。马克思哲学从现实的人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的关切: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人的自由发展阶段也就是共产主义阶段。而其中对于现实的人的如何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解读尤为重要。这同样是对新时代人民美好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的跨时空的对应与衔接。何解决人作为自然存在物的生存与生理之间的联系,以及作为社会存在物对于谋生的需求与占有之间的关系。在最高层面,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在历史的具体的现实中审视人的要求与需求。亦是立正了现实的人哲学的关切。在马克思的哲学中国化的进程中解决人民需要与追求民族性,亦是与马克思的理论诉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衔接与对应。着力解决人的三大需求:物质的需要的要求、精神需要的要求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求。

二、哲学中制度关切的思考

哲学中关于制度的追问应该说可以发源于苏格拉底问题,主要是指在理性主意基础之上的指引,并以此产生了关于制度的理性等问题的思考。邓小平同志指出:好的制度能让坏人干不了坏事,不好的制度,能让好人变坏。可见,只有好的制度才不会让好人变坏。着力建设好的制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好的制度可以引人向上,激发人向往美好的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或者说是引导人想更好的行为靠近,更好的生活方式靠近。3

哲学家对于制度的关切,从哲学家所欲求的“法治”,或者儒家所说的“礼治”、“德治”以及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里所主张对于哲学家担任国王的种种说法,正是对于哲学的追问和关切的哲学表达。

我们生活在复杂性和多样性兼存的环境中,面对着生命个体的多样的矛盾、挫折和冲突,个体的利益如何平衡与保障,在回归到制度的产生的原本话语或者说回归到国家、国家机构产生的内在逻辑是什么这个问题上。那么我们可以清晰的了解:就是基于对公民自我权力让渡的过程中的博弈状态,为了相应程度的保证公共事务有效率的运行或企图对苏格拉底之死的解谜。在此种意义上,制度的建构和国家的建构的初因,亦是不可调和矛盾的产物,是市民社会的外化表现。作为一种平衡和维持的中介物。作为维护公平和公正的有效手段。而这一思考的指向是就目的而言的,也就是一种人依托这种物的手段,来达到人的目的。由此,制度既是一种手段性工具,也是一种目的性的工具。从这种意义上思考制度是社会关系的矛盾,不得自洽的产物,而制度又是这种社会关系主体的人的欲求。欲求人性中的狼性,借助制度控制或者规避这种人性中的狼性,求得公平和公正。

三、哲学对伦理道德关切的思考

关于什么是哲学追问中的伦理理解。广义的理解中给予概括:就是提供如何做人和怎样行事的学说,而它主要指征道德的价值和正确的行为两方面的内容。而伦理一词给予概括可说: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互相关系时,所应遵循的道德和准则此类种种。而道德的问题是和个人价值取向和行为修养紧密联系。我们常常把伦理和道德合称为伦理道德,两者的所指向的对象的都是为了调整和约束人们行为,是一种有别于法律条文的社会规范。其中伦理常用于与家庭等有亲属关系的人,我们时时在用是非对错、正邪善恶这些道德概念来评价人物的行为、政策制度,来做出道德判断,并用这些判断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但伦理却少有涉及到这些方面。4伦理有别于道德,就两者的关系和属性预先搁置。就其中的政治哲学中的伦理和道德的问题进行分析。以电影《汉娜—阿伦特》为例,来剖析哲学中伦理道德的关切。

考察集体和个体的关系中人的行为中的伦理道德问题思考。其中对于现代性的伦理困境最足以说明的便是此电影中讲述的实例问题。就是有关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士兵屠杀犹太人的的问题,以及其中聚焦的矛盾:是劳模与是杀人犯的定性,以及该定性的理论问题。电影《汉娜—阿伦特》所反映的这种政治中或者说政治外化的制度中的目的、手段、目的,在转换和实施中的伦理道德失范问题。政治的设计过程中或政治哲学的预设中,其中的重要维度就是维持社会的秩序,不单单内含着公平和正义,还内含着助力道德伦理的良性发展。而影片中却凸显了哲学追问中伦理道德维度的破产、哲学追问思考的目的性的颠倒与反噬。

在哲学的追问中,对于社会集体的伦理道德纬度的研究中,所存在着集体行动中的一个基本悖论现象:有道德的个体和不道德的社会的现象,或是有伦理道德的个体和在社会中伦理道德的无效空场问题。影片中哲学追问的急切问题:如何看待片中的大屠杀问题,作为伦理道德空场的行为,实则是一种高度理性的在场产物。片中对于具有伦理道德的个人的动因,给予的平庸的恶的定性。并思考:其中人的无能与人的自觉意识之间的认识问题,平庸的恶与根本的恶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其中所涉及到的道德的盲点:预期和实际的道德行为之间的差距,即理想的自我和真实的自我之间的差距和真空。这就是所表征的政治哲学中的道德伦理维度。而有道德的个体和不道德的社会、人的无能个人的自觉意识、平庸的恶与根本的恶的问题,实是政治哲学中道德伦理纬度的失范与空场。

如何更好的建构道德伦理,如何更好在场与时时在场。一方面要认识到哲学中道德伦理纬度,依托道德教育的方式实现对于道德伦理的有效助推。努力降低伦理道德纬度的盲点与空场。另一方面,面对道德伦理的困境时,如何区分私德与公德、如何区分个人的恶与集体的恶、人应该怎样去判断、怎样去选择、怎样去行动。这要求在政治哲学道德伦理的纬度中考察导致普通人甚至善良的人做出与他们自己理想道德标准相悖的行为驱动力,建构哲学中的道德伦理关切的广延与深刻。

小结:本文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同时一些问题尚未梳理清楚。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继续钻研。

注释:

1.贺麟.王太庆译 商务印书馆 1983年版.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第13页

2.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1页.

3.张文喜.关于政治哲学的若干理解[J].东南学术,2018(04).

4.王珏.如何把握集体行动的伦理逻辑[N].社会科学报,2018(09).

猜你喜欢

伦理道德伦理哲学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死亡伦理思考
菱的哲学
城镇化进程中新的伦理道德文化的迁移与重塑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小包哲学
伦理道德视角下的医患关系研究
二郎神形象转变之我见
刍议师范生伦理道德的养成
华语科幻电影中的“伦理性”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