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电视慢综艺的节目导向与观众的心理认同关系
——以《向往的生活》为例
2019-01-28鞠凌莉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10037
鞠凌莉 (南京林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210037)
一、在“使用与满足”理论下分析受众心理
1.迎合观众期待视野
虽然户外竞技类节目带给观众的观看体验更为刺激,但慢综艺在播放量和话题议论性上一度超过了快综艺节目,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电视综艺节目受众的内容偏好和审美取向的变化。《2016 年职场人生活状态调查报告》显示,随着中国 城市化迅速发展,十年间城市人口平均每年增长 2096 万 人。其中有近 40.4% 的人希望远离喧嚣,从城市搬到农村。正是现代都市人对乡村和大自然的向往,催生了《向往的生活》节目制作方构建一个人人向往的“乡村乌托邦”式理想场所的想法。节目通过对目标受众的准确定位,制造出迎合受众期待的节目。在节目定位上,以观众的需求作为出发点,以反传统的制作理念作为节目的亮点,将明星们投放在自然的环境中,使其褪去往日荧屏上的光环,以一个更为真实、更为鲜活的形象出现在观众视野中,迎合观众的“窥私欲”;在节目风格上,以接地气的场景和治愈系的MG动画,给观众带来新的试听感受。
2.满足观众现代性需求
自2017年以来,各大卫视、视屏网站推出的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综艺节目充斥着荧幕,其中不乏各类慢综艺节目。与《向往的生活》同期出现的,还有《朗读者》《见字如面》《国家宝藏》这类高口碑节目,那《向往的生活》为何能突出重围,连续播出四季?《向往的生活》中嘉宾的聊天内容从回忆青春到珍惜生活,点点滴滴的小事背后无不蕴藏着大道理,节目通常在嘉宾对话后出一段总结性地鸡汤文字,这种方式让观众在无形之中收获良多,感触颇深。节目通过嘉宾之间灵魂式的对话,传递出了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不同层次的受众得到精神需求的满足。这是节目深度,也是文化深度。
3.“替代性满足”理论下催生的主持团队
电视作为第三媒体,是以图像传播为主导的,所以电视节目中呈现出的有声画面,强有力地冲击着受众的视听感官。受众在很大程度上掌握着媒介使用的控制权,即节目的评分、收视率的高低都取决于受众是否“满足”的心理。与《中餐厅》相比,《向往的生活》更接地气,“诗与远方”是大时代下催生的理想化的生活,也是很多观众实现不了的愿望,所以,当屏幕中出现:一亩良田、一方小院、一条小狗,约上三两个朋友一起做菜聊天的场景时,就像是观众心中对理想化生活的投射,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与《见字如面》相比,《向往的生活》主持团队更为亲民化、生活化,他们向观众展示出最真实的生活状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整日围绕着劳作和做饭,给观众亲切感。
二、受众心理对节目导向的反作用
1.传递精神素养 体现人文关怀
慢综艺节目拥有各种年龄层次的受众群,满足大量受众的观看需求,与旧格局“收视为主”不同的是,现代慢综艺节目更注重观众的内心感受与精神需求。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指出:“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电视上的一切都是为了给我们提供娱乐。”之前占据荧屏的《快客大本营》《奔跑吧》等快综艺更注重以游戏环节、制造趣味来形成对受众感官层面的刺激。而随着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媒体工作者为观众服务的理念的提升,节目越发注重“以人为本”,关注观众的心理需求和审美情趣,为观众带去底蕴深厚的文化知识。《向往的生活》中,导演组安排了嘉宾用农作物换取生活资金的环节,但与传统节目中突出体现竞争不同的是,节目添加了人情化、生活化、娱乐化的因素,更传递了要劳有所得、珍惜粮食这样的中国传统美德在其中。观众的需求使得电视节目开创了以娱乐和教育为一体的传播理念,体现了大众媒体的人文关怀。
2.传达生活态度 提升社会责任
这是一个知识和科技改变命运的时代,很多人着眼于远处的大数据时代,而忽略了身边的生活乐趣和情感交流,久而久之,必定会造成社会情感化的漠视。《向往的生活》从修灶台、干农活、养牲畜、接客人此类生活细节出发,用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达出有深度、有乐趣、有内涵的生活态度,拓展了观众的视野。
其次,就获得娱乐而言,受众通过观看慢综艺节目,能使意志和信念得到充分体现,进而达到乐教乐学的效果。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多人会因为一是的物质而忽略了精神的追求,作为大众媒体的电视,就要担负起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有意识地进行知识普及以及和受众进行人文素养探讨。
三、角色构成与收视竞争
1.嘉宾之间的关联化
发者和受者的相互作用:发者是客体的助力,一般由节目组主创人员承担,即目标任务的制定者和提出要求者,受者则是接收信息要求的对象,作为节目的接受者和主体身份设置趋同。节目常驻嘉宾、常驻嘉宾和流动嘉宾之间的互动带动着整个节目的演进。这类节目是非竞赛类真人秀在新语境下的发展, 它们将明星带离都市喧嚣与常态化的角色,用陌生的环境空间与全新的职业或生活角色打造他们,以期激发他们的另类反应, 给观众带来迥异的审美感受。在《向往的生活》中我们能看到生活的细节被放大和珍爱,比如客厅里欢腾的黄狗“小h”,后院富有“个性”的山羊和小鸡等,节目里所有的画面都围绕于“守拙归田园”的温情感,无论是客人刚抵达时提着行李箱走在田埂边和劳作的主人打招呼,还是酒足饭饱后,大家红着眉眼静静讲述记忆深处的往事,加上后期特效,让画面充满了治愈感,提升了观众内心的认同感。
2.嘉宾之间的差异化
电视节目的收视率是波动的,不是一成不变的。电视综艺节目嘉宾之间的差异性能够在节目制造出的“拟态环境”中碰撞出不同的火花,为节目带来话题性,提升受众的观看欲望,从而提高收视率。第四期节目中新加入的张子枫与彭昱畅在电影中扮演的兄妹“CP”深受年轻观众的喜爱。沿袭往期节目特色,黄磊依旧主外,承包了做饭、砌墙等活,何炅主内,负责农活、打扫等活,他们之间一刚一柔,无形中表现出的差异化丰满了整个节目的嘉宾构造。
四、慢综艺热下的冷思考
《向往的生活》无论是从节目文化还是主题思想来说,都是一档极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综艺节目。它的热播是对中国综艺节目形式创新的认可,也是探索观众心理认同历程的进步。但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它不仅左右着制作方,也左右着受众的审美与需求。当今大众媒介与流行文化正季度膨胀,受众即市场,文化娱乐产业的成功建立在大众的文化需求之上。国内综艺节目当下的绚烂并不代表其会长久处于一种健康、蓬勃的发展趋势,相反,由于节目层出不穷,很多问题也逐渐暴露。
1.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
一类节目的成功,会衍生出很多相同类型的节目一哄而上,这是中国现阶段综艺节目发展的瓶颈。《向往的生活》的热播,催生了《野生厨房》《中餐厅》等节目的诞生,虽然后者也拥有相对不错的收视率和话题性,但短时间内消化如此多同类型的综艺节目,给受众带来的只有审美疲劳,致使观众产生反感的逆向心理。作为出品方,湖南卫视显然是最大的赢家,但就中国综艺市场来说,这是一个消极的走向。中国慢综艺节目形式多样、良莠不齐,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井喷式的迸发只会加倍消耗观众的耐心,最终加速此类节目类型的衰落。节目制作方应走出叫好不叫座的圈子,时刻把握好受众市场定位,创新出满足受众新需求的节目。
2.节目缺乏原创性
在当下的中国综艺市场中,通过购买版权的方式引入国外节目,再由制作团队进行本土化包装, 这种模式已经屡见不鲜。这种做法不仅使中国电视产业升级转型停滞不前,也造成了大量娱乐资源的浪费。快餐文化大肆盛行的当下,“慢综艺”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慢文化”是现代受众在快节奏生活中对自然和生命本真的一种追求。电视节目的收视率犹如一把双刃剑,它在受众本位意识的回归、促进节目的竞争之余,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向往的生活》向观众传递的是:通过自己的辛苦劳作,可以更加真实地感触到生活的本质,珍惜当下。而收视率本身作为一个量化工具,无所谓利弊,如果电视媒体能够合理利用,那它将会在提升节目质量、细分受众市场、准确市场定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