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医疗题材纪录片《人间世2》的影像力量
2019-01-28王千里江苏师范大学221009
王千里 (江苏师范大学 221009)
《人间世2》是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和上海广播电视台联合策划制作的10集医疗新闻纪录片,9个摄制组历时一年半,在医院蹲点拍摄,记录了一个个鲜活、真实的患者、医生和发生在他们之间的故事。该片于2019年1月1日起在东方卫视播出后,引发了强烈关注和讨论,全片的豆瓣评分高达9.6。第二季播出之前,许多观者称不敢看第二季了,正如第一季导演周全曾所说:“中国人没有正确的死亡观和疾病观,也缺乏这方面的深度思考。”相比第一季带给观众直面生死的痛觉和对医患关系的反思,第二季带给观众的更多是对“活着”的思考。十个子主题《烟花》《生日》《呼吸》《命运交响曲》《抗癌之路》《笼中鸟》《往事只能回味》《儿科医生》《浪潮》《暴风雪》,分别从儿童骨肿瘤、高危孕产妇、尘肺病患者到阿尔茨海默病、精神病,从儿科医生、医生培养到医患关系展现人的脆弱和坚强、医生的努力与无奈。而在疾病之外,“生命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的价值导向展现了人性之光,给与观者更多对于“生”的理解与思考,其影像的力量是不言而喻的。
一、题材选择的普遍性与独特性
1.聚焦社会热点问题,呈现医患关系的普遍性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对医疗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而近年来医患关系的紧张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人间世2》在选题策划中,着重于对大众普遍关注的医患冲突、医患关系、特殊的病患群体等敏感问题予以揭示与呈现。
其实对于医院,大众并不陌生,如同吃住行一样,是生活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几乎每一个人都和医院打过交道,对于挂号、诊断、缴费、检查、治疗一系列的流程也并不陌生,但是医院的运转又是相对封闭的,医患信息的不对称是加重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所以,扎根于生活,贴近现实,以大众密切关注的问题和易于引发公众情感共鸣与思考的题材更凸显《人间世2》的价值理念和导向。在《人间世2》中我们不难看出,儿童重症,癌症病患,尘肺患者以及儿科医生短缺和医患矛盾都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而面对医患矛盾,怎样展现医患关系,重构医患信任具有重要意义。在《人间世2》第四集《命运交响曲》中,对医患关系和医患矛盾进行了解读。40岁的胸外科医生陈勇作为神经外科的患者面临手术,术前与医生的谈话中他表示“有点怕”,作为医生的他被疾病困扰很久才来医治是因为怕“滑到小概率的事件里面去”,这与许多普通患者的想法是相似的。医生与患者的身份对调可以使他更加理解患者,而观众看到的是医生也是普通人,他们对于疾病也会害怕,他们并不能医治自己,疾病降临,他们和普通人无异。而医生对于病患所作出的努力,许多是患者所不知道的。血库告急,医生创造条件给患者手术;对于一个病人,医生甚至要写46页的病史、开出106页的会诊记录以及124页的医嘱单,而当病人逝去,这些努力却都白费了。这样的选题意义非常明确,选择具有普遍性的医患社会问题引发观众关注,通过换位思考和善意的表达,展现医生、病患和患者家属面对疾病的真实情感,让受众通过感性认知,达到理性思考的目的。
2.聚焦“小众”疾病医患的独特性
《人间世》第一季播出后获得了巨大反响,和以往医疗电视剧或者医疗类新闻纪录片不同,不再是患者入院时奄奄一息,医生全力抢救后的转危为安,而是将死亡搬上了荧幕,观者在直面生死的影像中是有一种“痛”的,不仅是患者家属身心的“痛”,更是一种直击灵魂的“痛”,这种“痛”是关乎生死的。而《人间世2》聚焦了“小众”疾病的患者,罕见的儿童骨肿瘤、为了“生育权”奋斗的高危孕产妇、急需换肺的尘肺病患到阿尔茨海默病、精神病等等,他们并不常出现在大众的视线中,即使是新闻报道,多数也是让观众知道有这样的群体,而他们的生活状态,与疾病艰难斗争的经历是大多数观众所未知的。通过这样一个个催人泪下的真实故事,它带给观者更多的是对“生”的思考。
《人间世2》的拍摄地点位于上海经济圈,众所周知,上海的医疗水平在全国排名前列。许多患者是经历了波折,辗转来到上海求医,他们是带着希望来到上海,他们的病情也许在上海有一线转机。然而,多数患者的病情在最顶尖的医生手里也是棘手的,甚至是无可奈何的。选择这样的故事拍摄,其矛盾的碰撞更为激烈,更有典型意义。这样的题材选择,也使得《人间世2》区别于《人间世1》和其它医疗题材纪录片,具有独特性。
因此,《人间世2》在题材选择上,兼具了普遍性与独特性,使得其讲述的故事更具可看性,其节目更有生命力。
二、饱含人文关怀的创作理念
1.“真诚”的创作态度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句话既有医生对于现有医学水平的无奈,也有对患者的心灵抚慰。而纪录片的创作者,他们既不能治愈患者,也无法直接给予他们最需要的帮助。他们只能观察,用镜头记录患者面对疾病痛苦所经历的生活,展现真实的人间百态。而“真诚”是他们最打动观者的创作态度。
《人间世2》第一集有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做《烟花》,这个名字来源于为这一集的配音的小患者杜可萌:“你先把手举起来,举到头顶,再突然张开五指,恭喜你,你给自己放了一个烟花,一次还可以放两个哟。”而烟花则意味着绚烂却短暂,这样一个比喻,放在这群身患骨癌的孩子们身上,却是残酷的。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对于病痛的反馈是直接的,“痛”会哭,而哭过之后,一点点小小的事情又会让他们开怀大笑。创作者如何去了解他们的内心,展现他们对于生活的态度是讲好关于“孩子”的故事的关键。在这部影片里,创作者几次引用了患者杜可萌写在公众号的文字,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也许,只有分别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是个孩子”。可以想象,作为孩子,他们承受了多少的苦难,而面对生活,他们更多是积极的。患者蔡炫安(安仔)说:“游戏里的人有很多命,输了重来就好。”这是一个孩子对于疾病抱有的幻想,他们与成人不同,在他们的眼里,故事的结局也许不那么糟。
对病患的人文关怀不能是一种空洞的理念,而要体现在面对死亡时系统而切身的支援中,健康的个人有机体和健康的社会共同体是在特定的文化和伦理语境中相互联动并建构着的。[1]杜可萌曾做过一个梦,梦里她和小伙伴们,脱去了病号服,走出了病房,拿着他们自己的武器去对抗共同的敌人。这是一个孩子对于打败病魔的幻想,而创作者却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完成”心愿,孩子们如愿以偿的穿上了他们喜欢的卡通人物的服装,拿着武器狠狠冲向病床上大大的“CANCER”,其实这并不是传统纪录片中该出现的镜头,而是创作者为了圆孩子们的梦,为了完成他们心愿所拍摄的,这是创作者用了最大的“真诚”,来给予他们拍摄对象最为温暖的人文关怀。
这样想象中的“美好”的梦境面对残酷的现实时,观众心中最为柔软的地方被触动了。镜头中硬生生拿出的骨头,截肢后触目惊心的疤痕,这种痛苦是外在的,最为直接的,给予观者的冲击力是最大的。在这样直接的影像面前,所有关于痛苦的描述都是苍白的,而孩子们的美好愿望与其交织起来,这种反差将痛苦与希望行成了鲜明对比,也平衡了纪录片的真实性和艺术性,提升了纪录片的内涵。
2、镜头细节展现人文关怀
细节能够以小见大,有细节的地方往往最出故事,一部纪录片留给人印象最深的常常是一个个真实感人的细节。[2] 在《人间世2》中,许多的细节镜头都展现了创作者对于被拍摄者的人文关怀。
《人间世2》第一集《烟花》中,王思蓉在和爸爸谈话中讲到要把坏的骨头拿掉,装个好的,王思蓉说“给我弄个弹簧”,把爸爸逗笑了。然而,镜头敏锐的捕捉到了王思蓉笑容过后忧伤的表情,这是一个孩子面对灾难依然乐观面对但又忧心忡忡的样子,令观者为之动容。在影片最后,感谢的字幕中,许多孩子的名字上打上了框,这意味着这些孩子已经不在人世,观者还没能从他们哭、笑、痛苦与希望走出来的时候,给了观者重重一击。这是用最为细腻的方式告诉观众,“他们”没能扛过病痛。但他们勇于对抗病魔,对康复憧憬的样子,深深的烙印在观者的脑海中。这样的表现方式不仅仅对于患者尊严的一种保护,更是体现了创作者对于人文关怀的细节体现。
三、社会意义与价值体现
当今中国医患矛盾不断加深,医患双方互不信任,媒体对医患纠纷话题性报道使得医患关系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医疗题材纪录片如何将真实的医患关系呈现出来是一个重要课题。《人间世》团队选择在医院蹲点、跟踪拍摄,客观的记录了医患关系。用真实、生动的镜头,记录下了患者的痛苦与希望、患者家属的坚强与无助,医生的奋力与无奈。面对医学的深奥与未知,医生不再是“神”,他们拼劲全力,也只能用少的可怜的医学手段救治病人,而面对更多的医学、科学、社会、制度等难题,整个社会所作出的努力更不应该被忽视。
《人间世2》扎根医院,对故事进行系统性的挖掘,充分反映患者、医生的呼声和诉求,也暴露了医疗救治所面临的社会问题:“血荒”“器官捐赠”“儿科医生短缺”等等,《人间世2》不仅承担了媒体责任,更是对敏感问题分析导向,找寻解决路径,推动了医患关系的改善。
“身在人间,看尽人世”,《人间世2》不仅仅是一部仅仅为了展现医患关系,救死扶伤亦或是人类在疾病面前的无奈和叹息,更多的是让观者感受“他们”在绝境中做出的抉择,感知“他们”在逆境中保存希望艰难前行,“他们”不再是面目模糊的芸芸众生,不再是我们擦肩而过的陌生人,他们是困境中挣扎的独特存在,“他们”让观者想到了自己。
四、结语
“生命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生活中从不缺苦难与病痛,可是当你度过那段最痛快、最迷茫的时光后,也许那些遭遇在自己看来也没有那么难了,你会逐步面对、接受、最后习惯。人的生命是脆弱的也是坚强的,有时候你回望过去,会难以想象那段最痛苦的时光是如何坚强的走过来的。在《人间世2》的影像中,观众会看到许许多多的患者在病魔面前,咬着牙、含着泪,一步一步向前走。这些极具力量的画面,给予观众是对待生活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