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劳动歌初探

2019-01-28苏州市职业大学215000

大众文艺 2019年13期
关键词:太湖劳作渔民

刘 燕 (苏州市职业大学 215000)

苏州坐落在江苏省南部,与浙江省和上海市相邻,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城市。与其相伴的太湖是我国东部近海区域最大的湖泊,也是我国的第三大淡水湖。苏州以优美的湖光山色和灿烂的人文景观闻名中外,被称为“人间天堂”, 誉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其著名的风景名胜每年吸引着大量中外游人来此观光游览。除了具有优美的自然山水名胜和人文景观。苏州还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农耕与渔猎是苏州农村主要的生产方式与生产内容。自隋唐以来,苏州生产的稻米和其它农作物是北方重要的物资资源,为隋唐以来北方地区的生产、生活与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支撑与保障。而在生产劳动中产生的劳动歌是苏州农民与渔民劳动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劳动歌的作用是怎样的呢?就此笔者做了一下探讨。

一、劳动歌是苏州农民和渔民精神慰藉的主要方式

传统农耕与渔猎劳动工具及设施十分简陋,工具及设施的简陋给从事农耕劳作与渔猎劳作的农民和渔民带来的劳动十分辛苦,伤害诸多。每年农民要根据不同的农时进行不同的劳作。如在农田里:莳秧、插秧、耘稻、耥稻、收割、车水、摘棉、采桑、在池塘湖荡里采菱、采藕、罱泥。在场上打谷、舂米、推磨、牵砻。渔民在水上要摇船、撑船、扯蓬、网鱼。农民插秧时两条腿要泡在水里弯腰操作,太阳晒在背上,水蒸气蒸着胸部,长期的水中浸泡、身体的不能直立给苏州农民带来了各种辛苦与疾病。苏州渔民在太湖上劳作随时会被风浪袭击,随时会有着失去生命的可能。生命的危险、劳作的艰辛,生活在苏州地区的农民和渔民需要精神的安慰与寄托。唱歌成为了苏州农民和渔民解除劳累、调剂精神、寻求心灵慰藉的主要方式。苦闷的情感需要抒发、需要宣泄。苏州传统的农业劳动方式是“脚踩黄土背朝天”。农民终日里在农田里劳作十分辛苦。而渔民终日里头顶烈日或风吹雨淋的在太湖里进行劳作、进行渔业操作。旧时渔民的生产条件十分简陋,普通渔民家庭大多使用的是小木渔船,经不起大风大浪,只有有钱人家才有大船。太湖随时有风浪袭击,小木船在大风浪来时随时会被掀翻,人身安全没有保障。生命的危险、高强度的劳动、恶劣的劳动条件与劳动环境给苏州渔民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及心理上的恐慌。艰苦生活带给苏州农民和渔民的情感苦闷和精神压抑需要用唱歌来宣泄、来倾诉。如苏州同里镇农民莳秧时唱的:“夏至到来日转慢吞吞,莳秧人打工早出门,点心酒饭朆吃饱,腰酸背痛卖青春。笸箩大太阳当空照,热嚯嚯晒得背焦,汗湿衣裳拔草忙,吃饭个老倌阿懂伲拉熬”。又如:苏州光福镇渔民唱的:“太湖深,太湖清,太湖水面点点星,一颗两颗无数颗啊,数来数去数不清。渔民苦,渔民恨,渔民眼泪似水深,一滴两滴无数滴呀,泪落水面盖星星”。两首劳动歌真实的唱出了旧时苏州农民和渔民日常辛苦劳作的艰辛,唱出了苏州农民和渔民的内心感受。使苏州农民和渔民在生活艰苦的岁月里心灵上得到了慰藉。

二、劳动歌是苏州农民和渔民传授劳动技艺的有效方式

苏州农民和渔民在日常劳作中唱的劳动歌是传授劳动技艺的有效方式。如:“菜籽花开二十日忙,诸亲好友少来往,秧长麦黄要收种,勿要错过好时光。做天难做四月天,采桑娘子要晴干”。该歌交代了各种农事季节对天气的要求。又如:“头通先唱耘稻经,岔稻岔要三分深,每勒要岔五塘耙,岔脱杂草翻转根。二通耘耥是耘稻,耘稻必须腰弯倒,每棵稻浪耘两把,耘得稻边无没草。三通耘稻是耥稻,耥稻可以勿弯腰,如果连耥两日天,脚趾要生“水滚爪”。四通耘耥又耘稻,扳耘耘稻真苦恼,稻叶长得刺眼睛,背心浪太阳辣辣叫。四通生活做完成,烂手烂脚岸上登,烂仔手脚覅用药,要用矾水“割人藤”。歌谣易记上口,简明通俗易懂。把水稻种植时期要做的四通关于耘稻、耥稻的技术操作要领,通过歌谣的形式讲解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使不熟悉水稻种植的农民,在学唱歌谣的同时掌握了耘稻、耥稻的技术知识。除此之外,歌谣在传授耘稻、耥稻的技术知识的同时还传授了水稻耕做中出现的烂手烂脚问题的处理方法,对农民劳作时的身体保护给予有效的措施,使农民的手脚健康得到有利的呵护。使农民所从事的繁重体力劳动对身体的损害降到最低程度,使农民的身体消耗得到有效的恢复。使农民有更多的体力与精力完成更多的农业生产劳动。一年十二个月,每个月都有着不同的农事。苏州同里镇的农民智慧的把一年中每个月的农事编在了歌里。“正月十五是元宵,灯会描绘真热闹,一年生产春开头,隔冬庄稼要管好。二月十二百花节,吃仔撑腰糕长力气,妹割青草哥罱泥。种出庄家崭崭齐。三月初三清明节,青团粽子上坟去,选种浸种要认真,种田落谷勿能稀。四月谷雨是蚕食,陈丝老棉藏进橱,养蚕娘娘勿楷面来勿梳头,采桑喂蚕繅银丝。五月黄梅起“三莳”,端午酒吃得油滋滋。满垄黄金满垄珠,抢丝夺麦捉菜籽。六月初六日头毒,肉馅馄饨锅里落,耘田捉草当狗爬,一地汗水一把谷。……。歌唱是人类天然具有的本能。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领。苏州地区的农民和渔民巧妙地把劳作技能与唱歌结合起来,把从事农事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与唱歌结合起来,把劳动中保护、治疗出现的疾病的知识结合起来对于劳动知识的传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苏州是鱼米之乡,农业经济、渔业经济是苏州的基础产业,关系着苏州经济的发展。自唐代以来,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每年苏州生产的稻米、水果及其他农作物在运河上源源不断的运往北方,支持着北方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支持着北方经济的发展。是北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撑力量之一。苏州乡村农民、渔民代代口口相传的劳动歌不仅丰富了苏州农民和渔民的劳动内容,而且提高了苏州农民和渔民的生产技术、生产知识传播的时间与效率。是农业劳作技术和农事知识的传播传授简单易懂,是农民和渔民的劳作技术的熟练程度得到加快。为苏州农业、渔业的高效率生产收获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劳动歌是苏州农民和渔民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

农业社会时期苏州乡村的民间娱乐形式、民间娱乐内容单调匮乏。农民和渔民终年忙碌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之中。休闲娱乐活动缺乏。太湖上的渔民终日生活在船上,风吹雨打,远离陆地。以船为家,一家老少终日生活在船上,船既是他们劳作的场所,又是一家人生活的场所、休闲娱乐的场所。陆地上没有居住的房子,没有生存之地。长期的水上漂泊,生活环境潮湿寒冷、冬天太湖上的寒风刺骨。水面上有着严重的湿气。购物不变,饮食单调、很少能吃到新鲜的蔬菜。身体营养不良,被各种疾病缠绕。娱乐活动与精神慰藉严重缺乏。劳动歌成为了日常苏州渔民劳动时的主要休闲娱乐方式。如苏州光福镇渔民唱的《摇船山歌》“女:摇一撸来吊一绷,倷后船与吾前船一道行,倷后头船浪就是孟姜女,吾前头船浪就是万喜良。男:摇一撸来吊一绷,倷前船与吾后船一道行,倷前头船浪就是咬脐郎,吾后头船浪就是万喜良。……”。年轻的男女渔民见面时一边摇橹一边唱歌,通过唱歌进行打趣,诙谐幽默,使终日辛苦劳作的渔民得到了劳动时的娱乐,表达了苏州渔民面对苦难生活的乐观性格。劳动歌给苏州渔民带来了生活情趣,使渔民们在劳动中寻到了些许快乐。劳动歌也给长期忙碌在田间的苏州农民带来了乐趣。如常熟农民唱的:“黄秧落水转仔青,田里山歌闹盈盈,远听好似鹦哥叫,近听好像凤凰声。莳秧要唱莳秧歌,两手弯弯莳六棵,六棵头上结白米,桑树头浪长绫罗”。简单朴实的歌唱使劳作于田间的农民看到了未来的收获。使农民因辛苦耕作而疲惫的身心在精神上得到了愉悦。

二十一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时代的带来拉近了人们的距离,世界各地的联系与信息即时传输、即时到达。人们接收到的各种信息、各种知识层出不穷。人们的视野开阔、生活现代化、娱乐时尚化。与此同时,传统文化却越来越被现代化的生活忘记。传统越来越远离我们。失去传统是不对的、丢掉传统文化也是不对的。忘记传统人类将无法找到回家的路。忘记传统人类将不知道如何面对未来。传统民歌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应存在下去。存在于长三角发达地区的劳动歌记录着长三角地区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是不应被忘记的。苏州的劳动歌也不应被忘记。因为,苏州的劳动歌是苏州农民和渔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作的。它包含着苏州劳动人民的辛勤汗水、苦怒哀乐。是苏州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苏州民间传统音乐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苏州农民和苏州渔民生产、生活内容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吴文化的重要瑰宝之一。这一瑰宝在当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重振、文化自觉日益增加的背景下,对于推动民族文化自信、民族文化自觉具有着积极作用和意义。

猜你喜欢

太湖劳作渔民
《太湖冬景》
太湖茭白
农耕劳作磨毅力 南泥湾精神记心中
辛勤劳作 吉祥人家
洞庭东山:一颗镶嵌在太湖上的明珠
春暖劳作花相伴
秘鲁渔民的生态平衡智慧
赞东太湖
宣扬渔民一家 鼓励渔民互救 广东省渔业互保协会竭力打造“渔民之家”
“实验与探究”的变式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