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设计服务于大众”
2019-01-28刘洁迪苏州科技大学215009
刘洁迪 (苏州科技大学 215009)
现今,设计对大众已不再陌生,我们周身的一切事物都能与设计挂钩。关于“设计是什么”有千万种解读,从设计史来看,不同的社会背景、社会阶段,会对设计的表现方式、内涵产生影响;从行业类别来看,设计无法明确的属于哪一行业,但任何行业都需要它。英文“Design”一词词源如下,中古法语“desseign”有目的、用途、方案之意;意大利语中“disegno”与“disegnare”有做标记之意;拉丁语中“disegnare”有标记、记号、选择之意;《说文解字》中的意思为:设是“施陈也”;计是“会也、筭(古同“算”)也”,有统筹、计划之意。我们可以说设计可以提供一种有选择的、有识别性的规划活动,而这一活动的服务对象即为人。设计是丰富多彩的,我们无法将其定论,但各类设计所共有的属性就是服务性。本文单就设计应该是为大众服务的这一观点进行阐述。
一、设计服务于大众的历史源流
设计服务于大众是现代设计中一个重要的观点,它的发展历程几乎就是现代设计史的侧写。现代设计伴随着设计不是为少数人服务的,而是为大众服务的观念展开。
1.“设计服务于大众”观念的产生
1851年在英国伦敦举行了世界首届国际博览会,这次博览会旨在向世界展示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这次展示也是技术与艺术分离现状的集中暴露,为了掩盖这些缺陷,展出产品不断地添加无意义的装饰。建筑师帕金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纯美”的观点,他主张以普通的方式生产产品;艺术家柯尔认为“ 如果公众不能欣赏优秀作品, 我们就不可能要求生产厂家付出一定代价去生产它。”1;约翰·拉斯金认为艺术不能脱离生活,提出“设计为大众”的口号。这三位先驱者为设计服务于大众这个观念的确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设计服务于大众”观念的推广
现代设计之父威廉莫里斯继承了约翰·拉斯金的观点,认为设计是“为人民所创造,又为人民服务的”;包豪斯曾明确呼吁“为大众生活而设计”,包豪斯第一任校长格罗皮乌斯一直希望他的设计能够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 他曾说“我的设计要让德国公民的每个家庭都享受6个小时的日照。”他想要使人人都能享受设计。2在格罗皮乌斯观念的影响下,包豪斯的发展也逐步走向“设计服务于大众”这条路上。在包豪斯任教的教员莫霍利· 纳吉曾说: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当中,艺术和生活一直是没有关系的。个人放纵自己于艺术创作之中并没有能够对人民大众的幸福带来任何的帮助。”3而后继任包豪斯校长的汉斯·迈耶也认为设计应该是“为民众服务”的。在这一时段的推动下,设计服务于大众这个理念得到充分的推广。
3.“设计服务于大众”观念的继承
包豪斯第三任校长密斯·凡·德·罗认为:“……对于我们,生活是决定性的。”4密斯的设计是为生活而设计,这里的生活是大众生活,可以视为是对“设计服务于大众”这个观念的继承;二战结束后,出现了“合适设计”理论,它着眼于通过设计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强调设计应适合于人们的实际需要,着重解决人类生活的基本问题, 反对浪费资源和能源的设计。5这也是对“设计服务于大众”观念的继承。这个观念在此已是设计应该具备的内涵。
从上述“设计服务于大众”观念产生、推广、继承的叙述可知,“设计服务于大众”这个观念的出现并非偶然,它的产生是顺应时代潮流的。
二、“设计服务于大众”观念相关案例
20世纪30年代,美国兴起了一场流线型运动。流线型原是空气动力学名词,用来描述表面光滑、线条流畅的物体形状。这种形状能够减少物体在高速运动时的风阻。流线型风格风靡一时。流线型设计方式被运用于日常生活物品中。生活用品过度使用流线型设计,忽视了产品的功能性。家庭主妇们曾抱怨流线型冰箱顶部,连个鸡蛋也放不住。当时,流线型设计占据市场,日常生活产品无论是需要还是不需要,都会在设计中融入流线型设计风格。只追逐经济效益,一时求奇求异的设计并不能长久,它没有抱着关心人类生活与社会的态度去设计。现今社会,人们也越来越关注设计是为人而设计的话题,网络上时常出现标题为“反人类设计”的文章,内容展示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不方便人们使用的设计,如:一些客车座位间距太近,人们在乘坐时腿脚放置不便,长时间乘坐,腿脚、膝盖都会感到不适。这些设计都忽视大众的需求,设计出的物品价值也会折损。设计服务的对象是人民大众,设计的目的是为“人”提供服务。
三、“设计服务于大众”观念的意义
设计是为大众服务这个观念背后所蕴含的能量不能小觑。现代社会发展已离不开设计,我国一直重视设计人才的培养,倡导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创新强国。社会飞速向前发展,经济转型,文化扩张,设计如何在未来之路上走的更远更稳?中国制造已遍布全球,那么中国设计呢?我们如何在全球设计产业爆炸性生长的时代,找到中国设计的独特之处?在今天注重物质第一、消费至上、娱乐至死的时代,更多的设计只图一时的新、奇、异,设计本身依旧空洞。设计变成了促进消费的工具,没有关心人们真正需要什么。设计失去了自己应有的内涵。中国如何走出自己的设计之路,是值得关心的问题。
设计服务于大众这个观念本质是以人为本,是在对人类的关心下进行设计,我们所熟知的人机工程学、设计心理学都是从人的角度对设计进行深入剖析。以人为本,是对人的关心,对一切与人有关的事物的关心。
1.对大众的意义
“设计服务于大众”这个观念对于大众而言就如唇齿相依。大众是设计的服务对象,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设计服务好大众就是对整个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关注。大众要对设计做有益的筛选,时刻提醒自己是以主人翁的形式存在的。大众行为的选择与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的生活面貌。
2.对设计师的意义
“设计服务于大众”这个观念对于设计师而言,是具有方向性及启示性的。这个观念明确告知设计师们的工作是什么。在这个观念的指引下诞生出的优秀作品,如,包豪斯的学生马塞尔设计的瓦西里椅子,运用最简单的材料,设计出功能良好的、能够为大众享有的产品。这个观点不断地提醒设计师关心人,做对人有益的设计,对人的友好能够帮助整个社会发展,这也是设计师的责任所在。
3.对社会的意义
“设计服务于大众”这个观念对于社会而言具有巨大的推动力。基于这个观点,设计师关注人,也关注人所处的社会。我们的生活所产生的巨大改变,不乏设计在其中发力。好的设计是为大众服务的,它关心到人的每个方面,从人本身到周遭的环境,设计不断深入。将设计的本质内涵通过对人的服务折射至社会环境、生态环境。
四、小结
“设计服务于大众”这个观点说来平常,实则意义非凡。无论是从历史的走向来看,还是从现代生活的种种来观察,都不得不说,好的设计必然是能够很好地服务于大众的。对于设计本身而言,在物欲横流的当下社会,认识到设计是为大众服务的,能够找到设计的意义所在。对于设计师而言,将这个准则铭记于心,帮助他们在今后的设计之路上走的更加自信;对整个社会而言,这个观念会继续踏着历史的洪流掀起新的设计浪潮。这个观点也可用于我国设计之路的发展,结合我国自有的文化内涵,融通设计服务于大众这个观念,给中国的设计发展注入活力,为人类的未来做出更多贡献。
注释:
1.王树良.包豪斯:为大众生活而设计[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1(03):88.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139.
3.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广州:新世纪出版社,1995.135.
4.汪坦,陈志华.现代西方艺术美学文选·建筑美学卷[M].沈阳:辽宁文艺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1989.55-57.
5.王树良.包豪斯:为大众生活而设计[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1(0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