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西安的移民艺术家及其艺术活动
2019-01-28李文凤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100029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710021
李文凤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 100029;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710021)
何卫平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213164)
一、以赵望云为代表的移民美术家
来自河北束鹿的画家赵望云生活定居在西安甜水井大有巷三号,从此生活在西安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1942年来到西安,自此之后,以西安为中心,辗转于西南的重庆、成都,西北的兰州、青海、新疆、平凉等地,开展写生创作和作品展览活动。西北写生之旅对赵望云的人生和艺术创作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在这一时期众多奔赴西北写生的艺术家中,他是停留时间最长者。西北的地理环境赋予了赵望云新的艺术灵感,西北成为他笔下的题材,在笔墨语言上,赵望云将传统国画的笔墨写意与西方绘画的速写图绘相结合,让每一幅作品都充满了西北地区浓郁的民族风情。人物景观简约而不简单,不同民族的文化体验被清晰表现。尤其是祁连山写生作品,最终确立了他个人成熟的艺术风格。
1943年1月赵望云在重庆举办了《西北旅行写生画展》。文化界人士郭沫若、茅盾、老舍、田汉、阳翰笙等和周恩来前往画展参观,郭沫若参观画展后,挥毫题诗赠赵望云:“画法无中西,法由心所造。慧者师自然,着手自成妙。国画叹陵夷,儿戏殊可笑。江山万木新,人物恒释道。独我望云子,别开生面貌。我手写我心,时代维妙肖。从兹画史中,长留束鹿赵。”17月,他的《西北旅行画记》由东方书社在成都出版。他在画集自序中说,今将西北旅行草稿加以整理,付诸于民,“在高唱开发西北的今日,庶几对拓荒工作有一些贡献。”2
与赵望云同时活动在西安的画家还有中国漫画协会西北分会的移民画家们。他们是:中国漫画家协会的漫画家张仃、胡考、陈依范、叶浅予等。他们在西安的主要活动就是举办漫画创作、漫画作品展览、培训木刻工作者、创办《抗敌画报》。从1938年元月到1939年2月,先后在西安市马坊门的陕西省民众教育馆礼堂里,举办两次“抗敌漫画展”和木刻培训班。漫画家张仃和西北分会的60多位画家的100多幅作品,包括画家“蔡若虹、鲁少飞、赵望云、华君武、刘铁华、高龙生、特伟、陆志痒、陶谋基、梁白波、宣文杰、汪子美、丁聪、陶今也、张锷等”3等。
二、以樊粹庭为代表的移民戏曲家们的艺术活动
这一时期,活跃在西安戏曲舞台上的移民艺术家首推“现代豫剧之父”樊粹庭和豫剧名家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等。
抗战时期来到陕西的难民中,最多的是河南难民,他们来到陕西后大多数居住在西安、咸阳、宝鸡一带。1940年,樊粹庭率领豫剧狮吼旅行剧团到达西安。在山陕剧场、易俗社露天剧场演出《女贞花》、《三上轿》等剧,迅速在西安舞台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后来又招收流亡西安的豫籍儿童组建了狮吼儿童剧团。这个时期的樊粹庭编导了《鹤归楼》、《无敌楼》、《孙悟空大闹花灯》、《江汉女》、《席永平》等新戏,结束了豫剧只有表演没有剧本的时代,使豫剧从传统走向了现代。
常香玉是现代豫剧五大流派“常派”艺术的创始人,她1938年来到陕西,直到1955年离开。这18年被认为是常派艺术形成的关键时期。她在来陕之前,被誉为“豫剧梅兰芳”,但尚不能独立成派。在西安她演出的100多个剧目,多以传统戏剧为主。直到1946年她的丈夫、剧作家陈宪章编写的剧本《拷红》问世,常香玉的舞台艺术才发生了质的变化。
抗战时期西安的评剧演出异常繁荣,评剧班社多半是随着东北难民涌入西安的。当代中国评剧史上著名的演员都曾在西安的舞台上展现风采。其中有评剧女演员:赵玉兰、孙育舫、曹金顺、花月琴、赵凤珍等,评剧男演员有:张振华、楚月楼、李雁宾等。大约有500多名评剧演员来到西安。
在众多评剧演员中,影响最广泛的是赵玉兰,她是曹金顺的明星评剧社青衣花旦,7岁开始学艺,13岁(1936年)来到西安。因为《花为媒》一剧的精彩演出在西安一举成名。她的唱腔厚实和柔和并济,既有传统评剧的老腔老调,也有根据情节和对人物表现的需求,结合学习其它戏曲唱腔特点的艺术表现,有着强烈的舞台艺术感染力。她的表演细腻、潇洒,富有生活气息,获得了“西北评剧皇后”的赞誉。
蒲剧在西安最早的班社是1936年山西名士景梅九和安邑李少白在西安创办的唐风社。卢沟桥事变后,华北沦陷,蒲剧艺人要么被戏班解散逃难,要么逃离家乡,不做亡国奴,“一拨儿去西安,一拨儿去北山”4。
其时,唐风社的主要演员有王存才、张贞祥、王兰芬等,主要属于蒲剧南派,表演上遵循传统,演出剧目也是以传统剧目为主。唐风社的台柱演员是王存才,他的经典作品是《杀狗》和《挂画》,在这些作品演出中,他创造性地发展了蒲剧的特技——“滚背”、“使彩”、“椅子功”和“跷功”,被观众赞誉:“宁看存才《挂画》,不坐民国天下;误了好席好酒,别误存才的《杀狗》。”5王存才后来又转入晋风社继续献艺,活跃在西安的蒲剧舞台上。
晋风社成立于1937年,首任社长杨登云,续任社长王汉三、李文中。晋风社代表的是蒲剧的西路流派,主要演员有杨登云、阎逢春、孙广盛、原筱亭、一点红、荆子周等。他们勇于改革,配合抗战的时局,宣传抗战。演出的剧目有《取洛阳》、《少华山》、《卢沟桥》、《毒火鉴》等。
抗战时期徐碧云、关丽卿、马最良、齐艳云、刘仲秋、粉牡丹(邴少霞)、江菊兰、金丽君等京剧艺人避难来到西安,并挂牌演出。演出的剧场主要是在炭市街南口的世界大舞台,这个地方由此成了西安的京剧艺术活动中心。演员影响大者有:旦角徐碧云、高媚兰、齐艳云,须生孙励甫、马最良、楚公林,武生陈春波、杨实禄、葛燕亭,二花脸兼红生刘奎官,小生盖韵生,老旦段崇妙,三花脸李阔泉等。
三、韩国音乐家韩悠韩和其他移民音乐家的活动
韩悠韩是抗日战争时期一直活跃在陕西的一位传奇人物,他的身份奇特而复杂:韩国光复军军官、音乐家和儿童教育家。1937年底,他来到西安,直至1944年秋天离开。他先是担任国民党政府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第四团音乐教官,任职期间创作了抗战主题作品《战士歌》和《正义之歌》。《战士歌》是“以往我们很少听到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系统的军歌”6歌曲的曲调“采用了典型的西方大调式进行曲风格,音乐刚强而奔放。”7
1940年5月22日韩国青年战地工作队艺术组编排了歌剧《阿里郎》,在西安南院门实验剧场首次公演。经过梁茂春先生的初步考证,该歌剧也是“韩国的第一部歌剧”8,韩悠韩在这部歌剧中集编剧、作曲、导演、主演于一身,展示了全面的艺术才华。再次公演时,“著名舞蹈家吴晓邦亲自设计指导舞蹈动作,其高足伍依文饰演女主角,青年男中音歌唱家翟立中也在剧中一展歌喉。”9
他担任“陕西省战时第二儿童保育院儿童艺术班”首任班主任期间,从学校400多名难童中挑选出30名孩子组成了艺术班,开始了儿童艺术教育的实践。韩悠韩因了儿童艺术教育的需要,结识并帮助了一批在西安避难的音乐家,为他们举办音乐、舞蹈欣赏会,聘请他们为孩子们授课。歌唱家郎毓秀是从河南洛阳逃难来到西安的,韩悠韩帮助她在西安举办了个人独唱音乐会,还作为她的经纪人,在西安、汉中、兰州等地演出。翟立中是韩悠韩帮助举办过独唱音乐会的另一男高音歌唱家,这两人都被韩悠韩聘为儿童艺术班的教师。戏剧家田汉在西安青年堂排演话剧《原野》、《日出》和《雷雨》等,韩悠韩每次都会带领艺术班的孩子们进行观摩,并邀请田汉为学生进行戏剧知识的讲解。
著名音乐家关筑声是艺术班教师,在艺术班工作时还不到30岁。1944年元月,在韩悠韩的主持下“关筑声小提琴独奏会”,在西安梁府街青年堂举行,这可能是“西安举办得最早、最正规的小提琴独奏音乐会。”10关筑声后来担任第二届班主任,直到艺术班停办。
韩悠韩本人也艺术实践领域耕耘不止。他在西安期间创作了众多的儿童歌舞剧,都在西安保育院礼堂首演。这些儿童歌舞剧包括:童话歌剧《小山羊》、歌唱朗诵剧《没有家的孩子》、新型歌舞剧《胜利舞曲》(原名《鬼舞》)、古装神话歌剧《宝剑的故事》、纯儿童歌剧《六足世界》,以及《陕西省第二保育院院歌》。张寒晖,是这一时期活跃在西安的河北音乐家。1932年,年仅29岁的共产党员张寒晖应陕西民众教育馆馆长刘尚达之邀来到了西安。才华横溢的张寒晖和刘尚达创办了西安早期话剧团体“民众剧社”。他用陕西方言编写了话剧《不识字的母亲》,并操着尚不纯熟的陕西方言在剧中扮演母亲,他驾驭方言的能力和擅长扮演老年妇女的演技在西安的舞台上大放光彩。1933年张寒晖被迫离开西安回到河北定西。1935年再次回到西安在省立二中担任国文教员。由于长期和东北军频繁的接触,九·一八事变五周年之际,一本东北军第六十七军军部出版的《东望》杂志专刊,封面上王以哲11军长的题字:“我们何时能返那美丽的田园?何时能慰我们的祖宗于地下?又何时能救我亲爱的父老兄弟姊妹们于水火之中?”深深打动了他,很快著名的歌曲《松花江上》诞生了。有人抱怨:这首歌太悲哀了,缺乏昂扬振奋的力量。但是张寒晖却坚持自己的观点:哀而动人,哀兵必胜!
这一时期来到西安的移民艺术家们在西安的艺术活动,体现了这样几个特征:一是在艺术本体领域里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在现代艺术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寒晖的《松花江上》每一次歌声的唱响必定伴随着悲从中生,怒由此起的抵抗心潮,直到今天依然是华人音乐的经典之作;赵望云西部写生开拓的中国绘画艺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艺术探索,奠定了新中国成立后“长安画派”的基础;樊粹庭和常香玉在西安完成了豫剧的现代转型。
二是在一些艺术领域开启了西安艺术的启蒙,如韩悠韩的现代儿童艺术教育启蒙,举办了西安历史上第一场钢琴演奏会等等,这些都是西安现代艺术和艺术教育的先声,具有开拓和启蒙意义。
三是在艺术风格上体现了国统区的保守、抗战主题与外来艺术和民族艺术风格的交融。艺术家们以抗战为主旋律,但在艺术形式、语言上多承接传统,与延安相比,由于城市和农村艺术服务对象的差异化,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面貌。如韩悠韩的艺术创作,体现了他对中国艺术的传统和西方音乐的学习与融汇,赵望云对传统与现代融合。
这些在战争中颠沛流离的艺术家们无论在西安停留时间的长短如何,但毫无疑问都成为这一时期西安艺术史上的群星,他们为这个城市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注释:
1.李宪基.《赵望云——走写生之路的大师》.《收藏界》,2004年01期,第10页.
2.令狐彪编撰.《赵望云年表》.见《赵望云画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
3.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陕西省志·第65卷·文化艺术志》,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403页.
4.侯朝阳,杜建东.《在抗日烽火中不断发展的蒲剧》.《新文化史料》,1997年第5期,第19页.
5.王英红.《蒲剧与王存才》.《山西文史资料》,1999年Z1期.
6.梁茂春.《让音乐史研究活起来——关于音乐家韩悠韩的研究》.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56页.
7.梁茂春.《让音乐史研究活起来——关于音乐家韩悠韩的研究》.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56页.
8.梁茂春.《让音乐史研究活起来——关于音乐家韩悠韩的研究》.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55页.
9.王梅2014年2月在西安对梁文亮、杨祺、孙毅的采访。转引自王梅 蒲元:《韩悠韩在中国西北地区的艺术活动及影响》,《文化研究》2015年第4期,第49页.
10.梁茂春.《抗战时期西安的儿童音乐教育——记韩悠韩主持的陕西第二保育院“儿童艺术班”》(上),《歌剧》,2013年第5期,第53页.
11.王以哲,1896-1937,吉林人,东北军高级将领,张学良的亲信部属。1936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西安事变的主要策划人和实施人。1937年,在东北军少壮派叛乱中遇害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