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幽玄之美

2019-01-28雷鑫鑫河南大学美术学院475000

大众文艺 2019年4期
关键词:境界情感日本

雷鑫鑫 (河南大学美术学院 475000)

中国古代哲学文化中,在世界观这一层面,世界的玄妙、神秘、不测多次被着重提及,这在当时仍属于一种意识,老子曾经把“幽玄”这种意识阐述为“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后来“幽玄”这一词汇流入日本。“这个词是在佛教方面被使用的。”日本文化把这一哲学用语广泛应用在文学、艺术批评等众多领域。一直到中世纪,“幽玄”才作为日本人们的最高审美理想并统治当时日本人们审美的精神世界。幽玄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各个方面各有侧重和不同的解释,但大都是以“余情”为其审美的核心内涵,这种“余情”是一种含蓄的情感,即将含蓄、微妙的情感进一步强化为文学艺术领域中的“余情”。

一、“幽玄”的词义辨析

“幽”,隐藏、不公开,形容很僻静和光线暗的地方;“玄”,深奥、不容易理解,不真实;“幽玄”即幽深玄妙,也谓玄虚的释道哲理,这是《辞海》对“幽玄”一词的阐释。由此可知,“幽”、“玄”经过同义反复字组成“幽玄”一词,更加凸显其神秘性、不可言喻性。在日本的《大辞林》中说到:“幽玄是对事物的深奥体会,是事物深奥的余情”,也就是说“幽玄”的主旨就是余情,即利用些许的文学艺术语言以传达某种思想情感。导演长滨博史曾经说:“《虫师》不是阐述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不全是喜剧收场,也不只是描绘角色,也不一味的增加设定,它感觉似乎是真真切切的在与人对话。”这和西方那种直接、明确的表达方式形成鲜明对比,日本的艺术具有幽静的、温和的品质,不是直接传达要表述的主题,而是通过某种载体符号传达信息,最终的目的是传达心中之情意。这就体现出重视审美主体“心”的感受。

日本的民族文化倾向“双轨制”发展,一方面接受外来,另一方面不断发展本民族文化特点,这就促使日本的民族文化含有混的倾向,特别是在美学领域的用语方面更加抽象、虚化,其含糊、不确定性致使日本美学形成多样性和暧昧性的特性。“幽玄”一词自身拥有玄虚性、模糊性,加上随着佛教传入当时人们信仰巫术的日本,更放大了其神秘感、神化感。即便日本常常以其“空寂”、“侘寂”等民族原有词汇代替,但“幽玄”与日本神道的神秘主义颇为相似,最终也没能打破“幽玄”在日本美学中的统治地位。

“幽玄”的含义在不同年代、不同理论批评者的言语中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在对“幽玄”的阐释及其审美情感、价值观方面面貌各异,要对“幽玄”这一朦胧的词汇赋以明确的阐释,做出精准的定义,几乎不可能,只能加以审美主体的情感感受。就像许多学者认为的那样,“幽玄”之美的本质是不可言传的神秘之美。

二、“幽玄”之美

日本文学艺术审美首先只是简单、直白的表述自然情感,而后开始借鉴中国审美理论才逐步开始探索本民族的审美标准。在日本平安时期的“幽玄”理论,经过最开始的哲学、宗教神圣崇拜,然后结合中国文人的隐逸审美情趣,终发展为朦胧,幽寂的审美理想。和歌批评者认为含蓄、朦胧的表现手法较之直白的表现方式更具丰富的情感以及美感,和歌本是文体形式短小的题材,但通过审美主体的联想和创作者运用情感暗示的手法,更能营造一种朦胧的美感,这也就是“幽玄”的余情美。

从对“玄”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玄”其实是包括宇宙之内的万物之源,即阴阳、动静、明潜。在佛教中,“佛法玄幽”仅仅指的是佛法方面,“幽玄”指难以明确对事物产生认识之意。在和歌批评中经常运用“幽玄”一词,实际上并非是直接拿佛教中的“幽玄”之意,而是取之非表象、言不尽意之意,但是两者的“幽玄”都有幽深莫测的意味。简言之,这种“幽玄”之美是运用暗喻的表现手法,将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借助载体表现,给予读者无限想象的联想美、含蓄美,这是经过审美受体主观对审美客体情感处理的一种境界,与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颇为相似。

藤原俊成的著作《古来风体抄》使得他成为倡导“幽玄”之美第一人,他把“幽玄”之美视为日本和歌最高的批评标准和最崇高理想。他认为一首好歌的境界,不是形式的、外在的,而是受体所感知到的、似有似无的存在,即运用形式的缺陷寻求一种内涵的饱满。这种“幽玄”的表达方式,使得和歌的意境美并非是固定的,是令人难以捉摸的,是不断扩散的,这就需要受体在充分了解的前提下,在某一个集中的情感焦点上与主体产生共鸣。室町时的正彻沿袭了藤原俊成的“幽玄”论,他说:“回雪谓幽玄之体,空中白云涌动,风吹雪花飘然之风情者是也。”“一首歌,若问何处幽玄,难以回答何处幽玄者幽玄也。”

在艺术领域的创作方面,我们一般认为艺术就是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达创作者的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具体地说,艺术作品就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通过某种载体的形象反映,是艺术家情感、理想、意念等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由于艺术创作有不同于科学技术的特殊性,所要传达的情感并不是日常情感,而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一种被创作者深化了的情感思想,这就是“情志”。情志是感情和志趣,似情非情,似志非志,似实似虚,具有普遍性但又不能明确定义。“幽玄”之美就是追求“不似”之意,在朦胧的感觉下对情志融汇贯通的创造,从人们日常生活的普遍情感走向艺术情感的创造。

至此,笔者暂时得出结论:“幽玄”源于古代中国,是形而上的哲学层面的词汇,万物深奥皆幽皆玄。就审美而言,是载体之外审美主体与客体所产生的心灵碰撞的余情美、含蓄美。这也就决定“幽玄”之美只能是上层贵族的文化,是为上层顾客服务的,并没有可能被平民大众所享受。“幽玄”之美作为日本审美的最高标准,最能体现本民族传统美学审美理念,是对我国古代文学艺术手法的移植,同时体现出日本民族对外来文化的消化吸收,也就是其“双轨制”—文化并行的发展道路。

三、“幽玄”之美在日本的影响

“幽玄”之美作为最高审美标准,影响到日本的艺术设计、绘画、茶道、家具、产品等众多艺术领域。

在绘画方面,日本水墨画追求一种“无”的境界,也就是所说的用所谓的缺陷弥补载体的不足,这种“无”需要通过“心”去感受无中见有的气韵,虽然表面朴素、色彩单一,但是其中却蕴含着丰富的线条美和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水墨画的有趣之处就是体现在“无言之美”上。日本茶道重视“寂”,所谓“寂灭为乐”,也就是消除心中一切杂念,达到清幽的境界,这也是茶道最终的目的,在一个寂静的地方,消除人为的修饰,进入一种平和的环境,追求简单的情志,与周围幽寂的环境产生心灵的交流、悠然的余情。“在情绪上进入枯淡之境,引起一种难以名状的感动,并且不断生活产生一种悠悠的余韵,不时勾起一缕心荡神驰的美感,同时在观念上生发出一种美的意义上的余情与幽玄”在景观设计方面,日本的枯山水庭院式样和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叠山理水”有异曲同工之妙,以叠石为主题,建造禅宗寺院里的枯山水式庭院,虚实相生,若隐若现,动静结合,将观赏者引入无限遐想的境界。

从最初禅宗思想中的“无”到作为审美理想上的“无”的寓意时,已经被赋予形而上的情感。“幽玄”强调超越表现形式以体现真知、情感,要求受体知其意而忘其形,在艺术方面就是追求创作形式的简单明了,把审美情感方面留给审美主体去体味,这也促使日本的文化艺术风格往简朴、素雅、幽寂方向发展。

四、综述

“幽玄”之美被视为日本审美的最高标准,极大地影响到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幽玄”之美是日本民族审美精神的集中体现,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幽玄”起源于中国,但在日本形成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幽玄”之美强调事物的韵味,这是常人难以捉摸的境界,且极富情趣、雅致。“‘幽玄’不仅限于感官上,而且发展到一种精神性、内在性,进而将空寂的幽玄推向禅宗所主张的‘无’的境界,真正达到‘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的具有超越意识的幽玄境界。”不仅仅是日本中世社会,也是日本文学艺术创作的中心审美标准,并一直影响至今。

猜你喜欢

境界情感日本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情感
《悦读·家》开播激发爱国爱家情感共鸣
品“境界”
《黄金时代》日本版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台上
爱情的最高境界就是这两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