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孟子“仁政”学说的思想内涵

2019-01-28江梓晨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名作欣赏 2019年12期
关键词:梁惠王仁政孟子

⊙江梓晨[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孟子》一书中直接出现“仁政”一词,是在《离娄章句上》中:“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在这段话中,出现了“仁政”和“先王之道”两个关键词。“先王之道”即“王道”,乃儒家一贯所推崇,《尚书》中即有“无偏无党,王道荡荡”之说,就是要求君主效仿尧舜禹这些先王,以仁义治理天下。所谓“仁政”,则是将儒家“仁”学进一步发挥,应用到政治上面,以应对当时天下“不仁”之局面。“王道”与“仁政”其实互为一体,不过一个是先贤的政治,一个是当下应当实行的政治。孟子由此出发,从政治、经济、社会几个方面完整地阐述了自己的“仁政”学说。

一、政治

1.以民为本

“以民为本”是孟子在政治方面最基本的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等,都是在向当时的统治者强调人民的重要性。自周公的“敬天保民”到孔子的“宽民、惠民、富民、教民”,都认识到了人民在国家中的作用,但在封建社会初期,孟子认为百姓比君主还重要,可以说是非常惊人的论断。但是当时的君主显然不能做到“以民为本”,孟子对此行了严厉的批判和鞭挞:“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有力地批判了当时诸侯王的骄奢淫逸和穷兵黩武,以及官吏的不负责任和鱼肉人民等黑暗的社会现实。正是因为将人民看得极其重要,孟子又提出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著名论断。《离娄章句上》云:“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由此可见,孟子认为能否称王天下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得到民心;而要想得到民心,就要实行“仁政”,由此再次强调了“仁政”的重要意义。

2.与民同乐

基于“以民为本”的思想,孟子提出了“与民同乐”的主张:“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是孟子“仁政”学说又一重要的思想内涵。“与民同乐”就是指君王应当与民众共同分享自己的欢乐。《梁惠王章句上》云:“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通过对比历史上贤君文王与暴君夏桀,孟子指出,统治者应当与民众忧乐与共,体恤下民。如果统治者将自己的享乐建筑在百姓的痛苦之上,这种享乐不仅难以持久,也没有快乐可言。孟子“与民同乐”的主张在历史上影响十分深远,“它成为之后开明君主调整国家统治与民众关系的准绳,也成为有识之士抨击暴君污吏限制专制统治和缓和阶级矛盾的思想武器,在调节封建专制制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见“与民同乐”能够缓和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对维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3.任用贤才

任用贤才也是孟子“仁政”学说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公孙丑章句上》云:“……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孟子强调“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可见君王任用贤才也是实施“仁政”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

二、经济

1.制民之产与使民以时

在经济方面,孟子首先强调了“制民之产” 的重要性,即百姓应当有一份固定的产业。《梁惠王章句上》云:“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在孟子看来,只有“士”才能“无恒产而有恒心”,这无疑是对孔子“士志于道”“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等思想的继承,认为民众如果没有一份固定的产业,就会滋生坏心、无所不为。因此君主必须首先给民众一份固定的产业,满足老百姓生存的需要,然后再重视教育,才能使国家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除了“制民之产”外,贤君还要“使民以时”,这不仅是爱惜民力的一种体现,也是使百姓安居乐业的重要措施。《梁惠王章句上》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规劝梁惠王,政府征用民力不能乱来,要考虑到时节,不能耽误百姓耕种。只有这样才能使百姓吃饱穿暖,为“王道”奠定物质基础。

2.取民有制与井田理想

“取民有制”是指国家的税收政策不能侵犯百姓的基本利益,与之相对应的土地制度则是古老而充满理想色彩的井田制,由此构成了孟子理想中的社会制度。《公孙丑章句上》中,孟子将这种社会制度分为三个层次:(1)税制:统治者必须“取民有制”,即向百姓征税要有定制;(2)教育:民众在生活得到保障以后,君主还要实施教育,让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3)土地制度:实行井田制,主张“正经界”,即划分清公田和私田。井田制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朱熹评曰:“此法不修,则田无定分,而豪强得以兼并,故井地有不均;赋无定法,而贪暴得以多取,故毂禄有不平。此欲行仁政者之所以必从此始,而暴君污吏则必欲慢而废之也。”由此可见,孟子理想的社会制度是实行井田制度和适当的税收制度,以保障百姓的基本生存和国家的财政收入,从而奠定国家基本的经济基础。尽管孟子的井田理想在当时的社会很难实现,但孟子这种“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的社会理想却具有恒久的价值。“古老的井田制以及其所蕴含的‘相友相助’的精神,对于当今人类,尤其是国际社会解决资源分配、环境危机等都具有某种警醒和提示的价值。”

当然,“取民有制”也并不意味着为了百姓而损害国家的利益。在《告子章句下》中,孟子认为“什一而税”是理想的税率,过高则损害百姓的利益,过低则无法维系一个国家必要的开支。只有在“貉”这种落后的地方才能“二十取一”,中原社会的发展水平比较高,肯定是行不通的。这说明税收制度还要根据社会发展的状况来定,不能过高或过低。

3.商业政策

《公孙丑章句上》中还记载了一些孟子关于商业的看法,虽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但还是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1)市场要给商人空地储藏货物而不征税,如果货物滞销,要依法征购,不让它长久积压;(2)关卡只稽查而不征税;(3)实行井田制,农夫只需助耕公田,不再征税;(4)居民不必缴纳额外的赋税、服过多的徭役。这些观点说明孟子是很有经济头脑的,有些想法很类似于现在“对外开放”一类的政策。但由于那个时代并不重视商业,因此孟子也没有系统地论述有关商业的政策。

三、社会

1.劳力与劳心

在孟子“仁政”的思想体系中,社会分工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滕文公章句上》记载了孟子与农家学者许行的一场辩论。许行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自食其力,连国君也不例外。孟子则激烈地批判了他的主张,认为社会要有合理的分工,即“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的批判显然是正确有力的,他通过批评许行理论的内在矛盾,强调了社会分工的重要性。孟子的这些论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全面的关于社会分工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的理论,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关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价值问题,孟子也做出了相应的解释。《滕文公章句下》中,孟子指出,读书人以行道服务于社会,他们的“得食”与农民种地、妇女织布、工匠制器而“得食”一样合理,这仅仅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不同罢了。由此可见,社会分工也是孟子“仁政”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2.礼乐教化

孟子十分认同“礼乐”的重要性,强调教育的重要作用。《尽心章句上》云:“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可见孟子主张用“仁声”即美好的音乐来感化民众,用“善教”即仁德的教育来教化民众,只有这样才能上下亲和、其乐融融,从而得到“民心”,称王天下。孟子还认为学校教育对百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滕文公章句上》《梁惠王章句上》中的有关内容都可以看出,孟子是非常强调教育的,认为老百姓不仅要吃饱穿暖,还要懂得人伦孝悌,这样社会才能秩序井然,不至于产生混乱。

四、结语

孟子的思想涉及人性本善、修身养性、读书求知、人伦之道、君臣之义等许多方面,并最终延伸到了政治上,形成了“仁政”学说。但众所周知的是,孟子的思想并没有被当时的君主所接受,他们只想着如何能兼并他国、称霸天下,根本无暇顾及百姓死活。孟子虽然终身致力于推行“仁政”,但他终究没能将自己的主张付诸实践,没有将天下百姓从水深火热之中解救出来。这既是他个人的悲哀,也是历史的必然。虽如此,但面对动荡的乱世,孟子却没有选择隐居避害,而是勇敢地迎难而上,试图以一己之力改变社会现状。他曾说:“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非凡气魄,以及由此形成的“入世”精神,不仅激励了后来的无数人为国家和社会不断奋斗,显然也将继续影响着未来的中国。

猜你喜欢

梁惠王仁政孟子
不能“五十步笑百步”
磨刀不误砍柴工
淳于髡发声看时机
孟子说仁德
《论人民民主专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