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中医骨伤
2019-01-27
偏心固定与髓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
张颖,何伟,刘又文,等
摘要:目的:比较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偏心固定及髓内固定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为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7年2月至2010年1月收治股骨转子间骨折 82例,分为偏心固定组和髓内固定组。偏心固定组39例,男16例,女23例;年龄41~81岁,平均(62.68±10.69)岁;骨折AO/ASIF分型,A1型5例,A2型22例,A3型12例;采用动力髋或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髓内固定组43例,男15例,女28例;年龄43~78岁,平均(62.60±8.37)岁;骨折AO/ASIF分型,A1型6例,A2型26例,A3型11例;采用PFN或PFNA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Harris评分情况。结果:两组伤口均I期愈合,无手术并发症。82例均获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18.3个月。偏心固定组切口长度(9.29±2.55)cm,手术时间(68.95±10.91)min,出血量(439.47±98.75)mL,骨折愈合时间(11.37±1.13)周;髓内固定组切口长度(7.51±2.99)cm,手术时间(37.44±6.21)min,出血量(194.88±25.30)mL,骨折愈合时间(11.14±1.32)周;髓内固定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小于偏心固定组(P<0.05)。术后1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髓内固定组63.58±6.17,优于偏心固定组的60.66±4.06(P<0.05);术后12个月两组 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86.40±5.35和 86.97±4.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心固定组骨折不愈合1例,动力髋主钉螺丝松动并继而发生髋内翻畸形。髓内固定组无防旋钉退出,髓内钉远端股骨再骨折1例。结论:两种方法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均有良好疗效,但是髓内固定组较偏心固定组手术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适用于骨质疏松和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
来源出版物:中国骨伤, 2015, 28(2): 117-121
入选年份:2017
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及大粗隆外侧壁不完整型的疗效分析
魏杰,秦德安,郭秀生,等
摘要:目的:探讨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及大粗隆外侧壁不完整型的疗效和术中关键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采用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210例,男76例,女134例;年龄46~96岁,平均71岁。均为外伤所致,骨折按Evans分型,Ⅰ 型 5例,Ⅱ 型 16例,Ⅲ 型 73例,Ⅳ型116例。术前根据 X线片诊断为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16例。其中166例(79%)合并内科病症,入院后积极处理合并症,待全身情况平稳后,在椎管麻醉下行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对部分大粗隆外侧壁不完整型患者,术中通过“8”字钢丝固定达到了良好的重建。术后定期复查观测下床时间、术后全身并发症、螺旋刀片移位及骨折愈合情况。按Baumgaertner标准评价骨折端复位质量,按Harris髋部评分方法评价患者髋关节功能。结果: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合并症控制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除大粗隆外侧壁不完整型未重建者外,其余患者均可在术后1周左右扶拐下床,所有患者约在术后10 d顺利出院。178例术后获得随访,时间3~17个月,平均10个月。1例出现螺旋刀片切割,骨折移位未愈合;2例出现螺刀片向近端移动穿出股骨头;其余病例术后12~14周获得骨性愈合。按Baumgaertner标准对骨折复位质量进行评估,结果良好130例,可以接受45例,差 3例,颈干角 125°~148°,平均 133°。尖顶距除1例为36 mm,出现螺旋刀片切割,其余病例均<25 mm,正轴位均在理想位置,但2例出现螺刀片向近端移动穿出股骨头。Haris评分结果:疼痛38.24±5.76,功能43.32±4.21,活动度4.11±0.89,畸形3.11±0.89,总分88.75±2.34;优107例,良65例,可3例,差3例。结论:PFNA具有髓内固定的力学优势,固定牢靠,手术时间短,手术创伤小。只要规范掌握固定原则,术中正确处理不利因素即可获得满意临床效果。对大粗隆外侧壁不完整型术中应重建以确保固定牢靠和早期下床。
来源出版物:中国骨伤, 2015, 28(6): 572-575
入选年份:2017
高玉瑃治疗面瘫经验撷要
王艳君,崔林华,袁军,等
摘要:目的:系统整理燕赵高氏学术思想,总结高玉瑃教授针灸治疗面瘫的临证经验与治疗特色。方法:通过文献研究、访谈调研、专家亲授、案例总结等方式,提出选穴组方重视阳明,从经筋、经脉、脏腑不同层次指导辨证取穴;推崇巨刺,补虚泻实;提炼特色针灸技术,包括针刺手法轻浅徐缓,意在用针调气泻健侧补患侧,损其有余而达到补其不足;还需注重留针时间,区分补泻。这些形成了高玉瑃治疗面瘫的临证经验。结果:① 针灸取穴,重视阳明:高玉瑃教授认为面瘫病变部位在颜面部,涉及阳明经及少阳经,遵循局部取穴原则,多选取阳明经位于颜面局部的四白、地仓、颊车、迎香等穴。面瘫多由卫表不固,卫气不能散于皮部和经筋,以致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夹杂寒湿热之邪乘虚侵入,导致局部气血闭阻,阳明经筋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而患病,因此多选择头面健侧的腧穴,体现经筋论治取穴原则。中医学认为阳明经循面,乃多气多血之经。治疗面瘫应调整阳明经脉,使经脉调和而扶正祛邪,因此配伍合谷、足三里、天枢调理脾胃,中脘为任脉穴,又是胃之募穴,诸穴合用,疏调手足阳明经气血,体现经脉论治取穴原则。这样远近配穴,上下结合,形成从经筋、经脉、脏腑等不同层次调整阳明经气而使面瘫痊愈的选穴组方新思路。② 推崇巨刺,补虚泻实:高老师根据面瘫的特点,认为患病时面部两侧经气不平衡,即患侧经气不足,健侧经气相对过盛,提出治疗面瘫应重视巨刺法的应用,选取健侧承泣、四白、巨髎、地仓、颊车、迎香、颧髎、阳白等穴,用针调气泻健侧、补患侧,意在损其有余而达到补其不足,因此巨刺法针刺健侧穴位调动其经气,驱患侧同经之邪气,疏通经络,调和阴阳,达到恢复面部左右经脉的平衡的目的。③ 针刺手法,轻浅徐缓:高老师认为面部神经血管丰富,针刺痛感强于其他部位,因此治疗时以手法轻而浅刺,留针时不行针,留针时间较短,静以候气为度,其手法的核心为“轻浅徐缓”。高老师常用0.30 mm×25 mm的毫针,皮肤常规消毒后,左手轻触揉按所针刺部位,揣摩深浅,选点取穴,右手持针轻入皮下,一般15 mm左右,捻转3~5次,得气为度。根据补虚泻实原则行提插结合捻转补泻手法,总以针刺手法轻浅徐缓为度。④ 留针时间,区分补泻:高老师认为不同留针时间效果存在差异。针刺治疗面瘫时注重辨证论治与留针时间的结合。一般虚证留针10~15 min,人体极度虚弱时健侧不留针,得气即止;实证一般留针30 min,也可采用患病健侧留针20 min、远端腧穴留针30 min的操作方法。以留针时间短者为补法,反之则为泻法。结论:高老师治疗面瘫取穴重视阳明,体现从经筋、经脉、脏腑不同层次的辨证论治理念;针刺推崇巨刺,补虚泻实,意在用针调气泻健侧补患侧,损其有余而达到补其不足,使经脉调和、气血条畅;倡导治疗面瘫针刺面部轻浅徐缓、针刺四肢平补平泻、针刺募穴以得气为度的手法特点,总以轻浅徐缓为关键;提出留针时间短为补法,反之则为泻法的治疗思路,这些都从不同角度,彰显高老师治疗面瘫的临证经验和特色针法。
来源出版物:中国针灸, 2015, 35(5): 479-482
入选年份: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