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
2019-01-27
▶ 资本市场驱动力亟待从信贷周期转向科技周期
(《证券时报》2019-07-24)
周期是资本市场永恒的命题。对于A股市场来说,长期以来,市场走牛的驱动因素是信贷周期,但信贷周期的边际效应正在递减,随着科创板的推出,资本市场的驱动力,亟待转向科技周期,由一批又一批具备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来主导和推动。美国经济正是有了谷歌、微软、亚马逊、脸书等一批巨型科技型企业,以及众多蓬勃发展的中小型科技型企业,才能具备领先全球的竞争力。中国的科技领域存在太多的投资机会,“科技+金融”的完美组合里,科技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有了大批优质的科技企业,金融市场的发展才有根基,当A股市场的投资者不再唯信贷周期马首是瞻,转而研究科技周期的运行规律时,“科技+金融”将在中国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领域绽放出别样的风采,这是股民之幸,亦是中国经济期待的方向。
▶ 隐性担保是国企债的软肋
(《证券日报》2019-07-06)
隐性担保实质是政府给国企债务的隐性背书,是国家和政府信用的滥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该防止国家和政府信用的滥用,打破隐性担保已经是大势所趋,对此投资者一定要有清醒认识。但是一些信用评级机构依然过多看重国企背后的隐性担保,而较少分析国企本身的经营质量,高估了一些国企的偿债能力。很多时候,评级机构是“事后诸葛亮”,当看到风险出现时才开始下调企业的评级。近年来已经发生的一系列国企债券违约事件表明,国企债信用往往低于评级机构给出的评级和投资者预期,政府隐性担保并不等于国家政府会对所有国企的债务都兜底偿付。实际上,当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时,政府也没有能力对所有国企债务都给予刚性兑付。因此,投资者一定要增强风险意识。
▶ 数字经济本质依然是一种服务工具
(《金融投资报》2019-07-06)
无论数字经济多发达,其本身是一种服务工具。数字经济再强悍,春运期间买票难的问题也得不到缓解,能起到缓解作用的是交通运力提升;数字经济再精准,在医生护士数量有限、仪器设备数量有限的情况下,看病难的问依然存在,能解决问题的是开设医院、培养医疗人才和制造更多的设备。在没有数字经济的几千年里,人类的衣食住行依然可以得到满足。百年或是千年之后,就如同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淘汰掉的各种服务工具,数字经济也终将会被淘汰,只有实体产业还将继续。所以,用好数字经济这一工具,而不是完全依赖。
▶ PPP项目不能异化对社会资本开放是应有之义
(《证券时报》2019-07-04)
推广PPP的目的是什么?在地方政府看来更多是解决融资问题,即政府进行融资的一种工具,在财政约束下避免额外负债。但是,PPP核心意义并不止于减轻政府财政负担,而是引入社会资本,并通过社会资本与生俱来的竞争机制、市场价值投资理念、市场风险意识等,来提升公共产品的营运能力,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我们不难看出,社会资本其实是PPP实践中的生命力所在。这与当前国企改革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混改是一个道理,旨在提升效率。也就是说,无论是从PPP的基本概念,或是赖以生存的理论基础,以及社会实践来看,我们都不能排斥、限制社会资本进入PPP项目,这是PPP项目内在需要。
▶ 利率市场化改革要以服务实体为依归
(《时代周报》2019-07-02)
金融改革,要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途径,推进实体经济发展为依归。首先是尽快实现两轨并一轨,发挥市场需求在利率制定中的作用。目前利率形成机制中,基准利率虽然没有强制性,但仍然具有较强指导性,市场主体利率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基准利率影响。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化关键是市场与基准的两轨并为市场一轨,尤其是银行体系到实体信用这一阶段中最重要的贷款利率需要市场化。其次要完善利率调节机制,形成利率差异化定价的格局。实体经济对贷款需求不同,承受风险能力不同,这就需要金融机构银行根据不同客户差异化制定有效的利率价格。尤其是针对中小民营企业的信用定价,需要在以利率定价为核心的贷款技术上取得突破。否则,没有贷款需求的银行追着贷,有贷款需求的银行不给贷,这样的现象难以从根本上予以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