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物流大事
——三宝太监下西洋
2019-01-27王之泰
文/王之泰
我国把改革开放确定为国策之后,明朝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的历史陡然升温,今日看来除了故事情节有吸引力之外,更重要的还有两大方面的原因:第一,那是我国古代对外开放的重要探索,与今日的改革开放有一定程度的合拍;第二,表现了中国古代海上物流的实力,郑和不但以先于西方人的时间开始了航海,而且掌握了胜于西方人的航海技术。
明朝统一了中国之后,几十年的社会稳定以及朝廷的强势统治,国家南部的范畴达到了大陆的南端,“安南”地区已纳入了国家版图。当时明朝帝国昌盛空前,经济繁荣,全国人口过亿。由于大明王朝稳定且无大的内忧,于是便出现并形成向海外探索的动力,以谋求进一步发展壮大。经济的稳定繁荣和国内教育的发展,在经济实力和人才方面也开始具有了支持对外开拓的实力。那时,我国南部沿海已经形成了一些港埠,开始了近海及沿海的交通,随时间的推移,这些港埠进而成为与海外进行人员及贸易往来的依托,也自然承担了物流运行的责任。港埠商贸往来发展得很快,有些港埠变得十分繁荣,也进一步吸引了大量资本及劳动人力从内地向港埠聚集,逐渐发展成为城市。广州等一定规模的南部滨海城市便应其时、顺其势快速发展起来,形成了通过南海与海外更远处其他西洋国家及地区进行商业及贸易往来的进出口商业及贸易中心与物流运行的基地。
据现在的研究得知,郑和入海向海外闯荡几乎成了他毕生的事业,从青壮年到终老,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尤其是当时对中国人来讲还是非常陌生的西洋,郑和下西洋竟有七次之多!直到第七次下西洋期间郑和去世,这个事业才暂时划上了句号。有些人把三宝太监郑和的这样事业性的海上征伐与西方那著名的鲁宾孙飘流划上等号,认为两者都是海上飘流,甚至还有不少人将鲁宾孙飘流的影响置于郑和下西洋之上,乃至只知鲁宾孙而不知有郑和,本人年幼时便是这种状态,教科书本上有课文告诉学生鲁宾孙飘流之事,却没有课文表述郑和的壮举。
对于郑和下西洋,后人的一些说法容易让社会产生误解,有些说法认为那是郑和个人不满足国内的发展而要远赴海外去寻新猎奇,是个人闯荡开拓的行为。否!那不是个人之游乐行为,而是雄伟的事业。其时,入海向“东洋”探索早已有之,到了明朝这已经是常来常往的航海之途,早在下西洋之前,郑和与其他人下东洋已是多次发生的事情,那时与东邻有了较多的联系,收获了丰厚的成果,所以,转个方向到西洋海外去看一看,去开拓闯荡便有了越来越大的吸引力。其时,也有了相应的船舶装备与技术技能支持,例如可用于远航的罗盘、可抗拒海匪、防止武力侵扰的海上武装力量,国家看重此事,做了相当的准备。所以,下西洋不是个人的行为,不是几个人合众闯荡,而是国家的事情,组建了一个可以称得上是海上船队规模的大队伍,这支队伍可称之为三宝太监郑和统帅的远洋舰队!虽然我不知道正史上如何记载这件事情,但是现代我国不少学者及民间很关注此事,他们也拿出了令人信服的看法——郑和下西洋那是明朝顶盛时期发生的壮举:中国作为陆地上的国家从海上进行探索,与海外各国开始联络,建立远在西洋的诸国对中国的朝贡以及经济贸易体系,这是主导郑和下西洋的两大重要原因。笔者尤其关注经济贸易这个原因,明朝向海外的开拓不是采用英国所依赖的“炮舰政策”,而是和平发展,主要依托的是商贸往来,中国的丝绸织品与陶瓷制品在当时己经是响誉世界,受到西洋诸国的欢迎,而中国对西洋各国的工业产品也有需求。所以,要到海外那么陌生而遥远的地方去做这么大的事情。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有相当大的规模,可以称得上是当时那个时代的一支驰骋于大海之上的“大军”,郑和船队有舟、船水师,能够进行水上、陆上作战的两栖部队以及能显示大国文明的仪仗队这样三个序列编成。舟、船水师相当于以后的舰艇部队,基本单位是战船,它们组成编队,结构有前营、后营、中营、海左营、右营;两栖部队用于登陆行动,时间是1405年7月11日。因此可以这样评价郑和下西洋:它是中国古代海洋事业的发展高峰。为了纪念郑和下西洋,我国将7月11日确定为中国的航海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