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能计算的价值”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初探
2019-01-27□
□
要以试点为载体,积极探索实现支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标准体系、运营管理体系和市场体系
自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提出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以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逐渐成为生态文明领域的热门词汇。
(一)相关背景
生态产品概念是生态系统服务概念的中国化,是指在不损害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以自然生态系统为主为人类提供的物质和服务产品。生态系统服务强调过程,生态产品兼顾服务与结果,体现了价值实现的要求。生态产品价值包括资本价值、使用价值,资本价值主要体现的是实物量,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础要做好核算评估,摸清家底,公允定价。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主要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经济化内容,与两山理念一脉相承。
(二)面临的问题、原因和形势
主要问题。体现了生态富集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率长期偏低的现实问题。从去年开始,丽水全市、衢州开化以及台州天台、仙居等地相继开展GEP核算,根据核算结果来看,GEP即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率平均在20%左右,而且核算所采取的生态产品价格都是从低不从高且没有溢价。
本质原因。一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率低的主要问题,是生态资源的边际报酬率偏低。在城市及城市周边,由于基础设施健全,金融资本、人力资源密集,相对较少的生态资源往往能得到较好的回报。在农村,由于基础设施较差,资本、人力资源较为匮乏,生态资源相对丰富其回报非常低甚至接近于零。二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要矛盾,是生态保护、社会公平与资本趋利之间的矛盾,既要让资本“上山下乡”又不能“乱上山下乡”。三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最大短板,是复杂僵硬的自然资源管理体系和垄断的生态服务市场。面临山水林田湖产权的碎片化、复杂化和政府垄断公共生态产品提供现状,高水平的资本“上不了山,下不了乡,进不去市场”。
面临形势。一是农村土地和自然资源管理政策改革将产生洼地效应,城乡自然资源之间的价格差距会吸引资本流入。二是货币政策趋向宽松将引发蓄水池效应。央行通过推出LPR实施改革式、市场化的新型降息将进一步释放流动性,在有点涨不动的楼市和总是扶不起的股市之外,未来释放的流动性还需要更多的蓄水池。三是全域大花园建设将带来流量效应。大花园建设将进一步补齐短板、提升知名度,为村里和山上那些沉睡的生态、景观、文化资源带来更多的资本和人流。
(三)下一步推进思路
下一步要以试点(丽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新时代浙江(安吉)县域“两山”转化综合改革创新试验区以及大花园典型建设单位)为载体,积极探索实现支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标准体系、运营管理体系和市场体系。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的价值标准体系。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制订相对公允、科学的市县、村镇、项目等层面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标准,为自然资源的价值评估、生态补偿、产业导入提供参考依据。
探索形成可持续的自然资源运营管理体系。为资本“上山下乡”打通最后一公里,借鉴福建南平“生态银行”的“分散式输入、集中式输出”自然资本运营管理模式,结合浙江各地在农村“三权分置”、林权改革等相关经验,探索适合“两山银行”模式,把碎片化的自然资源通过调查、确权、流转、提升转变成高质量资产。
加快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市场体系。“青山”变“金山”要靠一个个项目的落地实施。一方面借鉴欧盟等国经验,推进政府购买生态系统服务试点,引导企业、社会参与公共生态产品提供。另一方面实施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项目,探索将高质量的自然资产与高水平的资本结合,高水平实现可经营性生态产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