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四五”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思考

2019-01-27王志文

浙江经济 2019年24期
关键词:临港十四五浙江

□王志文

2020年是“十三五”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收官之年。在“十三五”发展期间,浙江海洋经济取得了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成就。及时总结“十三五”发展经验及存在问题,对于接下来谋划“十四五”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十三五”发展成效

“十三五”期间,浙江全省全面贯彻落实“5211”海洋强省战略,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全面深入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等重大涉海战略举措的同时,紧扣浙江发展实际,全面融入浙江大湾区等“四大”建设,重点抓统筹谋划、抓平台建设、抓项目落地、抓能级提升,海洋经济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海洋经济总量稳定增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16-2018年,浙江省海洋生产总值从2016年的6747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7965亿元,年均增长8.5%,占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稳定在14%左右,海洋三次产业结构从2016年的7.6∶38.4∶54.0调整为2018年的7∶34∶59,海洋经济发展结构持续优化,海洋第一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稳定在7%;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比重逐步扩大,占据半壁江山,接近60%。

顶层发展框架逐渐加强,新旧动能转换持续发力。“十三五”时期,省里印发实施《浙江省“5211”海洋强省建设行动实施纲要》《浙江大湾区建设行动计划》,明确了今后各个时期海洋经济发展的目标及举措,海洋经济发展框架更加明晰。同时重点推进实施“55340”现代海洋产业发展行动,通过海洋特色产业功能区块的打造,实现新旧动能不断转化。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一是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有待加快提升。海洋新兴产业占比虽然稳步提升,但基础仍较薄弱,技术储备不足,成果转化能力不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发展不快、高端海洋旅游业发展不足、高端海水养殖占海洋渔业比重偏低。二是海洋科教支撑能力有待强化升级。海洋科教支撑能力受国家涉海科研机构和涉海院校布局影响,与山东、广东等沿海省市相比,浙江涉海科研、教育力量仍然比较薄弱,科技投入与产出也相对落后,海洋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制约了浙江海洋经济竞争力的提高。

“十四五”发展面临形势

纵观“十三五”浙江海洋经济发展走势,浙江海洋经济的发展速度逐步趋稳,两位数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过去。海洋三次产业结构面临深度优化,海洋新旧动能需要加速转化,以此来推动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这些将是“十四五”面临的重大课题。

区域协调要更加紧密,陆海统筹要更加融合。从外部环境而言,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对沿海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进行了定位,浙江要紧紧围绕国家对浙江的发展定位,差异化探索民营经济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发展模式及经验,同时要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发挥自身的海洋资源及区位空间优势,与上海、江苏等沿海地区在海洋产业链上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从省内发展而言,要进一步深化“八八战略”中的陆海统筹,将内陆地区产业布局与沿海地区相互融合,特别是海洋实体产业的发展需要与内陆的工业强县进行整体考虑,共同谋划,将陆域经济的发展优势向沿海地区辐射。

海洋发展要生态优先,经济要集约化发展。随着浙江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沿海地区向海要地的矛盾日益凸显,由此带来的海洋生态环境的恶化日渐凸显。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海洋的发展不能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是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是以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为特征的发展过程,是同时获得海洋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发展方式。在海洋资源日趋紧张的条件下,要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打造“标准海”,倡导集约发展。

“十四五”需重点关注问题

“十三五”时期,浙江海洋经济在全国的排名从第四位下降到第五位,海洋第二产业规模小、发展动力不足,海洋科研能力薄弱等都是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短板。“十四五”浙江海洋经济要重点关注以下四个问题。

坚持把发展临港产业作为重中之重。临港工业具有运载量大、技术密集度高、外向度高等特点。充分发挥浙江深水良港众多的有利条件,发展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能发电、海洋船舶制造、海洋化工等产业,对于夯实海洋实体经济发展、推动产业升级、提高海洋经济规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发展临港产业,必须要搞好布局规划。通过“十二五”“十三五”的发展,舟山群岛新区的临港产业发展潜力还未进一步释放,“十四五”要在重点谋划舟山临港产业布局的同时,合理衔接台州、宁波、温州的临港产业布局,引进央企,重点发展海工装备和高端船舶制造业,绿色石化、新能源汽车等临港先进制造业,港航物流与大宗商品贸易业,通过央企的加入,带动浙江民营企业的发展,避免临港地区低水平重复性建设。

坚持把港口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十三五”时期,浙江海洋港口事业进行深度融合,成立了浙江海港集团,先行整合宁波港集团和舟山港集团。虽然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连年位居全球海港第一,但是海洋港口大而不强、大而不优。航运服务业发展长期薄弱,与新加坡、纽约—新泽西、鹿特丹、香港、上海港等国内外先进港口相比,在港航产业链、港航附加值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十四五”时期,要重点做强“一核”,即做强由宁波舟山港和宁波、舟山两大港口城市构成的海洋强省建设核心区,在海洋港口产业链布局、港航产业附加值挖掘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将整合后的港口资源红利进一步释放,不断提高其对海洋强省、国际强港建设引领力。

坚持科技兴海战略,提升海洋科教水平。“十四五”时期要加快推进实施智慧海洋工程实施方案,提升全省海洋智慧化管理水平。围绕“双一流”建设,做强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等涉海类学科,建成与海洋强省相匹配的学科和专业群,不断提升海洋教育水平。重点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与海洋经济融合发展,建立智慧海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带动相关高新海洋产业发展。

坚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切实强化海洋生态保护。“十四五”时期,要以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联合开展长江流域环境治理为契机,加快创建海洋生态建设示范区。探索在基础设施、要素资源等领域实行海陆联动。深入实施重点海域海湾生态修复计划,试点开展滨海生态廊道建设,保护自然岸线和滨海湿地。积极推进生态海岸带建设。按照《浙江省大湾区建设十大标志性工程推进方案》要求,以“美丽海湾”为导向,统筹串联一批生态海湾海岛滩涂、滨海湿地公园、国家海洋公园、滨海风景名胜区(旅游景区)等“珍珠”,加快建设发展生态美丽、宜游宜业、可休可养的生态海岸带,高水平建设沿海优质生活圈的新空间、旅游休闲观光的新载体、美丽经济发展的新平台、美丽湾区展示的新窗口。

猜你喜欢

临港十四五浙江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临港新片区开拓上海发展战略空间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Self-improvement on Classroom Teaching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临港集团成立百亿园区开发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