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共享经济背景下乡村旅游民宿业的机遇与挑战
2019-01-27胡静春
胡静春
(大理农林职业学院技术学院,云南 大理671003)
1 引言
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各行各业联系日渐紧密,资源利用率增高,呈现出互联、共享的新经济发展特征。基于此经济发展背景下,共享经济应运而生,充分调动社会闲散资源,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乡村旅游民宿业作为共享经济发展模式下的典型代表,将乡村居所、民情民俗、文化节日等作为旅游资源,且不同于一般民宿经营模式,本土特色鲜明。新时代下,乡村旅游民宿业发展需要针砭其中的问题,并加以改善才能够把握发展机遇,进入黄金发展时期。由此可见,共享经济背景下,分析乡村民宿业的机遇与挑战是十分必要的。
2 经济共享,发展机遇
民宿是乡村旅游时代下的重要载体,也是民居功能的重要延伸,其本身归属于乡村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民宿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信息宣传、游客招揽等诸多问题。在共享经济时代背景下,各类经济信息交流日益便捷,有效解决了民宿业发展中的信息宣传问题,扩大了乡村旅游民宿业的辐射面,挖掘更多市场资源。在经济共享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民宿业的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出路,充分利用各项乡村资源,将乡村文化、民俗等多项元素与民宿发展相结合。因此,共享经济的发展为乡村旅游民宿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2.1 政策法律支持
为了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规范乡村民宿业市场经营行为,我国于2015年出台了相关指导意见,从办理程序、开业要求、主要对象以及工作要求四个方面对民宿业提出了具体规范要求;2016年我国出台了关于农业现代化发展若干意见,重点强调乡村旅游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闲散农村资源,计划性、规范性开发农村旅游产品;2017年国家旅游局出台了《精品旅游饭店》《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旅游经营者处理投诉规范》等诸多专业法律法规,从民宿业经营、市场定价以及投诉专业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规范,提供政策、法律支持,民宿业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1]。
2.2 旅游发展变革
旅游业持续发展,已经从观光旅游进入了休闲旅游,旅游形式也更加多样化、个性化,游客注重旅游时的品质体验感。传统大众化景点已经成为常态旅游资源,容易引起人们的旅游疲劳感,而个性化旅游发展模式必然将取代原有观光旅游发展模式。现代游客更加注重自主化选择旅游资源。乡村旅游业作为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自然风光、乡村特色、民生民情作为旅游资源,具有原生态、质朴化等旅游特征,吸引了大量旅客,乡村旅游业发展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可以预见,在未来社会发展中乡村旅游民宿业必然随着乡村旅游发展而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以满足自主化旅游需求。
2.3 文化情怀渲染
快节奏、紧张化的城市生活让人们心灵日渐疲劳,期望能够通过乡村旅游回归自然、放松心灵,寻找到归隐山林之感。乡村旅游民宿业发展是以乡村旅游资源作为支撑,其民宿住宅居于乡野之间,与自然十分亲昵,并具有强烈的农村民居特色[2]。现代人对于田园生活有着向往之情,寄望于民宿旅游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乡村温暖、亲切之感,并放松心灵。民宿不仅仅是旅游宿地,好的民宿能够让旅客流连忘返,并成为旅游资源的特色优势,解决农村民宿资源闲置等问题。因此,民宿本身具有浓烈的文化情怀属性,让人们十分向往。
2.4 产业链立体化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资源共享性强。民宿业发展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互联网资源的互联共享属性,民宿不仅是简单的旅游居住地,而是居于旅游发展链上的重要一环。乡村旅游民宿业发展过程中体现了多行业的跨界力量,如山货、旅游、文创、互联网等,是各个行业互联共享的重要体现,乡村旅游民宿业产业更加完善、立体,并朝向全产业目标前进发展[3]。乡村民宿业的最初发展源于共同旅游价值观人群的抱团尝试,并逐渐引发蜂群效应,形成产业化发展。如果说传统旅游业卖的是产品,那么现代旅游业卖的则是群体,具有粉丝经济、社群经济特征,将小而分散的乡村旅游资源进行串联,创造新经济价值。纵观民宿旅游业近些年的发展,从零散化的分散发展逐渐走向系统化联盟发展,有助于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实现产业链立体化发展。
3 积极筹划,迎接挑战
3.1 立标准,定规范
乡村旅游民宿业发展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其产生发展与自驾游推动有着极大关系。民宿业规模有所扩大,但行业界定较为模糊,产业发展不够成熟,市场规范性差,许多民宿业主处于无证经营、证件不齐、消防治安差的经营状态,甚至存有“宰客”等问题,不利于乡村民宿业的长远发展。面对民宿业发展不规范问题,如果仅是将其取缔显然无法进行根治,也使当地村民错失发展机遇。因此,监管部门应该人性化执法,教育在前、执法在后,对村民进行法制教育,根据相应法律规范进行普法教育,引导村民规范、标准、合法经营。当地政府也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管理细则,并给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项目资金支持。
3.2 加强培训,提升品质
民宿业主经营素质不高是其发展过程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多数业主是当地村民,文化程度不高,服务观念、法律意识、契约精神普遍较差,未接受过相关方面的专业培训。多数业主在淡季时关门歇业、出门务工,旺季时再次开门营业。总体来看,乡村旅游民宿准入门槛比较低、证件不齐全、守法意识差,甚至连基本的卫生要求也无法达标。部分经营者只接受网络预订,甚至打着民宿名义行短租之实,扰乱市场秩序。民宿业品质不高、经营者素质参差不齐将会破坏行业形象,影响行业发展。因此,必须对民宿业主进行专业培训,规范其经营活动,打击不法分子,净化民宿行业。
3.3 因地制宜,打造品牌
随着乡村旅游民宿业持续发展,民宿经营同质化较为严重,缺乏特色品牌,不利于在行业发展中取得优势。因此,乡村旅游民宿业发展,应该将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相结合,将丰富的民俗民情、秀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文创产品等充分融入其中,把握现代人的文化情怀,打造乡村民宿业旅游品牌,使其在众多民宿中脱颖而出。例如,乌镇地区民宿产业平均消费已经高于当地星级酒店水平,体现了民宿产业的文化附加价值。乡村旅游民宿发展需因地制宜,借助互联网等信息渠道加强品牌宣传,突出民宿特色,使其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最佳优势。
3.4 整体规划,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民宿业不是短期发展行业,面对经营不规范等诸多问题,政府应该做好以下两点工作:第一,整体规划。乡村民宿业立根之本为当地自然风光或是文物古迹,政府需要考虑到产业链中所涉及的旅游资源,做好市场监管、文物古迹保护、环境保护等问题,为乡村旅游民宿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旅游资源基础。第二,监管政策。成立旅游专项工作小组,以民宿监管作为工作重点,在旅游旺季加强巡视,严厉打击欺诈等违法行为,教育、鼓励、引导经营者完善卫生、证件等基本从业条件。
4 结语
共享经济的发展为乡村民宿旅游业带来了游客资源,增加了宣传渠道。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应该剖析现有问题,规范行业经营,保护当地旅游资源,树立品牌经营意识,积极迎接挑战。同时,当地政府也应该积极引导当地民宿业发展,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其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