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视域下高校教职工工会的异化与回归
2019-01-27尹传治韦耀阳
尹传治,韦耀阳
(黄冈师范学院,湖北 黄冈438000)
1 高校教职工工会现实性问题分析
2018年10月22 日至10月26日,第十七届全国工会代表大会成功召开。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把我们党对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了新高度,是指导新时代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的纲领性文献[1]。高校工会是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的一个基层工会,是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产业工会,它具有工会组织的共同特征[2]。高校教职工工会的定位在于提高教职工幸福生活满意度,并在学校和教职员之间提供良好的桥梁,因此,要把工作重点放在维护教职工权益、提高教职工幸福感上来,从教师的实际情况出发,服务于基层,立足根本。教职工工会在其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做到精简机构、以人为本和开拓创新,有效解决教职工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真正做到代表教职工做实事。
①队伍老化,创新力不足[3]。高校教职工工会领导很多都是由一些退休或者超过了45 周岁的人来担任,而且工作人员数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工会常常需要外借其他部门的人员,这就导致组织成员之间配合不默契、工作效率差等,领导也不容易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合理合情安排工作,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工会组织办事效能。在工作方式方法上,退休人员在创新能力上会略有不足,使得工会在组织活动、理论研究这块缺少相应的人力支持和理论研究支持,缺乏生机活力,办事容易照本宣科。
②在工会组织结构的设置方面,二级工会工作不太得力,二级教代会、“教工小家”的建设还不完善。教代会是二级工会,由于有些系的老师本来就少,不易组成二级教代会,这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遇到不小的挑战,造成领导干部下属两头难。此外,经费投入也缺乏相应保障。尽管为大学一级的工会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但没有为二级工会提供统一的资金。
③在工会制度建设方面,工会工作缺乏长效发展机制,不是靠制度创新而是靠工会领导的个人能力推动工会发展[4]。很多工会的工作都是由领导一人亲力亲为,领导身心俱疲;另一方面工会成员思维固化,觉得只要有领导在就行了,一旦某天发生突发状况,工会工作就难以开展。长此以往下去,不利于组织间成员的团结,满足不了组织成员之间共同成长的愿景。
④目前,多数高校管理人员都存在对高校工会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的问题[5]。高校管理者更多看重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这块,对于教职工工会建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工会组织只是成了高校的一个传话筒,没有实际的权利,因此,职工对工会的理解只是传递信息和发放节日礼品的组织,造成了人们的偏见。
⑤工会所处在学校的地位不高,权力不足。有些学校的工会主席是党政代表,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是自上而下的,更多地是从领导层、学校宏观层面考虑问题,因此,在面对教职工问题时,更多地站在管理层思考问题,面对两难情况时,很可能会照顾不到教职工的利益,工会权力有限也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工会领导想大展拳脚,受制于权力经费等原因,心有余而力不足。
2 高校教职工工会治理路径探讨
治理理论强调权力的多元化,这就要求我们打破职工工会与其他行政组织权利的关系,逐步形成职工工会、高校教师组织、行政管理团体后勤工人团体和党委的共同治理,这就需要做到平衡各自的权力,履行各组织的义务,进而更有效地发挥教师职工工会的职能。同时,高校管理者应该建立起老、中、青年龄结构合理的高校队伍,在人员选拔上应该综合考量年龄、智力、综合能力各方面的因素。治理的多元化指的是治理目标的多元化,每个治理主体须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对于党委应适当放权给教职工工会,党委应该把握宏观目标和监控,特别是涉及教职工维权,全校应该只建立一个相应的部门,全权由教职工代表大会负责;对于教职工工会而言,不仅要落实教师福利待遇和相关活动的开展,还要对教职工之间团体文化的建设作出相应措施,建立起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党委领导制定职工工会的有关政策,但不应过分限制职工工会的工作,职工工会实施工会的工作计划,积极改善工作缺陷。党委对工会进行监督和评估,并向学校督导员报告评估信息,促进督导员做出合理决策。教师和工人应积极配合落实工会的工作,并就工会的工作是否已经到位提供反馈。在人员的后备培养上,应该加强以老带新,建立健全培训体制,不仅仅是在实际工作中老领导要起好模范带头作用,在培训体制上也可以创新,可建立起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不定期举办相关的理论培训,与时俱进,打造一支战斗力强的队伍。
在治理理论中,强调除了原有手段外,还可采取新的方法和手段,以提高管理的效率。例如,在职工教代会的建设中,没必要每个系部都要建立教代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优化组织结构,扁平化管理,这对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具有重大意义[6]。作为职工工会一部分的二级工会,需要更好地了解系内教职员实际遇到的困难,因此,应该深入群众中去,加强政策宣传和引导,把人民群众遇到的问题看作是自己遇到的问题,以赢得广大教职工的拥护。在遇到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职工工会应该整合现有资源,发挥工会主体性、创造性,通过多样化渠道为教职工寻找解决之道。教职工工会可以不定期举办茶话会,让教职工畅所欲言,沟通彼此感情,加强团队凝聚力。在职工需要法律援助、心理咨询等帮助时,应该在保密的前提下,联系相关部门,通过法律讲堂、心理咨询等,为群众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做好事。现在沟通交流方式多元化,微信、QQ、微博等方式沟通也很方便,对于一些隐私性的问题,也可以通过线上的方式,积极有效地开展工作,这样教职工工会在群众中的影响将逐步增强,在有困难时,教职工第一想到的是工会,如此一来在人民群众的权威也会越来越大。
治理理论强调对象的参与,“治理理论中尊重、责任、合作、合法性协商等要素”,则可以给高校教职工工会提供新的视野[7]。在教职工工会团体中,成员们共同努力学习、实践和监督,教职员工工会通过开展专业学习研讨会和实践,以促进自身的发展,进而推动教职工工会的影响力。教职工工会可以定期开展实用技能短期培训,例如,茶艺、管理或教学技能讲座等,分享经验,解决困惑,互相帮助成长。努力提高教职工的交往水平,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8]。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能使高校工作焕发勃勃生机,群体各个成员劲往一处使,同舟共济,有利于学校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作为一个全校性质的组织,教职工工会可以通过协办方式来为教职工谋取福利,例如,可以与市总工会、医院工会共同组织相亲节、植树节等,为职工解决个人问题、扩大交友圈提供便利。除此之外,如果教职工对教师工会有意见,可以设置网上投稿信箱,通过匿名方式反馈意见,这样有助于改进工会工作方式,提升工会职能。
回归教职工工会的要求:教职工工会要生活化。教职工工会应积极回应教师生活的需求,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调查教师乐于接受哪些活动或者有别的需求等。教职工工会要在了解教师需求的基础上开展相应文娱活动,只有这样的活动才能真正融入教职工,让教职工积极参与进来。除此之外,积极宣传和普及学校职工工会的工作内容也是很有必要的。有关其工作的信息应公开透明,可以通过学校的公众号或QQ群等,例如,教职工工会开展活动的财政支出透明化、参会人员人数等,让教师获得真实信息,增强教师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有效地促进职工工会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完善法律法规:使制度系统化。治理理论主张依法办事,高校职工工会的管理需要制度保障。就要启动相应的问责机制。对出现的问题,必须有负责处理危机的专门人员和专业团队。对于人员的考勤要纳入绩效考核,特别是对于举办相应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教师更要加以表扬,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当前高校工会工作的重心是参与劳动关系的调整,使广大教职工的合法的劳动权益和经济利益得到原始的保护。因此,教职工工会得做到不偏袒任何一个人,在制定相应改革规章制度时,可以举行相应的研讨会,做到人人知晓,工会应听从教职工的心声,公平公正,还应建立相应的监督和上访体系,让教职工有途径知道如何上访,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 结语
总之,高校教职工工会作为校党委与教职工之间的纽带,要不断优化自身制度体系建设,适应新的形势新的挑战,创造良好氛围,使工会和谐发展。教职工工会要秉持为教职工做好事做实事的原则,促进教职工终身发展,办教职工满意的工会,这样才能体现教职工工会存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