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工作
2019-01-27
2018年,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在基础性工作中不断实现新突破,朝着建设国际知名会计学院的目标迈出坚实步伐。全年组织面授培训646 期(含国际培训31 期),培训学员5.1 万人次(含境外学员1 081 人次);学位教育在校生数达到653人(含全日制研究生220 人、非全日制研究生85 人、中外合作学位项目学员288 人、留学生60 人);远程教育培训学员54.97 万人次(含国际远程1 341 人次)。
一、强化思想政治建设,以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政治建设,加快构建新的发展优势。抓政治建设“关键少数”,组织党委中心组(扩大)学习及专题研讨;注重学院发展顶层设计,持续探索建立国际知名会计学院指标体系和建设路径;深化基层政治建设,各支部积极开展特色活动,强化学员和研究生的理想信念和爱国情怀。
(二)抓好队伍建设,夯实学院发展基础。着力搭建各类人才梯队和开放式党建平台,充分发挥优秀人才在党建和业务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充实人才梯队,严格按要求发展党员,根据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选聘人才;加强区域党建共建,积极参与青浦、虹桥商务区、徐泾区域化党建共建。
(三)深化廉政建设,护航学院改革发展。加强廉政教育,进一步筑牢党员干部思想防线;层层压实主体责任,督促各级党员干部履行“一岗双责”;加强内部控制,实现内控督查常态化,切实加强内控执行,实现与事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四)激发基层活力,引领学院创新发展。院党委激励各支部充分涌流创新发展智慧,进一步充实学院党建的内涵和特色。加强支部规范化建设,开展院内支部“手拉手”共建活动,提升整体党建水平;倡导支部特色化建设,各支部结合工作实际开展系列创新活动。
二、对标高质量转型升级,面授培训的品质和体验显著提升
(一)做好加减法,围绕高层次国际化优化业务结构。牢记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初心、顺应国际化发展的趋势,坚决做到低层次培训的“减法”,坚定做好高层次国际化培训的“加法”,积极承办高层次项目,更好服务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
(二)倡导定制化,聚焦能力建设需求提升教学品质。瞄准学员能力痛点和培训管理难点,推进培训课程定制化、教学管理规范化,将学员最需要的课程以最高效的方式提供给学员,切实提升培训品质;倡导培训内容定制化,强化现场教学“内容为王”,注重项目管理规范化。
(三)提升附加值,完善学习平台营造继续教育生态。积极搭建师生之间、学员之间的多元化交流平台,通过品牌活动拓宽学习视野,强化高层次人才相互交流和领军人才反哺社会,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依托“国会大讲堂”延长学习周期,通过长期的行业资讯等服务,强化学员终身学习意识,培育继续教育空间。
三、专于财经加速布局,学位教育“专而精”特色日益突出
(一)获批新学位点,初步建成“专而精”的学科学位格局。加强现有学位教育的评估和优化,拓展新的学位教育空间,进一步完善学科学位格局。获批金融硕士学位授权点,会计专业新设大数据与会计培养方向,税务专业顺利通过教指委评估。
(二)优化培养方案,强化研究生培养应用型特色。研判经济转型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总结研究生培养经验,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进一步突出应用型培养特色;统筹非全日制和全日制培养,积极推进两类学生统筹招生、打通培养,实现两类录取分基本持平,确保非全日制生源质量,打造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品牌。
(三)拓展集团客户,巩固合作学位项目升势。持续提升教学品质,扩大品牌影响,EMBA《金融时报》全球排名大幅跃升至第25位,保持中外合作学位项目良好发展势头。强化合作办学的中国特色,提升品牌含金量,常态化举办学员、校友交流活动,打造良好学习生态;加强集团客户拓展,成功申请项目扩招。
(四)打造“SNAI 模式”,扩大留学生培养的国内外影响。打造援外硕士培养的“SNAI 模式”,受到商务部充分肯定。加强招生质量控制,借助多双边培训和已毕业校友加强推广;强化多维度培养,丰富课程设计,提升教学效果;充实导师库,强化论文写作指导;重视跨文化管理,组织留学生参加诗文诵读大赛等,增强留学生认同感。
四、深耕市场开拓领域,远程教育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苦练课程内功,保持注册会计师行业网络继续教育全国领先。保持网络继续教育竞争优势,关注政策变化,快速调整策略,准确对接需求,深挖市场潜力;提升网络继续教育课程品质,进一步加大自主课程开发力度,优化课程结构;创新微课、网络直播等互联网学习形式,满足学员对移动学习、实时互动的需求。
(二)探索市场蓝海,扩大远程教育辐射领域。扩大远程教育视野,积极拓展综合性网络职业教育和线上线下融合的管理会计学习市场。打造职工职业能力继续教育样板,深化与青浦区的职工职业能力建设合作;打造管理会计网上学习中心,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管理会计学习交流平台。
五、发挥优势服务国家,学院国际化发展思路更加明晰
(一)助力国家倡议,依托多双边培训分享中国发展经验。依托多边机制,讲好中国改革开放“春天的故事”。探讨适合亚太区域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区发展模式,受到各方广泛好评。依托双边机制,全面分享中国经济和财政改革的理念、实践和经验;借助全球网络,促进经验线上及时交流,持续构建全球学习生态圈。
(二)服务国家部署,借助国际论坛传播中国发展案例。讲好绩效评价领域“中国故事”,举办第三届亚洲评价周;举办第二届会计基础设施建设与“一带一路”高层研讨会,倡导以数字化手段促进国家间会计数字对接,助力“一带一路”倡议,打造国际财经交流合作的主场平台。
(三)助推学院发展,加强教学与科研的国际交流合作。领导班子、教研人员主动走出去,借助全球资源支持教学科研创新,探索学院国际化发展的独特路径;加强对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的研讨,助力中国会计转型;深化研究生的国际化培养,引进和培养国际化师资。
六、完善机制搭建通道,加速提升智库支持效率
(一)健全发展机制,建设财经智库。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激励智库研究储备和数据信息积累,不断提升服务财政工作、财会行业的能力。着力建设产品库,健全智库研究常态化支持机制;持续充实数据库,知识产品持续拓展,服务行业和社会的深度广度进一步提升。
(二)培育学术力量,打造特色化学术高地。以优秀教研人才为核心,建设热点问题人才库,新设“一带一路”会计研究中心等多个研究中心,构建良好学术生态;科研成果数量质量再创新高,激励教师申请参与科研项目,切实提升教师学术研究能力。
七、凝聚资源激发活力,进一步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培育战略资源,加快形成新的发展优势。加快凝聚校友资源,进一步增强校友对学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持续拓展合作机构资源,合作开展专业论坛、课题研究和人才培养,实现学院与社会机构双赢;持续凝聚目标客户群体的注意力资源,提高学院业务知名度和品牌美誉度。
(二)加强综合保障,提升学院培训附加值。以信息化建设、精细化管理为抓手,切实提升内部管理水平,不断增强支持业务发展的能力;全面上线综合业务平台,深入推进业财融合,开展人性化的后勤“心服务”。
(三)倡导“SNAI 精神”,持续凝聚发展共识。大力弘扬爱国奉献精神和“不做假账”校训精神,倡导践行“SNAI 精神”,激发员工活力,培育发展内生动力;开展新一轮精神文明单位创建,努力扩大诚信文化影响,持续焕发员工创业敬业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