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2019-01-27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生产力本质马克思

(中共中央党校 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从人的解放整体性视阈看,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理论超越了西方哲学传统思辨思维,把“现实的人”作为自己理论的出发点,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取代了形而上学的方法,通过对人的本质由浅入深的把握,科学地展现了人类获得解放的美好愿景。它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表明,人需依赖社会而存在,任何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人的健康发展、实现人的本真自由永远是时代的主题,笔者试图从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理论中汲取营养,为我国人民实现更加全面自由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寻求理论支撑。

一、从思辨的人到“现实的人”

传统西方哲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往往从人的本质分析展开,对人的本质的不同理解会产生对应然之人的存在状态的不同预设,对于人的解放与否的命题也因此会归结为现实之人的实然状态与应然状态是否相符的问题。

在西方哲学史上出现了对人的本质作出不同规定性的思想家,青年黑格尔派从意志与理念出发,在人身上打上了精神属性的烙印。在黑格尔看来人的本质“等于自我意识”[1](P207),而人则是这种自我意识的存在物,而绝对理念的自我发展过程是人存在产生的基础。这样,在精神理念的统治下,以自我意识为代表的绝对理念成为主体,人则退居其次,这种以自我意识设定人的本质的方式无疑是把理论中的人与现实的人分离开来,是一种关于人的观念。所以,以此为思路的关于人的解放问题,也变成了一个关于理性解放的命题,当人的实然状态与理论应然状态不符时,人要一次次地凭借自身自由意志的实践把主观意志转化为客观实在的活动,以此达到主客体相统一的状态。黑格尔指出 “精神——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本质——是自由的”[2](P56),在实现解放的过程中,也就是人类认识绝对精神的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实现,因为人要想认识到自己是自由的,需要经历从主观精神到客观精神最后到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即首先处于概念阶段的精神为了超越自身的界限,追求自由的本质,便外化为客观精神。而后,以人类社会中的法律、国家制度等形式表现的客观精神,在经过一系列的肯定与否定,摆脱各种异化与物质的束缚以后,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获得解放。虽然黑格尔以辩证法的方式肯定了人类解放的历史性,但他诠释的解放过程仍是处于由观念产生且受观念支配的一种运动。即使他也提出过人是劳动的结果、人通过劳动获得人的本质的观点,但黑格尔理解的劳动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而是完全抽象的思维活动。

费尔巴哈对人本质的探寻虽然不再寄托完满的绝对观念,但其哲学思维与黑格尔具有异曲同工之处,即从现实世界的感性认识出发,先天预设人的本质,“除了爱与友情,而且是观念化的爱与友情之外,他不知道‘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其他的‘人的关系’”[1](P530)。也正是基于此判断,费尔巴哈从人类的感情出发建构关于人的最高准则,即人对人的爱。虽然他的这种理论将人从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重新赋予人尊严,但这种从感性直观的视角出发建构哲学体系的思想,注定他把单一的人类个体当作理论前提,得出以个人到个人的研究为基础的关于人的类本质的观点,从而再次陷入抽象的人的泥淖中,再次忽略人与人、人与社会在现实生产实践中结成的具有普遍性的社会关系,那么在阐释人如何获得解放实现自由的途径时,也只能仅仅局限于实现宗教解放狭隘的视野内,无法找到导致人异化、不自由的世俗根源。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下人的调查研究,逐渐抛弃青年黑格尔派的抽象、思辨的人的假设,把“现实的人”作为自己理论的出发点,在唯物史观的视阈下揭示人的本质问题,为实现人的解放提供了可行性方案。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解答是基于对人自身属性的考量,现实的人是由自身的属性决定,人的自身属性就在于他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自然属性表现为肉体组织、有生命的个体的人,从自然的视角来看,人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也不是站在自然之外的超自然之物,恰恰相反,人是处于自然之中的自然之物,只不过是自然界的一种动物而已。恩格斯指出:“人来源于动物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3](P140)。兽性是动物本能的表现,在于吃、喝、睡、生殖和繁衍,即一切围绕自身生命的存在和物种的延续而展开,凶残、占有欲、贪欲及其排他的攻击性均是本能的外化。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个体的人首先是以肉体的生命存在,但决不是说这就是人的本质,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时讲“黑格尔忘记了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质”[4](P106)。而人的本质更多的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社会属性具体表现为,人需要在实践生活中生产,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属性因素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中扮演何种角色。所以,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时,他更为鲜明地指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P501)。首先,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本质”。不管是从生命的起源还是人的生产方式来看,人都是社会中的人,在类人猿时代,人就是作为群体性物种而存在,当生活中的物质生活需要不能满足维持人的生活需要时,人类需要群体性进行生产,因为单个人的生产是满足不了逐渐增长的物质需求;其次,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方面,人的本质是在后天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人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形成不同的思想与行为,不同的社会关系评价善恶也有不同的标准,这个伦理标准又影响着人的行为;另一方面,社会关系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诸多层次,整个社会也有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关系和非主导地位的社会关系,这样,不同的社会关系所塑造和反映出的个人行为会出现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没有普遍的人的本质。同样,在现实性上讲,没有普适性的人的本质。

二、人的需要的满足与人获得解放的条件

随着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探寻,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的论述也逐渐成熟,马克思以“本性”阐述“需要”,即“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5](P514)。相对人的本质而言,人的本性是指本质所表现出的外部特征。同样,人的需要展现了人的两种属性,并且也展现了两种属性实现的途径。换言之,对人的需要的阐述为探寻关于人的解放条件提供了重要理论路径。

首先,需要的全面性是人类活动的原初动力。在现实世界中,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人具有动物性的生命存续的需要,“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1](P531)。也就是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得以存在的物质前提,人只有创造出满足生活需要的物质资料,人才能生存,“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6](P146)所以,人的解放是现实的解放,需要现实的物质力量作为保证条件,即需要生产力的极大提高,马克思指出,“如果没有生产力的极大提高,那就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1](P538)。从人的社会属性出发,人具有交往性的需要,因为任何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都必须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社会关系是“个人自主活动的条件”[5](P80)。如果脱离了社会关系,人的生产活动则不能进行有效的分工与协作,进而人的基本需要也不能得到满足。故马克思指出,生活在既定社会关系中的人需要通过社会关系来体现人的本质。所以,除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我们还需要促进社会关系的高度发展,但并非促进一切社会关系的发展,而是促进与生产方式相匹配、促进人的发展与进步的社会关系。在当今社会,只有制定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需要的合理制度才是正确之路。

其次,马克思指出,“一有了生产,所谓生存斗争不再单纯围绕生存资料进行,而是围绕着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进行”[4](P548)。所以,人的需要不只是对生存资料的诉求,而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迈进的过程,即需要包含生存、享受、发展三个层次。享受与发展资料的实现建立在生存资料获得满足的基础之上,比如,一件布料只有实现了避寒遮羞的功能之后,人们才会追求布料的装饰功能,诉求于享受资料。也就是说,生存需要的满足为享受需要提供条件,并且创造着发展需要的产生,并且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需要的三个层次具有不同的时代内涵。比如,进入21 世纪以来,伴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原来未被人类开发的自然资源可以被人利用成为人的需要,甚至“以前表现为奢侈的东西,现在成为必要的了”[7](P19)。在早期社会,手机等电子设备的存在可能仅仅是少数人的身份象征,如今集各种功能于一身的电子产品已成为了人们的基本需要。总之,随着生产方式的进步,当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精神世界以及个人价值的实现。所以立足时代发展变化,关注当今社会人们的需要结构是决定能否实现解放的一个重要因素。

最后,劳动实践活动是人的需要获得满足、实现人类解放的重要手段。人之为人的一切都是通过劳动实现,作为人类生命活动全部的劳动实践活动,是人类历史得以延续的重要途径。因为劳动不仅创造了人自身,而且创造了满足人的需要的手段,比如它创造了满足人类需要的使用价值与满足人类交往需要的社会环境,也正是在满足人类需要的劳动实践过程中,马克思认为被纳入实践范围内的才是自然即人化自然,甚至人类的思维也在劳动实践中得以改造,所以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1](P501)。因此,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劳动实践活动始终是不断满足与创造人类新的需要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人类解放的重要推动力,同时,在既定时代下,人类能否获得解放、多大程度上获得解放以及依靠何种力量获得解放都需要在历史的实践活动中得到检验。

三、人类获得解放的一般进程

人类解放的过程是一个渐进过程,当然,这个过程不是抽象的思维过程,而是经济发展过程的人的发展程度的反映。马克思根据人对自身本质力量的探求以及人之本性的实现,曾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把人类发展史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是人的依赖阶段,它对应的是前资本主义社会,此时生产力极度低下,劳动者依赖于奴隶主或者封建主而存在,“在这种形式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隘的范围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8](P107)。除此之外,人们的需求具有自然性与原始性的特征,即简单的生活需求是基本生存需要,而此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自然为关系纽带的血缘式的共同体当中建立,在这样的关系下,作为单一个体的人来说,在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中,缺少独立自主的全面性,只能被动的受制于自然。第二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阶段,该阶段发生在工业资本主义时代,生产力提高,物质财富大大增加,生产方式大大改变,“在这种形式下,形成了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位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8](P107)。虽然在该阶段,人们较第一阶段具有更多的独立自主性,但这都基于对物的依赖而存在,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通过物和物之间的关系进行体现。相应的,在对资本无限制的追逐下,人们的社会需求日益丰富化,不断地进行着商品交换,在一定程度上,为人类个性自由发展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但由于对物的过度依赖,导致人的自由发展被“物役”。第三是建立在全面发展和人类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自身社会财富的基础之上的自由个性阶段,即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生产力高度发展,人的自然属性通过社会财富的充分涌流得以保障,人的劳动活动不再被其他物所约束,转而独立自主地对社会生产活动进行支配。此时人的需要是全面的,这种需要依然通过产品交换,只不过该阶段的产品交换已经不同于第一阶段为了维持生活需求的自然产品的交换,甚至也不同于第二阶段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而进行的商品交换,而是为了在共同体中的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需要进行的自由交换。在那时,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人类变成了自然界、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真正主人,开展着自愿自由自主的活动。

由此观之,马克思对三大阶段的概括,说明人的发展本身是历史过程,实现人的解放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同时,个人解放程度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只有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能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社会之间矛盾的真正和解,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总之,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与人民大众立场上运用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方法分析了当时生活的资本主义社会,发现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的一切社会活动并非真实表现人的本质,人普遍表现为异化状态。那么人的解放,就是应该把人从异化的状态下解放出来,实现人的本质,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一般目的,即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建立自由人联合体(实现共产主义),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四、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解放的条件与进程思想,虽然距离现在年代久远,但他高度概括的人类获得解放的过程依然存在重要的科学理论价值。当前,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国情并没有改变,而从马克思关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看,人类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每个社会阶段得到顺利过渡,才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以,从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整体性视阈来看,实现人的解放不仅仅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应有之义,更是我们现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任务,即立足基本国情,从人的解放条件出发,促进经济发展,完善现阶段的基本政治经济制度,把握与塑造人的本质,满足人们的合理需求,为真正实现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夯实经济基础,为实现人类的解放与自由提供物质基础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因此,大力发展生产力,一方面,为人民的需求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供给,可以使人尽可能摆脱人本身固有的自然属性,使人摆脱不自由状态,因为在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物质产品极度匮乏,那么人的物质需求就很难得到满足,自然就不会实现人的多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力是推动人的素质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所以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有助于提升人类的整体素质,因为人获得解放与实现自由发展不仅仅依靠社会可以提供获得解放的环境,而且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人自己能够具备实现全面自由发展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提升依赖于一个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程度。马克思曾指出:“人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9](P68)当然,一个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也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因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的主导因素,是第一能动要素,人们的科学素养直接关系到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达,进行现代化建设,离不开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竞争。

现阶段,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生产力获得极大的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也相应提高,但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是贫富差距仍然存在,主要表现为区域之间,尤其是城市与农村之间,这些情况都会成为人们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阻碍因素。如今,我们党致力于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了在五年内“有6000 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持续下降,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10]的成果。这无不体现我们党在努力实现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中国人民,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另一方面,不健康的发展突出表现为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表面上看似一种纯粹自然问题,实质上是经济生产过程的产物,如今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了诸多环境问题。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1](P50)这种崭新的现代化生态理念向人们展现了一种全新的人类生存方式,是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理论与时代特征的有机结合,是党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认识与合乎规律的纠正。只有经济获得平衡、健康发展,人民才会实现更多程度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二)从社会制度层面,让社会更加和谐,让社会制度更加合理,为人类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社会制度建设作为一个社会实现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人们获得全面发展的重要政治保证。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12](P333)根据人的社会属性,这说明社会制度的成熟与否是决定社会关系好坏与否的重要因素,好的制度可以促使人与人之间进行自由沟通,有效协调个人与组织关系,实现维护自身利益,使得自己个性能够得到充分发展。当然,在目前阶段,我国的制度建设还存在诸多的不完善,但我们应意识到,一个社会制度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邓小平曾经讲过,“恐怕再有30 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13](P372)这说明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制定的制度框架,可能存在不成熟、超前与落后的情况,甚至由于历史局限,一些好的制度会缺乏更好的机制体制去落实,而这些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一步步探索、一步步发展完善。如今,我们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继往开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无不在遵循此规律,我国的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必须长期坚持、全面贯彻、不断发展”。[14]所以,在现阶段,我们应该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与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确保人民在制度层面能获得更加广泛、充分与真实的民主权利,为提高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能力、生成和谐的社会关系提供制度保障。

(三)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根据时代变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已经得到满足的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5](P33)以此揭示出人的需要因为生产力的变化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下,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转变为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而面对人民群众在新时代需要的变化,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应该准确把握人民群众新时代新需求的特点,比如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再仅仅体现为物质层面,而更多转向对精神文化的质量、社会环境公平与否甚至生态环境是否环保等诉求。中国共产党紧紧抓住人民诉求,这不仅关系到党的方针政策的制定,而且更是一种价值观体现,是一种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5 年的历程,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为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二个 “一百年” 的宏伟奋斗目标。然而宏伟目标能否实现还取决于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因此中国共产党应该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的优良传统,从群众中来,拜人民为师,把握人民群众最本质、最普遍的需要,祛除异化物质需要;到群众中去,根据本质需求作出决策,落到实处。总之,以 “民生需求” 为着力点,为人民群众的自我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摆脱人们不自由的束缚,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人们的解放。

猜你喜欢

生产力本质马克思
马克思像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童年的本质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