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能够长期执政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途径研究
2019-01-27宋阳陈付安
宋阳,陈付安
(中共怀远县委党校,安徽 怀远233400)
1 引言
现阶段,随着中国特色主义社会建设进程的推进,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的地位也日益稳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根据相关调查显示,中国共产党已经建立了450 多个党组织,且党员人数也已经在9000 万左右,是世界排名第一的执政党。因此,我国应该结合新时期下时代发展的需求,明确中国共产党能够长期执政的理论逻辑,进而研究相关的实践途径,保持我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促进社会的发展繁荣。
2 中国共产党能够长期执政的理论逻辑
2.1 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能力的理论演进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以来,随着执政时间的增加,其执政条件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具体表现为: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从概念上来讲指的是中国共产党掌握我国的国家政权,在执政过程中,可以运用经济、政治、文化等措施来实现社会资源的整合和统筹分配,进而缓解我国的社会矛盾,保证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第二,中国共产党最初的执政能力是建立在革命根据地上的,且都为局部执政。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也逐渐地从局部执政演变成为了全面执政,然后再演变成现在的长期执政。如果按照执政时段进行划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首先,萌芽阶段。这个阶段,我国尚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也是在局部地区完成建设。其次,探索阶段。这个阶段,新中国已经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也已经实现了从局部执政到全面执政的演变,但是,执政能力建设尚在建设时期,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再次,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我国已经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目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也在不断地发展进步,也已经初步显示出了长期执政的苗头。最后,超越阶段也就是现阶段。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正处于超越和突破阶段,长期执政的地位已经基本稳固。
以上四个阶段的具体阐述为:第一,在1949 年,新中国成立,我国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出了“执政党”的概念,首次提出“党要在全国范围内成为执政党”的发展目标;第二,在1978 年,我国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要将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放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工作上,同时,也提出了要顺应改革开放的发展目标,固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第三,党的十六次人民代表大会以后,我国明确指出了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对于实现我国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意义。因此,要想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保证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就必须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保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第四,在2017 年,我国在第十九次人民代表大会上也提出了新时期下必须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执政理论的认识也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
2.2 党的长期执政能力的概念
“执政能力”和“政党能力”有所不同。“执政能力”的主体是执政党,客体是国家政治权利,依据的是国家的政策法规。从概念上来讲,“执政能力”也可以划分成整体性执政能力、各级党委执政能力和相关领导执政能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执政能力三种类型。我国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也对“执政能力”做了基本概括,将其定义为运用相关理论、路线、方针以及政策,再结合我国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模式,动员并组织我国国民管理国家和社会的经济、文化等事业的一种执政方式。目的是提高治理水平,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
而从“执政能力”演变成“长期执政能力”也经过了很长时间。“长期执政能力”虽然看上去只是比“执政能力”多了两个字,但是从本质上来讲,却有着很大的区别。“长期执政能力”是“执政能力”的深化,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发展的必然结果。“长期执政能力”是我国结合新时期下时代发展的需求和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了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以后才提出来的一项有效的发展战略。因此,也可以说,“长期执政能力”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自身的执政水平提出了更加深层次的要求,进而在实际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可以明确执政能力建设的新定位,重新规划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点和建设目标,最终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
因此,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和执政能力相比,其内涵更加丰富,且执政模式更加多样,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我国的创新发展。另外,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能力是从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在实际的执政能力建设过程中,时刻注意保持执政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3 中国共产党能够长期执政的实践途径
3.1 加强执政理念的创新
第一,我国应该明确党的执政理念的含义,执政理念指的是执政党所信奉的主义,是执政党行为的指导方针。通过创新执政理念,保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向,进而保证执政方针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第二,我国已经加强对新时期下执政理念的分析和研究,创新并完善执政理念的内容,进而提高国民对执政理念的接受度,保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形象。第三,我国应该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并将其融入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中去,进而保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策方针的落实度。第四,我国应该加强对国民价值观念的了解,从而在创新党的执政理念的同时,也注意解决新时期下的信任危机,实现正确社会价值观的塑造和传播。
3.2 严肃党内纪律
第一,中国共产党需要明确新时期下的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党的组织队伍,并建立完善的党内纪律制度,从而提高中国共产党组织队伍的办事效率,加强党的执政形象的塑造。第二,中国共产党在完善党的纪律制度建设时,要注意明确党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向,从而规范党组织成员的一言一行,提高党组织成员的责任意识,保证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有效性。第三,中国共产党应该注意完善党员制度,加强对党员的考核。中国共产党在实际的执政过程中,党员是党理论的直接践行者,因此,党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水平。如果党员存在立身不正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也会破坏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形象。为此,必须完善党员制度。第四,建立并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实行公开、公正的选拔制度,优化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形象。第五,我国要明确党执政的问题导向和具体要求,建立并完善党执政的评价制度,从而提高党员的工作积极性,保持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地位。
3.3 建立并完善执政形象监测机制
我国还应该建立并完善党执政的形象监测机制,维护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形象。为此,首先,我国要完善党执政形象监测指标,保证形象监测机制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其次,我国要引入先进的监测方法,通过加强调研等方式,了解国民对于党执政的态度和建议,并以此做为党执政形象考核的主要内容;最后,我国要建立专门的党执政测评企业,对党执政的效果进行科学评价,从而不断改进党执政的相关措施,提高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水平。
4 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下我国应该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通过加强执政理念的创新、严肃党内纪律以及建立并完善执政形象监测机制等途径来保持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地位,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