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转型形势下乡村旅游人才培养途径探究

2019-01-27叶秀霜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9年33期
关键词:人才旅游

叶秀霜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杭州311231)

1 引言

乡村旅游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乡村旅游的兴起表现了人们向往自然、回归生态的情感。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于宁静美好的乡村生活也越加向往,因此,乡村旅游一出现就受到了城市居民的追捧。目前,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主要形式之一。现阶段的乡村旅游模式还局限于城市居民到乡村体验生活的形式,尤其是专业乡村旅游人才缺乏,导致游客无法享受到更好的旅游服务。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突破现有模式,加强高素质旅游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促进乡村旅游模式向着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2 经济转型形势下乡村旅游人才现状分析

2.1 乡村旅游产业中缺乏专业型人才

我国对于旅游人才的培养目前主要集中于大专院校当中。而大专院校旅游教学设置并没有突出乡村旅游的特点,这就导致我国旅游人才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难以将课堂理论应用于旅游实践当中。另外,由于乡村旅游经济主要依托于农村组织进行,这就使得大部分旅游管理职能落在村委会干部身上。村委会干部往往没有经过专业的旅游管理培训,对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认识不足,也影响了乡村旅游的规范化发展[1]。乡村旅游还缺乏有效的宣传和竞争意识,造成外界对于乡村旅游发展缺乏详细的了解,从而造成了人才流动的阻碍。在现代管理角度上来看,缺乏必要的专业化乡村旅游人才,会给乡村旅游的长远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2 乡村旅游管理者对人才素质的认识不足

由于目前很多乡村旅游还局限于本地区,因此,对于高素质旅游人才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乡村旅游在我国还属于一种新兴事物,从管理层面上来看,乡村旅游的管理者本身对于乡村旅游长远规划不足,从而忽视了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2]。另外,由于缺乏乡村旅游的竞争意识,很多乡村旅游管理者忽视了对自身管理能力的提升。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是由于乡村旅游管理者的重视程度不够,二是由于社会上缺乏必要的旅游培训机构。因此,乡村旅游管理必须从基本管理体系上进行完善。

2.3 乡村旅游发展形势与人才培养不匹配

随着乡村旅游模式在我国的兴起,很多乡村地区为了实现更多的经济收益,都将开展乡村旅游作为地方上的经济重点项目,因此,出现了大量的乡村旅游景点,随之而来的就是对乡村旅游人才的大量需求[3]。由于我国很多地方的乡村旅游仍然表现为个体性和家庭性,很多乡村旅游服务中的人员出现了非专业性缺点,例如,有的乡村旅游的导游就是普通村民,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速度与专业人才培养严重不匹配,导致乡村旅游经济的口碑、服务质量等受到较大影响,长此以往将严重滞后于整体旅游业的发展速度。

2.4 乡村旅游项目对人才吸引力不足

我国乡村旅游的主要基础是乡村中的自然景色和生态风光,这就使得乡村旅游的开展主要围绕着广大乡村地区进行。乡村地区普遍与城市距离较远,交通设施建设不十分完善,制约了一部分旅游人才投入乡村经济建设中。另外,乡村旅游往往具有较为明显的季节特点,虽然旺季时参与乡村旅游的人数较多,但到了淡季就会出现客流明显下降的趋势。这就使得乡村旅游的收入也呈现出季节变化,从而影响了乡村旅游人才的收入稳定性,从而减低了乡村旅游项目对人才的吸引力。

3 经济转型形势下乡村旅游人才培养途径分析

3.1 通过地方政府促进乡村旅游人才培养

地方政府是当地乡村旅游的主管机构,因此,地方政府对于乡村旅游人才的需求具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地方政府在推动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方面,能够发挥积极的全局规划优势。地方政府应当结合乡村旅游特色进行高素质重点人才引进[4]。随着经济转型的深化,乡村旅游也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发展模式,不仅对地方财政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使地方品牌被全国甚至世界熟知,因此,对于旅游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传统乡村旅游人才管理已经无法满足这种新型的旅游服务需求,地方政府应当加大对综合性旅游人才的引进,通过具备先进管理理念和实践经验等综合素质人才的乡村旅游管理,能够较好地实现现代化乡村旅游模式的创新发展。地方政府在引进高素质旅游人才过程中,可以使用较有吸引力的激励措施、较好的生活和教育保障以及丰富新颖的工作形式来吸引更多的旅游人才参与到乡村旅游管理当中。除了从外界吸引旅游人才,地方政府还应当重视乡村本土旅游人才的培养。地方政府应当加大本地旅游投入,鼓励更多的乡村居民参与到本地旅游发展当中,从而形成良性的旅游产业链。

3.2 通过高校促进乡村旅游人才培养

我国大专院校一直以来都是培养社会建设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在培养乡村旅游人才目标中,大专院校应当发挥自身的教育优势,完善旅游专业教学框架。在大专院校旅游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应当增加乡村旅游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对于乡村旅游和乡村经济发展的认识。另外,大专院校还应当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校企合作办学,为旅游专业学生提供社会实践途径。通过校企合作方式,旅游专业学生能够及时了解乡村旅游发展情况,并通过将课堂所学运用于工作实际,增强旅游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岗位适应能力。

3.3 通过培训机制促进乡村旅游人才培养

乡村旅游是在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对于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应当具有长远性和前瞻性。我国旅游管理部门应当鼓励社会上开办专业化的乡村旅游培训,并积极组织社会上开展形式多样的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活动。例如,乡村旅游地可以组织以乡村特色旅游为主题的人才竞赛等,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乡村旅游产业当中[5]。另外,我国还应当重视对乡村旅游人才的职业技能培养。通过鼓励社会资源发挥作用,搭建高效的社会培训基地。培训基地的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全面服务于本地旅游产业为宗旨,通过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培训项目,提高乡村旅游人才的实践能力。社会培训基地还可以根据乡村旅游对人才的特殊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例如,开设专门针对乡村旅游中酒店经理的课程,或者针对特色旅游项目的导游课程等,提高乡村旅游人才的专业化知识技能。

3.4 通过人才保障制度促进乡村旅游人才培养

乡村旅游管理应当建立完善的人才保障制度,不仅能够解决旅游人才的后顾之忧,也能够促进乡村旅游向着科学化管理和制度化管理迈进。乡村旅游管理制度中,应当对旅游人才的薪酬、居住、交通等方面做出明确的制度规定。由于乡村旅游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因此,对于薪酬制度的设计上可以采用工资与年终奖相挂钩的形式,而基本工资应当符合当地的经济条件,避免乡村旅游人才收入无法保障的问题。对于乡村地区交通不便等问题,可以通过建立职工宿舍以及开始通勤班车等方式,提高乡村旅游的工作便利性,吸引城市中的高端旅游人才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建设。

4 结语

随着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主要方式。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城乡一体化建设布局,乡村旅游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形式。由于我国乡村旅游模式是近几年才起步,旅游模式还不十分完善,其中以旅游人才的缺乏最为明显。乡村旅游急需加强高素质旅游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从而促进乡村旅游的有序发展。

猜你喜欢

人才旅游
人才云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我们一起“云旅游”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小A去旅游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