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微生物生化工程的研究进展
2019-01-27韦默池
韦默池
(淮安市淮安医院,江苏 淮安223003)
1 引言
微生物主要是指肉眼看不到且有固定形态结构,可以在条件充足的环境中生存的微小生物,其中,真菌、细菌、霉形体、螺旋体、放线菌、衣原体等均属于微生物。以微生物为核心的研究性学科为微生物学,其在人们日常生活生产中作用较大,微生物生化工程亦是如此,为此,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微生物生化工程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加之不同地区研究能力不均衡,未能形成富有指导性的发展体系,这也为本次研究创造了条件。基于此,为推动我国生物化工产业的良性发展,探索微生物生化工程研究进展显得尤为重要。
2 我国微生物生化工程研究现状
我国对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基因组顺序的研究较为重视,并在研究基础上诞生了一批基因产品,然而市场上许多基因产品经不起推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新常态下逐步推出市场,还引发了恶性竞争问题,许多微生物生化工程相关企业破产倒闭,阻滞我国生化工程研究发展,例如,2018年仅江苏关停与发酵产品相关生产线就超过百条,生物化工产业发展不均衡,研究技术装备等平均水平达到国际标准的比率仅为25%左右,我国大多数生化工程研究还停滞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水平[1]。
在改革开放后,我国微生物生化工程研究能力有所提升,先进研究设备及理念涌入国门,微生物生化工程迎来蓬勃发展新时期,并在食品、保健、医药、饲料、有机酸等领域广泛应用[2]。例如,当前我国青霉素产量越居国际前列,其中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形成产业化研究规模,赤霉素、井冈霉素、苏云金杆菌等在农药研究领域被广泛应用,并研究得出12 种生物农药产品,柠檬酸、酶制剂、赖氨酸、卜苹果酸等产量逐步提升,说明我国微生物生化工程研究仍具有极大发展潜力,需在明晰生化工程研究阻力的前提下,立足于新时代微生物生化工程发展实况,得出助力相关产业良性发展的方略,继而使当今社会可以有效利用微生物及生化工程。
3 我国微生物生化工程研究阻力
3.1 研究范围较广,精细度不足
当前我国微生物生化工程研究可谓全面开花,持续拓展研究领域,然而大多数生化工程研究成果不够精细,研究结果较为笼统,使涉及食品业、轻工业、医药等行业的生物化工产品类目较少,应用针对性欠缺,加之行业不够规范,微生物生化工程所需原料供应不足,有些企业或部门为完成研究任务,未能选择合适的原料进行研究与生产,使相关产品质量无法得到保证,还会形成化工污染,影响生物化工产业的科学发展。
3.2 研究结构不合理
微生物种类较多,生化工程研究结构却稍显混乱,主要存在低档次产品频繁研究生产,高品质产品市场占有率低,使许多企业不愿花费精力研究高品质产品,长此以往,造成微生物生化工程研究结构不合理现象,不利于生化产业的稳健发展。
3.3 研究配套条件不够成熟
相较于其他产业,微生物生化工程研究对人才、设备、原料、工艺、管理等客观条件要求较高,然而当前我国未能围绕微生物化工研究形成体系化、系统化、规范化研究机制,使配套研究条件不够成熟,阻滞生化产业良性发展。
4 我国微生物生化工程研究方略
4.1 持续扩展研究范围,细致划分研究体系
首先,微生物生化工程研究应犹如“网”一般笼罩在整个微生物领域,开发微生物应用潜力,拓宽微生物生化工程研究范围,为探索全新的产业发展良机创造条件。其次,微生物生化工程研究应犹如“骨”一般纵向贯穿微生物体系,理清微生物应用思路,细化微生物生化工程研究分支,提高我国相关产业发展专业性、针对性、科学性,达到优化配置当今社会微生物生化工程研究资源的目的,使各个研究领域均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从横向、纵向两个角度出发造就微生物生化工程研究体系,将一切研究力量网罗其中,并推动相关产业的稳健发展。
4.2 打造合理的研究结构
研究为生产服务,生产需立足市场,市场受消费导向影响,为此,若想打造合理的研究结构需研究人员及相关产业立足市场供需关系,探寻全新的研究基点,以此为由在总结以往微生物生化工程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打造富有时代性、发展性的研究结构,例如,追加高端产品微生物生化工程研究比率,在“大健康”视野下,将研究成果应用在抗癌产品、提高免疫功能产品、降低胆固醇等产品中,满足消费者需求,丰富产品类目,优化研究结构,助力微生物生化工程的研究与发展。
4.3 完善配套研究条件
首先,需构建微生物生化工程研究机制,根据研究需求调配各项社会资源。其次,培育优秀研究人才,加大研究设备、资金、政府政策、工艺投入力度,最后,不断深入开发推进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累积研究经验,以此为由持续完善配套研究条件,助力我国微生物生化工程的研究发展。
5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微生物生化工程的研究阻力可知,我国相关研究体系还不够成熟,为此,需在总结以往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立足相关产业发展新常态,持续扩展研究范围,细致划分研究体系,打造合理的研究结构,完善配套研究条件,继而推动化工产业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