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中文化先行策略研究
2019-01-27
一、“一带一路”的内涵与意义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古丝绸之路赋予了全新的时代内涵,把中国梦与“一带一路”沿线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完美的契合在一起。不论是在中国发展史上还是在世界发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一)“一带一路”的历史传承与内涵
“壮志西行追古踪,孤烟大漠夕阳中。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1]正是这样的一条古道丝路撑起了汉唐盛世的荣耀,从这首诗中我们仍能感受到千年之前茶马古道上繁荣壮观的景象。在古代,经过西汉张骞的“凿空之旅”①后,中国与西方之间逐渐形成了海陆两种运输通道,即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传统的丝绸之路就是古代中国同各国进行交易往来的商路和交通道路,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其中狭义上的丝绸之路是指,以长安、洛阳为起点,穿过中亚,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而行,最终抵达中亚、西亚及北非,同时联结通往地中海各地的交通路线。广义上的丝绸之路是指,在上古时期就已经开始的古代东西交往的各条道路,这些路线遍及欧亚大陆乃至北非和东非。
丝绸之路自西汉兴起,在隋唐时期带来了中西方的空前繁荣,发挥出了其独特的作用。贸易的对称性和平等性,文化与发展的包容性,丝路贸易的和平性,这是丝路在历史上所留下的印证与特征。丝绸之路是一个具有顽强生命力和具有文化包容性的人类文明沟通行为与连续活动。这是一条千古不废的发展之路。[2]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坚持着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的方针政策,秉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为促进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国家共享和平以及世界共同发展,提出了备受瞩目的“一带一路”的方针政策。
“一带一路”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最初是,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提出的,同年10月习总书记在访问印尼期间提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随着国内外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关注与探讨,对于其内涵的理解也在不断地深入。
1. “一带一路”并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指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旗帜的合作发展理念和倡议。它是通过中国与有关国家已有的双多边机制,再借助目前已有的并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
2.“一带一路”突出的主旨并不只是要发展与沿途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关系,它的提出更多的是为了共同打造政治上互信、经济上融合、文化上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同时,它也是我们与世界开放合作的产物,而非以政治合作为掩护的军事扩张。“一带一路”倡议既要维护中国文化安全,又要实现中华文明再造。
3. “一带一路”是内涵丰富的大概念,是对古老丝路的继承与发展。其所具有的现代含义更加宽泛与明显,它是一个象征性的标志,是一个大的国家的长远发展战略,打破了陆海对立的局面,有利于加强我国同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建立长期较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二)“一带一路”提出的意义
正所谓“惟自古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3]“一带一路”的提出正是一个看世界谋全局,看时局谋万世的中国战略观。
1.从人类文明格局的角度来看,“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出是中国对外全方位开放并具有时代意义的伟大创举。作为具有五千多年璀璨历史的华夏文明古国,中华文明一直以来都受制于中国威胁论,使得我们的文化发展受到局限,同时受制于农耕社会的传统,中华文明呈现出内陆文明、农耕文明、地域性文明的限制。“一带一路”将中国多省和亚非拉广大地区连接,并延伸到南太平洋地区,把中国同世界互联互通起来,使中国面向世界,逐步向全球性文明转型。“一带一路”的构建明确的指出我们将会从陆上和海上并举,打破这画地为牢的格局,让我们的文化世界化,充分展现我国的文化自信与自觉,能够促使陆上文明与海上文明的协调发展,并使中华文明成功转型。
2.目前的世界格局是“东强西弱,海强边弱”的对外开放格局。从全球化格局来看,海洋强国是指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方面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家。
文化全球化是指世界上的一切文化以各种方式,在“融合”和“互异”的同时作用下,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我们不妨将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共同体称之为“全球化文化”。陆地国家的落后,使得全球形成了以海洋国家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即“西方中心论”,形成了长期的东方从属西方、农村从属于城市、陆地从属于海洋的不平衡的世界格局。“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打破了古丝绸之路沿途国家仅作为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的桥梁的局势。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4]“一带一路”秉承开放包容的精神在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打起了两条经济带,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理念开启可持续发展的人类新文明;同时鼓励并带动沿线国家积极的参与到其中,使其从参与者变成不可或缺的受益者;同时向西开放,推动西部、中亚、蒙古等内陆国家的开放,减小全球的贫富差距,促进地区发展平衡,推动了欧亚大陆从“西方中心论”回归到人类文明中心,实现全球再平衡。
二、“一带一路”文化先行的必要性
“一带一路”倡议是能够破解人类发展难题的最佳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其中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文化先行是超越文明隔阂、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的最佳方案。
(一)可以消除对“一带一路”战略的误解
“一带一路”这一战略的提出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也让中国完成了从参与全球化逐渐转变成为塑造全球化的角色转变。虽然“一带一路”沿线诸多国家表态支持,但由于各国之间在宗教、文化、资源以及语言的种种干扰,不同国家对“一带一路”的认识与理解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其中不乏一些对“一带一路”的误解。
在政治上,一些国家认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具有扩张性,由中国制定规则的“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构成了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在经济上,一些国家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转移中国过剩产能,缓解中国经济压力的中国战略,是没有结果的中国式“大跃进”,只是在铺路架桥建港修仓。在文化上,一些国家认为“一带一路”是要复制丝绸之路,进行“宗藩体系”的重建。这些对于“一带一路”的重重误解正是由于其他国家并没有真正的了解中国。没有人文的交流,绝对没有贸易的交流,没有文化的交流,绝对没有政治上的辉煌。若想解除外界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误解,就需要向世界展示世界好、中国才会好的中国态度。而文化的传播则是展现中国风采的最佳途径,通过对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展示与传播,可以让世界看到中国是一头爱好和平的狮子。“一带一路”倡议是全面开放的,是一条“亲善之路”、“繁荣之路”、“交流之路”。因此,中华文化的传播以及发展决定“一带一路”政策是否能够发挥其原有作用,向世界展现中华之风采,推动世界的平衡发展。可见,文化先行对于我们解决各国对于“一带一路”政策的误解是至关重要的。
(二)文化全球化的发展需要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的时代,并且是以经济全球化为主的时代。“一带一路”的政策正是以其经济发展和区域合作两方面的发展思路来适应全球化的战略,并推进文化全球化的实现。
文化在经过其久远的历史变迁,会形成一个与其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水准和模式。因此,经济全球化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全球化是全球化时代发展的力量源泉。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不同民族之间拥有了更多的接触,促进了人类与世界的快速发展。但是,与其伴随而来的是在不同国家、民族之间不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产生了冲突与矛盾。因此,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让世界上的一切文化进行交流与融合,形成一个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的文化共同体,即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是机遇还是挑战、民族文化的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都是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的。[5]文化是民族之魂,可以带动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推动国家发展,实现民族振兴,是我们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而“一带一路”建设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战略,同时还是一个文化战略。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不仅可以带动沿途国家的经济发展,还可以促进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求同存异,最终会形成一个符合人类发展、世界发展的全球性文化,同时这种文化共同体会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全球的发展而发展。
三、“一带一路”文化先行的措施
古代丝绸之路文明仍然具有它独特的神秘面纱,在新的时代来临之际,它正在等待再次的引领世界,焕发光彩的机遇。而“一带一路”正是中华文明重新站在世界文明舞台,展现中华风采的历史机遇。回首驼铃古道上的文化交融与文化交流,无不彰显着中华文化的凝聚力与向心力。由此可见,“一带一路”的构想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与深厚文化底蕴。那么,如何发挥好文化在“一带一路”中的作用,来展现中国之风,传中国之情,促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并解决各国对于“一带一路”的误解,便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坚持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
在新时期里,要使“一带一路”真正的发挥其自身的优势,最终形成“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必须创建一个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来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夯实基础。坚持传统文化的传播,向世界展现中国风采,这样才能真正的向世界展现“一带一路”倡议的意义,向世界传递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
1. 开展合作办学,开设国学课堂,展中国之传统。“以和为贵”、“崇德利用”、“刚健有为”、“和与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的体现。“一带一路”的建设正需要通过这样的传统文化的传播向世界展示中国之传统,传递“和平”、“共享”、“合作”、“共赢”的理念。我们可以通过“开设国学课堂”形式,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中国理念。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国学课堂”的开设是推进“一带一路”发展的力量之泉。“国学课堂”不仅仅是要传递中国的文化,同时更是促进各国民心交流。我们可以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合作办学,通过汉语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来消除对于中国的重重误解。首先,对“国学课堂”的开设,我们要加大政府的扶植力度,全面鼓励知识人才积极的参与,以文化使者的身份向各国展现中国文字、语言、文化的意蕴,把中国的形象展示出去,让世人了解我国是一个和平友好、愿推动世界和人类发展的可爱“狮子”;其次,要丰富“国学课堂”的内容。除了学习语言文字、优秀文化之外,还应该加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我们的文化能够适应时局,引领世界,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最后,要加大与各地文化的交流融合。我们的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融合力,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特征才能使我们的文化博大精深,闻名世界,所以在“国学课堂”走向世界的时候,我们应该要了解到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他们自己的文化,抱着丰富自身的目的去把我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当地的文化相结合,打造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调,独具一格的多元文化。
2. 加强旅游文化合作交流,展中国之特色。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人们对于古丝绸之路的神秘以及这个开创繁荣丝路的大国充满了好奇与探究。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沿线国家都具有自身的文化特色与文化优势,不同文化的汇聚也成了“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如何解决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冲突,使其在国际社会中能够充分的发挥好自身的作用,使国际的资源能够互通无阻,实现资源共享,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使世界文化的潜能得到更深的挖掘以及发挥,当务之急就是应该让世界了解我们的文化、了解中国的特色,消除各国对于我们的种种误解。文化与历史的发展是惺惺相惜的,文化是历史的痕迹,历史是文化的见证,中国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以及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古国,其中那些经历了风雨洗礼的文明古迹正是历史最好的证明,同时也是中国不同文化特色最好的体现。因此,与各国建立紧密旅游关系,是展现中国特色最直接的途径,通过入境旅游可以使各国人民通过对于历史遗迹的参观了解到我们的文化精髓。尤其是丝路旅游文化的打造,可以向世人传递丝路的风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同时还可以通过出境旅游了解到当地的风土民情,这样更加的有利于我们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消除文化冲突达到民心相通,促进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交融。
3. 开展国际文艺博览会,展中国之风采。“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弘扬睦邻友好、和平共赢的丝路精神。只有促进文化发展,形成文化的认同感才能够深化沿线国家合作的内在动力。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倡议中文化起着桥梁的作用,不仅可以开拓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同时还可以促进各国、各领域、各宗教信仰、各个阶层之间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形成一个大的文化共同体。
艺术是由文化精髓凝结而成的,艺术是文化传递的最直接形式。艺术的交流使我们心与灵碰撞,它能够更好的表明我们的“中国态度”、传递好“中国声音”。因而,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大型的国际文艺博览会来促进与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并开展如舞蹈、书法等文艺博览会,加强民间组织的合作交流。只有通过在艺术上的碰撞才能引起文化上的共鸣,推动文明互鉴,打造文明共同体,向世界展现中国的大国风范,以文化交流的形式推动新丝路精神的形成与传递。正如古人所言:“国之交往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6]只有加强人文合作,才能真正的做到“心相通”、“情相融”,达到民心相通,为“一带一路”建设夯实民意基础。
(二)坚持多元文化并存
1. “互联网+”助力多元文化并存。21世纪是互联网时代,在互联网的引领下,这必定是一个颠覆、融合、快速发展的时代。因此,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互联网+”的实施计划。“互联网+”的主要的意义在于它是要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充分的发挥网络优势,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进行深度的融合,最后达到深度的发展并获取最大的效益。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有众多国家参与,他们对“一带一路”建设抱有很大的期望。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各具特色,彼此相互吸引。多元文化并存是解决文化冲突促进相互间交流与了解的先锋战士,只有文化相通才能做到交流通顺,只有文化相通才能减小摩擦,达到民心相通。我们可以运用互联网平台构建一个文化交流平台,通过各种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多元的方式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向世界展示,同时也欢迎各国各界向中国展示本国的文化风采。国家有界,文化无界,世界各国的文化艺术通过这个互联网平台进行交流,迸发出文化艺术的火花,创造出多元文化并存“百花争鸣,百花齐放”的盛世局面。坚持多元文化并存,有利于同“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国家进行友好的交流,开展经济活动。我们可以运用“互联网+”的形式让世界了解中国,同时也可让中国了解世界,促进“一带一路”的五通建设。
2. 新媒体助力文化“走出去”、“引进来”。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下,报刊、广播、电视、广告这些传统媒体等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媒体”华丽地登上了世界的舞台。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它是传统媒体的演变,是传统媒体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新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它更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的新特点。
“一带一路”的提出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需求,正如外交部副部长张业遂所说:“一带一路”倡议将可能成为亚洲整体振兴的两大翅膀,有助于连接中亚、南亚、东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7]如何让“一带一路”政策真正起到连接世界的桥梁作用?这就需要我们能够充分的利用好新媒体的资源,采用“新媒体+传统文化”的形式,助力我国文化“走出去”,外界文化“引进来”,从而打造出精彩的世界文化,促进各国的经济、文化的交流。我们可以通过“新媒体”的形式,运用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数字影视等等的途径,扩大文化传播的范围,进行文化互动与交流。同时新媒体也可以作为中国与世界接轨的桥梁。运用好这个“桥梁”,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各国的不同风采,在多彩的世界文化中寻求“知音”,共同打造世界文化。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是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更好的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所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构想。正如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托克维尔所说,大国与小国的区别在于:“小国的目标是国民自由、富足、幸福的生活,而大国则命定要创造伟大和永恒,同时承担责任和痛苦。”[8]“一带一路”倡议正是顺应时代而生的伟大事业,它不仅仅是中国的同时也是亚洲的、世界的,它是属于全人类的,是民心相通的“亲善之路”、“繁荣之路”、“交流之路”。而文化正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保护者与先锋战士,只有文化先行,才能够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与发展带来源泉之水。文化先行不仅可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同时也可以带动世界各国的文化进行火花四射的碰撞,并在碰撞中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沿线国家落地生根。因此,用文化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催化剂不仅可以推进经济、贸易的发展,同时也会最终达到“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目标。
注释:
①“凿空”,是史书中对张骞首次西行之旅的专用名词。理解为开通道路。《史记·大宛列传》:“然张騫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