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文解字》攴部字研究

2019-01-27内蒙古师范大学010000

大众文艺 2019年6期
关键词:异体字会意许慎

(内蒙古师范大学 010000)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由东汉许慎编纂的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说解字义、分析字形的字典,同时也是一部记载了古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通过对《说文·攴部》字的形义分析和文化阐释,及部内字古今应用情况的考察,对汉字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攴部字的形义分析

(一)会意字

徹,《说文》:“通也。从彳,从攴,从育。”许慎释“徹”为穿通、通彻之意。《说文解字今释》:“徐灏《段注笺》引戴侗说:‘疑自为字。从攴,从鬲。屏去釜鬲,彻馔(撤去饭食)之义也。从彳、声。鬲讹为育耳。徹从彳,本言道路之通彻。故凡通彻者皆曰彻。’”甲骨文作,会吃罢饭用手撤去炊具之意,本义当为撤去、撤除,许慎所释当为引申义。

改,《说文》:“更也。从攴、己。”许慎释“改”为变更之意。甲骨文作,从巳、从攴,巳为蛇之象,战国时,左侧构件的蛇形逐渐演变为近似于跪跽的人形,右侧构件象以手持杖,会教人改过之意。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中引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己即纪本字”,《方言》“纪,绪也”,释为以手整理丝绪,会变更之意。

攸,《说文》:“行水也。从攴、从人,水省。徐锴曰:‘攴,入水所杖也。’”《说文解字注》:“戴侗曰:唐本作‘水行攸攸也’,其中从。按当作‘行水攸攸也。’行水顺其性则安流攸攸而入于海。”许慎释“攸”为流水,依《段注》,当为水流平缓的样子,甲骨文作,为手持直棒、带杈棒或带柄锤击人状,会击打意。

败,《说文》:“毁也。从攴、贝。败、贼皆从贝会意。”许慎释“败”为毁坏,甲骨文作或,左侧构件或是鼎形或是贝形,象以手持棍敲击鼎、贝会毁坏之意。

寇,《说文》:“暴也。从攴,从完。徐锴曰:‘当其完聚而欲寇之。’”许慎释“寇”为暴乱,金文作,从宀,从攴,从元,三者会室内杖击人之意,本义当为强暴、劫掠。

畋,《说文》:“平田也。从攴、田。”许慎释“畋”为平整土地,甲骨文作,“从攴从田会意,田同时表声。其实是会意兼形声字,畋是田的加旁分化字。”其本义当为田猎。

牧,《说文》:“养牛人也。从攴,从牛。”许慎释“牧”为养牛人,甲骨文作,象以手持棍或鞭赶牛状,本义当为放牧。

(二)会意兼形声字

整,《说文》:“齐也。从攴,从束,从正,正亦声。”许慎释“整”为整齐,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释为“湖湘插秧之象。从攴犹从手。左手分秧,右手持秧,一束束插入泥中,插时需持直持正,横行竖行也须对正。”

政,《说文》:“正也。从攴,从正,正亦声。”许慎释“政”为匡正,甲骨文作,“形旁攴为手持器械,表示本义与治事、动武有关;形旁兼声旁正是从止从丁丁亦声的形声字,本义是征讨城邑。”

㪉,《说文》:“合会也。从攴,从合,合亦声。”许慎释“㪉”为合会。

敡,《说文》:“侮也。从攴,从易,易亦声。”许慎释“敡”为轻侮。

鼔,《说文》:“击鼓也。从攴,从壴,壴亦声。”唐兰《殷虚文字记》:“金文‘鼓’字,或从支,或从攴,殊无别。卜辞则有从‘攴’从‘殳’二体。盖古文字凡像以手执物击之者,从‘攴’‘殳’或‘支’,固可任意也。”许慎释“鼔”为击鼓。

(三)形声字

《说文·攴部》中形声字有62个,但实际上只有39个,另外有2个会意字,21个为会意兼形声字,下面主要对存在分歧的字进行分析。

1.会意字

攴,《说文》:“小击也。从又,卜声。”《说文解字今释》:“徐灏《段注笺》:‘疑本象手有所执持之形。故凡举手作事之义,皆从之,因用为扑击字耳。’”甲骨文作,象以手持木棍会击打意,上部代表木棍,不是占卜的“卜”字,许慎释“攴”为形声字有误,当为会意字。

2.会意兼形声字

敄,《说文》:“强也。从攴,矛声。”《说文解字今释》:“容庚《金文编》引孙诒让说:‘此左从,即古文矛字。矛为刺兵,故作是形。’”许慎释“敄”为“强勉”,矛表声,但也参与构意,故当为会意兼形声字。

敟,《说文》:“主也。从攴,典声。”《说文解字注》:“《广韵》典字下曰:‘主也,常也,法也,经也。’按凡典法,典守字皆当作敟。经传多作典。典行而敟废矣。”许慎释“敟”为主持,此字当为会意兼形声字。

攽,《说文》:“分也。从攴,分声。”《说文通训定声》:“从攴从分会意,分亦声。”“分”为“以刀剖物,使之相分离”之意,作为“攽”的声旁,同时也参与构意,许慎释“攽”为分解之意,该字为会意兼形声字。

敞,《说文》:“平治高土,可以远望也。从攴,尚声。”许慎释“敞”为平整高土以登高远望之意。李学勤《字源》:“形旁兼声旁尚本为会意字,含显露义,表示敞字本义与显露有关且表声,尚与敞同为舌面音、阳部。敞的源头、声首为尚,见于西周金文,从八从冂,会分开覆冒之物而显露之意,口为饰笔,似敞之初文。本义是高显、宽敞。”故该字当为会意兼形声字。

变,《说文》:“更也。从攴,䜌声。”“䜌”,《说文·言部》:“䜌,乱也。一曰治也。一曰不绝也。从言、丝。”其甲骨文象上下两只手,中间的架子上缠着丝,会“双手提起乱丝加以整理”之意,“䜌”表“变”之声同时参加构意,以手整理,使之改变,故该字为会意兼形声字。

敕,《说文》:“诫也。臿地曰敕。从攴,束声。”《说文解字今释》:“《段注》:‘攴而收束之,二义皆于此会意。’按:攴而收束之,难有诫臿意。攴、束乃湖湘插秧之象。从秧田结束一支支秧,又用手分成一束束秧,移插到水田中。插田时,右手拇指、食指、中指须直持秧束,插入泥中,老农告诫,不能插‘烟壶脑壳’,否则不易存活,故有告诫义。”故该字当为会意兼形声字。

敛,《说文》:“收也。从攴,佥声。”《说文解字今释》:“佥是多人多口相合为一,攴是表示支使。从攴,从佥,使多人多口相合为一,即为收聚、收拢、收敛。”故该字当为会意兼形声字。

敶,《说文》:“列也。从攴,陈声。”《说文解字今释》:“徐灏《段注笺》‘陈’下:‘陈的本义为陈列,故从从木申声,盖于平陆中布列之义。’……徐灏又说:‘因为国名所专而后人昧其义耳。’实则,陈借为陈国之名,申木合为一体变而为‘東’字,布列之义不显,则加攴,成‘敶’。”故该字当为会意兼形声字。

敉,《说文》:“抚也。从攴,米声。”《说文解字今释》:“米取粮食义。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民以食为天。从攴从米,会合持握储存粮食,心里得到抚慰之意。”故该字当为会意兼形声字。

收,《说文》:“捕也。从攴,丩声。”《说文解字今释》:“ 象藤蔓交结之形,引申为凡缠绕之称。旧时捕取罪人常用绳索捆绑,似缠绕纠缭之象。”故该字当为会意兼形声字。

攺,《说文》:“㱾改,大刚卯,以逐鬼鬽也。从攴,巳声。读若巳。”《说文解字今释》:“㱾改:又叫大刚卯,是正月卯日制作用以驱邪的佩带物。”“巳”为蛇之象,表声兼表音,以击蛇之象会驱鬼辟邪之意,故该字当为会意兼形声字。

敘,《说文》:“次弟也。从攴,余声。”许慎释“敘”为次第,甲骨文作,形旁兼声旁余像锐首有柄之针砭具,本义当为手执针砭祛除疾病。次第之义与此义无涉,当为假借义,此字当为会意兼形声字。

二、攴部字的文化阐释

(一)攴部字与“尚武”思想

从“攴”之字所示之义,很多都与击打义有关,如“肇、寇、攻、敲、败、”等皆如此,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古社会“尚武”的思想。“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虽然我国古代是农业文明,百姓安土重迁,但没有强大的武力支撑,就无法抵御外敌入侵,也就无法安居乐业。春秋末至战国时期,诸侯混战,欲获得领土、奴隶、贡赋,主要依靠武力征服,故从先秦时代,全社会就崇尚刚毅勇敢之风,只有孔武有力之人,才是社会的精英,据《礼记·内则》记载,上层阶级的世家子弟一般从15岁开始就要学习“射”和“御”,即需要掌握一定的军事技能,而实战演练往往是通过田猎来实现。秦王能“扫六合”,也是得益于商鞅变法所施行的以军功作为选官标准的基本制度,使得国家军事实力大增,最终结束了国家分裂割据的状态。是以“尚武”思想作为主流思想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至宋代,赵匡胤推行“重文抑武”的政策和方针,才从根本上改变了“尚武”之风。

(二)攴部字与古代教育

教,《说文》:“上所施下所效也。”其甲骨文字形像手持器械施教之状,本义为教育。而从教之字“敩”,《说文》:“觉悟也。”就是指通过教育使受教者觉悟。这两个字反映了古代先民对孩童教育的重视。“效”,本义当为训诫,许慎所释“效法”当为引申义,但现今成为了该字的常用意义,孩童学习的初级阶段往往都是从对成人的模仿开始,直到掌握方法,再开启下一个阶段的学习。也就是“啟”的阶段,“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通过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学会举一反三,才实现了真正的教育目的。以上主要在于对施教者提出要求,另一方面,也需要对学习者提出要求。“孜”,许慎释为勤勉不懈,要求学习者有孜孜不倦、勤奋好学的学习态度。这些字所反映出来的教育理念,一直沿用至今。

(三)攴部字与农业、畜牧业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文明已有上万年的历史,用“社稷”来指国家,就足见历代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敉”,许慎释为安抚,所谓“民以食为天”,有了粮食才能安抚民心。“、敕”二字反映了在田间的劳作,前者是用木杖平整土地,后者则是在土地中栽秧插苗。在注重农作物种植的同时,畜牧业也发展起来。牧,其甲骨文字形像执鞭放牛,其义由放牛放羊引申到治理百姓,据《尚书》记载,当时天下就有称为“牧”的长官。敇,许慎释为击马,可见我国养马的历史也已经十分悠久,在周代,就有种马、戎马、齐马、道马、田马、驽马六种不同用途的马。

(四)攴部字与礼乐文化

《说文·攴部》中与礼乐相关的字不多,但窥一斑而知全豹,通过“敔、鼔”二字也足以体现古代对礼乐的重视。

敔,是一种外貌像伏虎的乐器,其背上有27片形如锯齿的突出物,用木尺在锯齿上一刮,用以表示乐曲终了,礼乐有教化作用,许慎以“禁”释之,一方面突出敔这种乐器在音乐演奏中的作用,同时也意在突出礼乐能端正人的思想,让人摒弃杂念,所谓“禁欲”。

“鼔”与“鼓”,一为动词,一为名词,本为一字,后来分化为两字。鼓是一种打击乐器,《周礼》中载有六种不同用途的鼓:雷鼓用于祭祀天神,灵鼓用于祭祀地神,路鼓用于宗庙祭享,鼖鼓用于军事,皋鼓用于集合、解散徒役,晋鼓用于敲钟奏乐。

中国自古就有尚乐的文化传统,不仅在《说文》中记载了诸多乐器,《尔雅》、《周礼》等重要文献典籍中都记载了诸多的乐器即相应的用途,足见当时礼乐文化的繁荣。

三、攴部字的行废研究

汉字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在历史文化的发展中不断演进、积淀的,当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大量新生事物产生,旧事物消亡,汉字也会随之改变。《现代汉语词典》是中国第一部规范性的语文词典,至今已更新至第七版,以此为标准,对攴部字古今使用的情况进行考察。

(一)衰亡的攴部字

这里的“衰亡”指没有收录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的攴部字,没有收录在正文,而在《通用规范汉字表》(2013)里附列的异体字中的攴部字以及在《通用规范汉字表(2013)》以外的异体字。

这些字的使用范围、频率极小,还有如攺、鼔等字有其他形态将其代替,故这些字不再被通用字典所收录。

收录在《通用规范汉字表(2013)》内的有4个字:

敡,该字是“扬”的异体字,其意义由“轻侮”变为“高举;往上升”之意。

攷,该字是“考”的异体字,其意义由“叩击”变为“提出问题让对方回答”之意。

敂,该字是“叩”的异体字,其意义不变,仍为“敲;打”之意。

敘,该字是“叙”的异体字,其意义在《说文》中为“次第”,变为“说;谈”之意。

没有收录在《通用规范汉字表(2013)》内的有2个字:

敃,作为“暋”的异体字,其意义在《说文》中为“强悍”,变为“(书)强悍”。

(二)活跃的攴部字

其中有7个字是作为简化字的繁体字,记录其中的:啟(启)、徹(彻)、數(数)、變(变)、斂(敛)、敵(敌)、敗(败)。

26个字是收录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正文中的:肇、敏、整、效、故、政、孜、攽、敞、改、更、敕、救、敓、斁、赦、攸、敉、敦、寇、收、攻、敲、敔、畋、牧。

这部分字的意义基本没有太大变化,现今仍为常用汉字。

从攴部字的行废情况看,衰亡的多是笔画繁多的字,而至今留存常用的部分,很多也使用了其简化过后的字体,这凸显了汉字作为人类交际工具的功能,减少繁体字和异体字的数量,更利于普及教育和人们对汉字的使用。

《说文·攴部》字是汉字的一个缩影,由于其数量较少,并不能充分反映汉字演变发展中的各方面状况,但其中却仍存在因资料的不充足而不能被充分准确地阐释的字,可见对《说文》中收录的字,仍有进一步深入解读的空间,随着科技的进步,考古挖掘到的新的出土资料,一定能帮助解读《说文》中的不解问题。

猜你喜欢

异体字会意许慎
东巴文字典异体字的整理与编纂规范
异体字字形类似偏旁的互用类型综合字图构建
“会意”读书法
连一连
清代《崇儒尊释双龙告示碑》考释
许慎德
“会意”与“欣然”
对外汉语教学角度的许慎文化研究
为啥我们没有
简化字规范问题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