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走百病的巫术意蕴与多重价值

2019-01-27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221116

大众文艺 2019年12期
关键词:百病民俗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221116)

一、走百病的巫术意蕴

“走百病”习俗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时期。经过多年的发展变革,早已与不同地区本地文化相融合,造成地区之间的不同差异。整合来看,却蕴含以下几点相似的意义。

人类在原始社会时期,无法解释大自然种种现象造成的灾害,于是把它归结为鬼神的意志。人类只有听命于鬼神的安排,以求得庇佑。在这种情况下,人类与鬼神对话的中间人“巫”“觋”就产生了,后人称之为“巫觋文化”。

嘉靖《池州府志》云:“凡乡落自十三至十六夜,同社者轮迎社神于家。或踹竹马,或肖狮象,或滚球灯,妆神像,扮杂戏,震以锣鼓,和以喧号。群饮毕,返社神于庙,盖周礼逐疫遗意。”1由此看出,周代是傩祭仪式之始。中国最早的古籍之一《周礼·夏官司马下》说:“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傩),以索室驱疫。大丧,先柩。及墓,入圹以戈击四隅,驱方良。”2

在这里,“方相氏”是指率领百官举行傩祭仪式的巫觋职称。由此看出,虽然还是带有迷信行为,但是人类并不是如一开始般完全听命于鬼神,而是将这些行为,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规范。这样一种人为干预鬼神行为的改变,被称之为“傩文化”。

傩,可分为宫廷傩、军傩、寺院傩、乡傩。《论语·乡党》中说:“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3这是讲2000多年前鲁国乡民行傩驱鬼,孔子穿着朝服站在台阶上,怕自己的祖宗亡灵因为行傩而受到惊吓。这说明在春秋时期,民间行傩驱鬼已经很普遍。

直至走百病之俗形成,傩祭或类似傩祭的行为依旧盛行,此时主要是为逐疫。光绪《光化县志》:“上元夜,街市演狮象龙灯,乡人为傩以逐疫…十六日,乡村儿女竞游市镇,谓之走百病。”4民国《辑安县志》:“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家家庆贺,通衢悬灯结彩。乡人作剧曰太平歌,谓可逐瘟疫,与古之傩略同。每薄暮,游人杂沓,各家妇女艳装鲜服游行街市,络绎不绝,谓之逛灯,并谓之走百病,一年可以无病云。”5

如今,人们生活方式早已变化,走百病不再被赋予多种意蕴。当前社会生活中丰富多彩的春游活动,广泛开展的群众性冬季长跑和徒步活动,也正是走百病风俗的延续和发展。6

二、走百病的多重价值

因为走百病带有巫术意蕴,故而给其蒙上了一层封建色彩。但从一定程度上说,走百病所承载的文化属于正能量,其休闲运动特点,很受大众欢迎。赵世瑜说:“按传统道德观念,妇女不得随意离开自己的闺房,不允许有以娱乐为目的的外出社交活动,更不允许有与异性的任意交往,所谓‘男女授受不亲,礼也’。根据这样一种态度,妇女的闲暇时间往往是十分枯燥单调的,长期处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压抑之下,同时蕴藏着一种强烈的外出娱乐的渴望。而在明清时期,这种欲望宣泄的渠道之一,就是参加各种带有宗教色彩的活动,以娱神为借口,以娱人为目的。”7走百病这项习俗,正是广大女性群众真正需要的。

走百病这天,其实是古代的“女儿节”,是真正意义上对女子身体上、乃至思想上的解放。清《帝京踏灯词》中写:“春场三市接松坛,有女如云不避官。都说闲行消百病,先拼今夜试清寒。”8走百病这天,女子可以放下手上所有事情,毫无压力地四处游玩,从中感受到快乐与满足。女子们三五成群,互相邀约,肆意在外面笑闹。即使遇到官差,也不用避忌。这是一年中仅有的出行活动,使女性在繁重生活压力之余,有了对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一)有益于身心健康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大氛围下,女子被压迫、被歧视,不被允许常常走出家门,更别说参加体育方面的活动。这导致女子们体质较弱,容易生病。步行是一种可以把全身上下各部位都运用起来的运动,起到锻炼效果。“走百病”这个习俗,给了平时渴望自由,希望参与活动的女性一个机会,走出家门,释放自我。明代周用有诗云:

走百病行

都城灯市春头盛,大家小家同节令。

姨姨老老领小姑,撺掇梳妆走百病。

俗言此夜鬼穴空,百病尽归尘土中。

不然今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偏头风。

踏穿街头双绣履,胜饮医方二钟水。

谁家老妇不出门,折足蹒跚曲房里。

今年走健如去年,更乞明年天有缘。

蕲州艾叶一寸火,只向他人肉上燃。9

在此基础上,古代女子很少能有机会见到外人。每日能见到的,不过是父母长辈、姊妹、伺候的丫鬟婆子等。当有心事或者苦闷时,愁绪无法排解,不利于心理健康。清《四百三十二峰草堂诗钞》有诗云:

安阳桥步月

天光月影交扬辉,虹桥鲸跨洹水湄。

安阳士女走百病,湔裳酹酒前致词。

人声聒耳车击毂,鴈齿摇目风生漪。

此时冰泮鱼先知,大鱼喁喁小鱼嘻。

以口唼月月如丝,寒芒纷射穿珠玑。

我亦心醉情为怡,我病霍然身忘疲。10

“走百病”这项风俗,使得所有女子在那天都尽力打扮自己,约上三五好友外出游玩。女子们终于有机会可以离开自己院子里的一方天空,感受外面世界的众生百态,走路的同时锻炼了身体。这种体验让她们一扫之前的愁苦之心,“我亦心醉情为怡,我病霍然身忘疲”,正好可以起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使心情愉悦的效果。

(二)交友谈情

封建社会,讲究男女大防,有“七岁不同席”之说。待嫁适婚女子更是在闺阁中不得外出。除了父亲、兄弟及家中长辈外,不能够见外男。《女论语》中说:“内外各处,男女异群,莫窥外壁,莫出外庭,出必掩面,窥必藏形。”所以,古人因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亲前都没有见过对方的盲婚哑嫁,罕有自主选择的机会。更别说现代习以为常的自由恋爱了。有诗云:“元宵踏月月如银,士子焚香拜圣人。道遇女郎走百病,南关灯火一时新。(女子踏月,名曰走百病。士子俱诣文庙烧香。)”11辛弃疾也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所以,“走百病”这项风俗,间接给了广大适龄单身男女一个机会。适婚年龄的女子能够走出家中大门,领略外面从没涉足过的一片天空。这样大好的机会,男子们怎会放弃。这使得“走百病”在锻炼身心之余,还承载了另一种暗义,给单身男女提供了一个牵线搭桥的机会。有这样一种暗含的意义在,“走百病”在适龄男女中变得更加有吸引力,也更热闹欢愉。

(三)现实价值

不同国家和地区,拥有着不同的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们会每天主动接触、被动接受大量信息,产生各种交流沟通。在不断地学习过程中,文化也开启了全球化。对于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来说,既是机遇,又提出了挑战。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让传统民俗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并发扬光大。这是现今要做的事情。

重要的一点是,加强民俗文化的认同感。让人们亲自参与到传统民俗的活动中,在民俗氛围中感受本地特色文化。只有在互动中亲身体会,才能得到完整的民俗文化体验,了解各种民俗文化的来源及过程,从而传承。以家乡扬州为例,形式繁多的民俗活动(宋夹城“走百病”、东关街的“三把刀”、大明寺“迎财神”等),已成为吸引扬州市民及外地游客的重要文化标志。

“走百病”这项发展在唐宋、兴盛于明清时期的古老民俗,经过不同民族、不同区域长时间的传承发展到今天,早已经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在加强民俗传承、增进民族团结等方面有了更多的现实意义。

注释:

1.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 第9册[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482.

2.陈戍国点校.周礼·仪礼·礼记[M].长沙:岳麓书社,2006:70.

3.陈戊国点校.四书五经 上[M].长沙:岳麓书社,2014:36.

4.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 第6册[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470.

5.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 第2册[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337.

6.荆宇霆.探析元宵节习俗中的体育元素[J].体育文化导刊,2006(8):95-96.

7.赵世瑜著.狂欢与日常 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289.

8.潘超,丘良任,孙忠铨等主编.中华竹枝词全编1[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154.

9.(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75.

10.(清)赵希璜.《四百三十二峰草堂诗钞》卷十二,清乾隆五十八年安阳县署刻增修本.

11.潘超,丘良任,孙忠铨等主编.中华竹枝词全编 1[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386.

猜你喜欢

百病民俗
清远非遗民俗日历
民俗中的“牛”
猜谜能手
时尚是个谜,万物皆可“包”
吴其萃作品选
寻梦江南春 热闹的民俗节日
漫画民俗
泡脚驱寒消百病
“包,治百病”
素材积累·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