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乡村文化振兴下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2019-01-27贵州大学550004
(贵州大学 550004)
一、 引言
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发展,一个伟大民族的振兴离不开文化的振兴,我国又是一个文化历史古老的国家。在近年来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同时随着我们对于中国农村的振兴的关注,文化振兴在乡村振兴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使得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的乡土文化产生了很大的转变,并未分成了阶段性,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征特色。我们如果想要实现对于乡土文化进行细致的研究,就要了解乡土中国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群体——中国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分析其存在性与特征,并且提出所要注意的问题和建议,为乡村的文化振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们通过对于现有的文献的梳理发现,学术界研究农民将神文化生活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对农民个人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研究,着重于个体;第二个方面是对于农民公共文化生活方面的研究,更加强调总体方面的特征。代俊兰等(2007)通过对我国农民精神生活质量的解析,总结了农民精神生活的特征,分析了精神生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高农民精神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1。文军(2013)以重庆市武隆县浩口乡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发现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中存在着农村的精神文化阵地落后、精神文化建设人才缺失、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空虚等问题,并提出了不断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举措2。翟悸灵(2009)分析了河南省贫困地区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从而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3。对于农民公共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研究,游祥斌(等)基于实地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发现我国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中存在诸多的问题,例如投入不足运营不善等,尤其是文化内容的缺乏严重,并且同农民群众的需求严重脱节,据此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路4。吴理财(2009)分析了农村公共文化陷落的原因,发现这实质上是农村传统文化中公公理念的消解所导致的,提出了通过农民公共观念和公共文化形式两个渠道的共建和互动,来实现农村公共文化的繁荣与振兴5。
综上所述,国内许多学者对于乡村精神文化的研究比较深入,但是没有从历程方面分析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演变的研究。文章从历史逻辑思维推理的视角,通过分析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演变的阶段性特征,找出了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一些促进文化精神水平提高的建议。
二、 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转变过程
(一)传统阶段的农民精神文化
中国特殊的地理环江塑造了我国独特的传统文化,为乡村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环境基础。土地是农民难以割舍情结,对土地的依赖造就了农民本身的保守与封闭的性格。在很长一段时间,人们的生活空间都固守于土地,从而使得探索与竞争意识比较薄弱。传统的儒家思想对于人民的影响深远,小农封建经济造就了宏观的经济大环境,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为主。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导致我国的乡土文化具有乡土性和家族性,同时也使得封建迷信宗教色彩浓重。家庭、家族、宗族在传统社会中成为控制个体的强大手段,个体思想受到严重的束缚。
(二)新中国建设初期农民精神文化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开始了计划经济时期,乡村的掌控者逐渐由地方绅士转移到了国家手中,但是形成了城乡的二元经济结构,乡村与城市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差距,乡村文化的发展处于不利的局面。在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主导性的文化,执政党变为中国共产党。在土地改革之后,亿万农民分得了安身立命的土地,但是这时的社会经济水平跟不上,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对于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文化改造成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任务。农民把心思全都投入到土地生产中,无法有闲暇顾及精神生活各方面的满足。
(三)改革开放后的农民精神文化
改革开放之后,社会、经济结构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经历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发展、建设小城镇再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使得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乡村文化也发生了彻底的转变,包括文化形式的转变、文化载体的转变、文化价值观念的转变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了农民足够的生产经营自主权,给农村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农民开始了致富的道路,尤其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得农村有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农民接收到了外界先进的思想观念,开始了更高的追求。
三、 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转变过程中乡村文化的矛盾冲突
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的发展,农村也随之发展,同时使得农民的素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相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农村居民的素质仍然是比较低的,对于现代化的的发展并不能很好的适应。乡村文化存在以下的矛盾冲突:
第一,乡村文化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一面,尤其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于精神文化生活方面更加注重,但是农村文化建设却出现了退步,这就产生了乡村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无法满足具有现代意识的农民的文化追求。加之农村封闭的环境,并不像城市那样的便利,到处都可以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农民获得先进思想的渠道较少,接触不到有关于国家政策及培训等方面的先进的知识,使得农村像一潭死水,不能得到更好的文化发展,文化多样性也丰富不起来。
第二,乡村文化消费水平达不到,消费结构不完善。从我国的总体来看,文化消费水平比较低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从而导致了乡村文化市场的不活跃。在乡村,一些低俗的文化盛行,畸形的文化消费处于膨胀的状态。例如,婚丧嫁娶、生日满月等的大操大办,请客送礼等,这使得铺张浪费的情况更加的严重,这些情况也进一步加重了农民的生活压力,使得他们没有了对于更高文化思想的追求,不利于乡村文化的发展。同时乡村经济落后与城市经济的发展,这使得各个方面的配套设施跟不上,没有农民可以消费的文化产业,就是农民想要消费,但是并不能找消费的对象。
第三,乡村文化载体减少,特色文化消亡。乡村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承载文化所需要的载体,但是,现在农村面临着文化的载体不足的问题,只有流于形式的简单的文化教育广播等形式。农民只能自己通过手机、电视等形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化内容,而更加有利于农村发展团结的先进文化却得不到传播,国家政策、技术指导、优秀品质等的文化农民获得途径相对更少。由于地域的不同,所孕育出的文化也就不会相同,这就决定了每个地方都有特色的地域文化,但是乡村的特色文化面临着日渐的丢失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传承,对于特色文化的保护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
四、 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议
为了改善乡村文化的发展,使得与现代文化相适应,我们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要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和具有的特色地域文化,注重乡村建设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同时也要注重后期的完善发展,下面是在外国经验的基础上对于发展乡村文化的建议:
第一方面,要想使得乡村文化更好的传播和发展,离不开乡村文化建设体系,解决乡村文化的供给问题。知识和价值是乡村文化要考虑的核心问题,是文化的灵魂所在,发展乡村的教育事业可以培育出更多的文化的传播者。但是乡村文化的供给不只是有教育一条路径,更重要的是建设一个乡村文化的保障体系,有了保障体系,就会使得乡村文化更能流通与乡村,确保文化的供给充足。此外,对于乡村文化的投入也要更加的注重,文化建设更加离不开资金的的支持,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文化的投入也是不断地加大,政策应该更向乡村方面进行倾斜,为乡村提供足够的发展契机,在新时代下完善文化体系。
第二方面,创新文化载体,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文化外在的表现形式在于文化活动,文化活动成文了乡村文化传播的载体。随着农村改革进程的加快,农村原生态的文化活动流于形式,逐渐被一些大众媒体所取代,面对着衰颓的趋势,所以要更加注重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文化,开展具有丰富形式的农民特色文化活动。政府和各个地区的文化相关部门要积极地结合当地的实际,注重当地的民俗和重大的庆祝节日,开展民俗表演、歌舞晚会、习武舞台等各种内容形式的文化活动,丰富乡村文化,还要注重农民的参与情况,对于农民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得他们能够自觉地参与其中。
第三方面,注重农民的自发性,建设好文化人才队伍。乡村的文化干部和具有专业文化基础的人才是引领乡村文化发展的重要的创造者,积极的培育他们是我们所要注重的。面对许多地区文化处于低迷的状态的现状,很大一方面的原因来自文化队伍建设的人才不足。对于人才的人用和选拔,要建立起完善的选拔任用机制,对于所选拔的人才要进行严格的审核,真正的达到所需要的任用条件之后才可以赋予工作。此外对于选拔的人才要避免他们的短期性,提供好各项医疗卫生保障,改善工作的环境条件,提高薪资待遇,使得他们可以真正的扎根农村,为农村的文化事业做出贡献。
第四方面,发展乡村文化事业离不开体制机制的改革,要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文化发展过程中深层次的矛盾,必须要加快文化体制发改革的步伐,使得乡村文化的发展与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促进四者之间的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成之后,就需应用于现实的情况中去,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执行。在制度变革的影响下,要积极的发展文化产业,,积极的对于农村的文化市场进行探索,挖掘其存在的潜力并最大程度上使得农村文化市场的潜力得到应有的发挥,并且要把文化产业与旅游、科学技术等流行产业结合起来,共同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市场,逐步向城市的文化等级迈进。
注释:
1.代俊兰,史艳红.当代中国农民精神生活质量解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06):128-132.
2.文军.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调查——以重庆市武隆县浩口乡为例[J].人民论坛,2013(08):176-177.
3.翟悸灵.关于河南贫困地区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的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2009,17(04):214-217.
4.游祥斌,杨薇,郭昱青.需求视角下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基于H省B市的调查[J].中国行政管理,2013(07):68-73.
5.吴理财,李世敏.农村公共文化的陷落与重构[J].调研世界,2009(06):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