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语的重要来源:古代典籍与文学作品

2019-01-27四川南充广播电视大学637000

大众文艺 2019年12期
关键词:典籍成语词语

(四川南充广播电视大学 637000)

张 瑜 (四川省南充市招生委员会办公室 637000)

彭光源 (四川南充广播电视大学 637000)

一、提炼古代典籍所载史实而产生

存在决定意识。包括成语在内的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很多成语就是对古代典籍所记载的历史事件的概括和总结。其中,有的成语带有人的名字或姓氏,有些历史和文学常识的人很容易懂得它的意思,比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毛遂自荐、萧规曹随、江郎才尽、东施效颦、项庄舞剑、助纣为虐、孟母三迁、班门弄斧、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等等。而更多的成语只是对某一历史事件进行概括和总结,并不言及所涉人物姓甚名谁。比如战国时期,秦、赵两国之间发生了一件大事:赵惠文王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得知消息后便派人给赵王送了一封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的地盘与赵国交换和氏璧。赵王于是派蔺相如到秦国去衔接此事。交涉之后,蔺相如觉得秦王并无诚意,于是暗中派人把和氏璧完好的送回了赵国。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对这个故事做了详细的记载。后人便据此将其概括为成语“完璧归赵”。还有一个成语“负荆请罪”,是对《史记》所载上述故事后来发展情况的概括。概括、总结某一历史事件而并不说和某人有关,而是扩大词语的使用范围,用来形容或者比喻某种共性的社会现象,这样的成语很多:闻鸡起舞(祖逖、刘琨)、破釜沉舟(项羽)、乐不思蜀(刘禅)、退避三舍(重耳)、图穷匕见(荆轲)、滥竽充数(南郭先生)、卧薪尝胆(勾践)、纸上谈兵(赵括)、七步之才(曹植)、望梅止渴(曹操)、讳疾忌医(蔡桓侯、扁鹊)、马革裹尸(马援)等。这些成语都源自古代典籍所记载的史事,因此只能用于与人事有关的方面。

其他民族的历史上不可能有同祥的事情发生,因而其他民族的古代典籍上就不可能记载着同样的史事,自然也就不会被后人概括为同样的成语,翻译成汉语时只能意译而不能直译。

二、概括古代典籍的语句而产生

《论语》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著作,是孔门弟子对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进行整理后形成的。《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论语》中有很多富于哲理或生动形象的句子、词语,后来直接成了成语,或者经过改造、概括、转化为了成语,比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不亦乐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敏而好学、见义勇为、成人之美、犯上作乱、安贫乐道、巧言令色、言而有信等。

《孟子》也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主要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的思想和政治言论。出自该书的成语不少:舍身取义、不言而喻、左右逢源、一曝十寒、为富不仁、自暴自弃、明察秋毫、缘木求鱼、杯水车薪等。

《庄子》又叫《南华经》,是战国时期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所编撰的著作,继承并发展了春秋时老子创立的道家学说。《庄子》往往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复杂的事理和深奥的哲理变得浅显易懂,语言的表现力很强,因此很多源自该书的故事被人们概括为成语流传了下来,比如:庖丁解牛、祸福相依、呆若木鸡、东施效颦、扶摇直上、白驹过隙、朝三暮四、踌躇满志、沉鱼落雁、碧血丹心、大而无当、大同小异、得心应手、得鱼忘筌、盗亦有道、姑妄言之、邯郸学步等。

《荀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况所著的一部儒家经典,可谓集先秦唯物主义思想之大成。直接截取该书的现成语言或略加整合、熔铸而产生的成语也不少,常见的有:锲而不舍、安如磐石、欺世盗名、罚不当罪等。

产生于西周初年的《周易》,又名《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集大成者,内容十分广博,思想极为精深,对中国几千年的政治、文化、社会产生了深刻而重大的影响。出自该书或由其中的词语句子洐生、变化而产生的成语很多,比如,各得其所、自强不息、否极泰来、厚德载物、触类旁通、安不忘危、不速之客、从一而终、革故鼎新等。

限于篇幅,源于墨子、韩非、孙子等先秦诸子的著作以及《诗经》《史记》《左传》《礼记》《战国策》《吕氏春秋》《淮南子》《资治通鉴》《汉书》《三国志》等典籍中的成语,在此不再赘述。

三、提炼古代神话、寓言故事而产生

《战国策》《汉书》《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等历史典籍和《论语》《孟子》等儒家著作,它们所记载的史事都是确实的,而《山海经》《韩非子》等记载的故事则是虚构的,要么神话要么寓言。比如《山海经·北山经》载:炎帝之女在东海被淹死后,化为一只神鸟,名叫“精卫”,常衔西山的小石子和树枝去填东海,希望填平东海不再有人被淹死。这个神话故事后来便被人们提炼为成语“精卫填海”,用来比喻为了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而矢志不移、努力不懈。该书《海外北纪》又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这个神话故事后来也被人们提炼成了成语“夸父逐日”,用来比喻人们征服自然的坚强决心。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的著作,里面的很多寓言故事由于富于哲理而被人们概括为成语广泛使用至今。比如该书《难一》讲了一个故事:一个人在市场上卖矛和盾。他先夸自己的矛无坚不摧,接着又说自己的盾坚不可摧。旁人于是反问他:“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他无言以对。成语“自相矛盾”即由此而来。韩非在《五蠧》篇里还讲了一则寓言:“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故事显然是杜撰的,但却很有启发作用,后人于是将其浓缩为成语“守株待兔”,形容拘守狭隘经验、不知灵活变通的人,或者用来告诫人们不要心存侥幸、坐待成功。

其他民族虽然也有神话和寓言,但内容肯定与汉民族的有所不同,所以“嫦娥奔月、天衣无缝、女娲补天、削足适履、愚公移山、叶公好龙、刻舟求剑、揠苗助长、杞人忧天、掩耳盗铃、狐假虎威、买椟还珠、画蛇添足、牛郎织女、火眼金睛、后羿射日、八仙过海、邯郸学步”这些由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演变、提炼来的成语,和我们汉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密不可分。

四、撷取文学作品中现成的词语而产生

一些成语是直接撷取古人诗词文赋作品中的现成词语而产生的。比如:

悲欢离合——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人面桃花——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心有灵犀——李商隐《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柳暗花明——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枊暗花明又一村。”

春风得意——孟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春花秋月——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万紫千红——朱熹《春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惊天动地——白居易《李白墓》:“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无可奈何——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惨淡经营——杜甫《丹青引》:“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五、组合改变文学作品中的词语而产生

有些成语是将古人诗词文赋作品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加以撷取整合、改动熔铸而产生的。比如:扑朔迷离——古乐府《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脚迷离。”

青梅竹马——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晨钟暮鼓——李咸用《山中》:“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

浓妆淡抹——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春色满园——叶绍翁《游园不值》:“满园春色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弱不禁风——杜甫《江雨有怀郑典设》:“乱波分披已打岸,弱云狼藉不禁风。”

盛气凌人——韩愈《祭河南张员外文》:“乘气加人,无挟自恃。”

污泥浊水——曹植《七哀诗》:“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一掷千金、鸟语花香、无穷无尽、恩断义绝、如胶似漆、秉烛夜游、雾里看花、名垂千古、魂牵梦萦……这些成语都是对古人诗词文斌作品中的一些词语加以改动、变化和组合而产生的,其具体出处不必赘述。

包括成语在內的语言好像一面镜子,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客现反映。考查成语的产生,我们可以分明地看到成语的背后所蕴藏着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又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

猜你喜欢

典籍成语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晚清来华德国人的中医典籍译介及其学术影响
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评《中国古代音乐典籍精诠》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找词语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拼成语
猜成语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