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极梦》自然写作与生态思想

2019-01-27江西农业大学330045

大众文艺 2019年19期
关键词:爱斯基摩洛佩兹荒野

(江西农业大学 330045)

巴里·洛佩兹的《北极梦》是一部以北极为题材的生态文学经典。洛佩兹在深入考察北极五年的基础上,给大家揭开了北极这块地球神秘之巅的神秘面纱,用科学和诗意的表达,表述了北极地区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纽约时报书评》专栏曾经点评过《北极梦》,认为巴里.洛佩兹乃自然文学写作大师,他用他独有的天赋,以通感、新鲜和惊奇的方式对北极大地的林木线近距离地观察。他聚焦于海洋、冰川和天空,那里的风景和野生动物都是那么的非凡、离奇。(巴里·洛佩兹,1986)“随着《北极梦》的出版,洛佩兹成了当代从伦理角度重估人类生态行为的主要代言人”。

一、《北极梦》自然写作之艺术技巧

生态文学主题的体现,往往需要环境文学家们运用各种艺术技巧,比如灵活运用劝导式或非小说型叙述模式,运用各种比喻和隐喻,结合珍珠般优美的语言,将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融入到各种文字的描述、抒发当中去,在抒发大自然之美的同时,注重体现自然文学强大的感化和教育功能。

(一)非小说型叙述模式

《北极梦》从海洋、冰川、北极土地,到植物、动物、鸟类,再到当地土著居民爱斯基摩人、各地的探险者、各国的科学考察家、利益为主的开发商……洛佩兹用百科全书式的记录,客观而又饱含情感对北极进行了大量的生物、地理、历史人文等方面的系统介绍,变成了美丽的文学性语言。在洛佩兹眼里,动物乃至大地都和人一样,也是主体。我们会发现,描述动物时,洛佩兹有时用he(他)或she(她)来指代,而非it(它)。

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并描绘出洛佩兹五年阿拉斯加之旅的路线。他的足迹涉及波弗特海、楚科奇海和白令海海岸,在那里他陪同一批北极旅行的人进行海岸勘测。他还去过布鲁克斯岭、纳尔奇纳盆地、育空河上游,以及圣劳伦斯岛,在那里他们的足迹踏过了大部分阿拉斯加地区。洛佩兹特别分章节介绍、描述了兰卡斯特海峡的弓头鲸、独角鲸等各种鲸类,对海豹、海象独角鲸、麝牛进行了详尽介绍,尤其细致描述了加拿大北极群岛上的北极熊。几年的细致观察和生活体验,被作者赋予深刻情感,化作了我们捧在手中的科普、美丽、发人深省的自然散文典范《北极梦》。

(二)比喻和隐喻

在《北极梦》原著里,洛佩兹清楚明白地指出:“北极是这样一片土地——飞机可发现有克利夫兰市那样打的冰山,北极熊是从星星上飞下来的。犹如沙漠一样,这是一个多用隐喻、极富预示性的区域。”洛佩兹坦然阐述,那些在北极旅行的岁月里,有些片段和插曲总是被回忆起来。有的片段或插曲赋予了永恒,那是北极天然的、与生俱来的壮观与美丽,有的片段或插曲如同被扭曲的梦,令人长期地进行身心挣扎,最终还得与遥远的北极和解。最后,洛佩兹用美丽的比喻性语言总结:“旅行途中,我逐渐意识到,人们的渴望与抱负,同风、孤独的动物以及一片片皑皑石头和苔原一样,也是北极景观的一部分。同时也意识到,这片土地独立地存在着,根本就无视人们的愿望。”

洛佩兹对北极这片土地有着炙热的情感和强大的敬畏之心,他指出:“无论我们最终对一片土地做出什么样的评估,无论这一评估多么深刻或准确,我们都会发现它是不充分的。”洛佩兹对北极光的描绘生动无比呼之欲出,他把北极光比喻成在北极天空飘动的、浅色的薄纱帘子,羞怯而迷人。他强调,需要心存敬畏,才可能观赏到美丽的景象,因为这种感情的元素,不仅仅源自北极光的光辉,还有北极光线与颜色的雅致。并不耀眼的北极光和飘忽不定的特性,极易让人先想到纯粹是精神上的一些东西而驰骋想象。忽闪迷离的北极光,在钟爱自然、热爱北极的洛佩兹眼中,也成了心之向往的魅力景象。

(三)珍珠般优美的语言

洛佩兹对文字有非常强的驾驭能力,擅长运用各种修辞展开各种想象,语言如珍珠般优美生动,如行云流水般清澈美丽,他的文字蕴含着深深的美感。先让我们从他对冰山的描写来感悟领会一番他语言的魅力。他这样描述冰山:“我从船的一侧走到另一侧,惊诧着这些生命迹象如此明显的庞然大物怎么会显得既离我们很近,又距我们很远。那种感觉,就好像站在飞行与喜马拉雅系中的安纳普尔纳峰和珠穆朗玛峰一侧的飞艇上一样”。他写下各种色彩的景象,有的被描绘成“犹如平顶山似的,其壁垒般的高大侧壁,似乎是一块被切割的巨大湿润滑石的切面”。有的冰山“没有棱角,呈圆形,在天幕上犹如人类的额头,表面既有许多凹凸痕迹又有不少条形痕迹,就像抹香鲸有划痕的桶状身躯。”把冰山比喻成人类光滑的额头,各种条形痕迹与人类经过雨打风霜后额头上的皱纹又是何其得相似!

二、《北极梦》生态思想及文化根源

(一)“大地依恋”,崇尚生态整体观(Land)

生态批评家斯科特.斯洛维克在《自然写作和环境心理》一文中指出:“在巴里.洛佩兹20世纪80年代的作品中,有一种新的适时感和迫切感,这就是,环境意识不是精神游戏,而是有助于我们以负责和尊重的方式去行动的心态”。因此,科学理性地探讨大地,探讨人类生态思想并追溯其文化根源,这样的方式态度便显得比较重要。在这种大的氛围中,以神秘方式感悟的洞见和推测通常会黯然失色。大地如诗,它具有难以阐释的关联性,大地具有升华人们对人生及人类文化之思考的奇效。

人类最古老的梦想之一便是找到一种方式,使所有事物生物都拥有尊严。这种共同的尊严必须赋予大地、及生存于大地的植物与动物,是对有生命物质本性的一种感知。洛佩兹最开始就说明,“北极是一个未经开发的地区。它几乎没有给动物提供合适的生态位。对人类来说,似乎根本就没有生存之地。但这儿确实是有生态位的;动物对其进行了利用,生活得很惬意,很舒服”。洛佩兹还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要想使人类和大地之间的关系能够持久,这种关系必须是相互的”。大地为人类提供了食物,以其美丽或骇人的景象对我们产生影响。人类若是能带着感激的态度走进大地,尊重大地,大地也就有了尊严。洛佩兹推崇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与大地建立确保对方尊严的关系,推崇“大地上的每一种关系都体现出同样的适切性,这种适切性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大地上的事物总在变化,相互之间却配合得非常完美”。人与大地,人与自然和谐,人类向大地和大地上的动植物“折腰”献上深深敬意和依恋的时候,人类才能享有没有瑕疵、毋庸置疑的完美秩序。

(二)“灵性互通”,人和动物具有互通性(Intercommunity)

爱斯基摩人有时认为他们自己还没有完全与动物分离,他们选择靠近大地,坚守与大地和解的古代哲学。而且,他们认为人与动物具有互通性。洛佩兹在北极几年的巡游后,也慢慢接受并欣赏爱斯基摩人坚守人类与地球亲密关系的智慧。他在夏天,碰到环颈鼠时有时候会默默地凝视着它,有一次还从欧石楠丛的缝隙里凝视一只地松鼠。在这些默默的凝视与观察中,洛佩兹慢慢感受到“有某种莫以名状的东西把我们人类与动物界紧密联系到了一起”,这应该就是人与动物之间的互通性。洛佩兹还举了个非常简单的理由,“就像血液里都含有盐分一样,我们与动物都会有饥饿感和恐惧感”,观察和凝视动物让人类慢慢恢复了这种互通的感觉。

但是,探知和理解动物所感知的世界,并不那么容易,它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持久的相处,需要同动物进行数小时的直接观察。长期身处野外是人类对动物产生相关认识并具备互通性的源泉。到北极考察的各种科学家、人类学家,都曾经找爱斯基摩人作为野外考察的同伴,以方便更好地理解北极生态,进行更好的研究。曾经有科学家(尼尔森)说:“他们的描述刚开始似乎让人难以置信,后来几乎总是被证明是正确的。”长期的狩猎和野外生活让爱斯基摩人与大自然动物之间更易产生相通性,准确地了解并理解北极动物的生活。

(三)“亲近荒野”,欣赏并保护北极荒野(Wilderness)

这里我们探讨洛佩兹在《北极梦》中提出的荒野。在很多人眼中,北极代表着一片荒凉,代表杂乱无序的荒野,拓荒者们和探险家们把北极当成必须去“征服”、“镇压”、和“击败”的敌人,把当地的土著爱斯基摩人当成他们这些拓荒者精神的障碍,他们怜悯并歧视爱斯基摩人的同时,对整个北极大地的认识却少得可怜。但洛佩兹却抱着亲近荒野、亲近爱斯基摩人的态度,慢慢感觉到了北极荒野的道德和美学价值。他大力赞赏荒野,用细腻美丽的语言描绘北极的冰山、天空、海水、动物、植物,北极荒凉但飘忽、细腻、不确定、肃穆的美景在洛佩兹笔下如诗如画。

洛佩兹对北极的态度和梭罗对荒野的态度同出一辙。1851年,梭罗就宣称:“我意欲为自然,为绝对的自由和野性说句话。”他认为野性是世俗世界的保留区,认为将野性固有的好处和文化的高雅益处结合起来,任何一方都不能过度,才能保证生活不遭受损害。梭罗领导了一场思想革命,开始赋予荒野以魅力,而非令人排斥的品质。洛佩兹也认为,来自荒野的活力、英雄气概和粗犷应该与文明、智力、道德之间取得平衡,在野生和驯化中取得平衡。洛佩兹将自己置身于北极荒凉之中,亲近北极靠近荒野,与北极小动物进行心灵对话,与爱斯基摩人共呼吸学会更好地适应北极,北极荒野在他的笔下被赋予了魅力和生命。

《北极梦》提倡承继欧洲文化的同时,必须理解北美保存下来的智慧,提倡尊重其他物种及生态过程的存在或固有的权利,对自然、地球这个更大的生命共同体的尊重。最终,爱护北极、仰望北极、保护北极荒野也就变成了一种人类对地球谦恭的姿态。

猜你喜欢

爱斯基摩洛佩兹荒野
你会问好吗?
表决心
菲女星与东盟峰会嘉宾抢道被罚
荒野求生
荒野求生
荒野求生
READINGS
拉丁天后洛佩兹全球最美的女性
不到一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