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探析
2019-01-27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221000
(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 221000)
一、媒介融合改变纪录片生产方式
我们要讨论纪录片的生产,就避不开纪录片的生产方式和创作内容,而在新媒体技术的背景下,纪录片的创作又会有哪些方面的不同呢?
(一)纪录片制播形式的转变
1.纪录片创作更加体系化
媒介融合使得纪录片的创作不再局限于固定团队的创作,而是通过项目招标的形式,让更多有想法的创作者参与到其中,使得纪录片产业的活力不断增强,形成“制播分离”的局面。传统媒体虽然在专业性和制作规模上占优势,但是纪录片的生产在体制机制和传播途径上有所限制。传统媒体也在不断寻找突破瓶颈的方式,除了与自身的网络媒体共同建设新媒体渠道,也不断与其它新媒体寻求合作。
2.微纪录片成为热门创作形式
微纪录片因其传播的快捷性和观看时间的碎片化,使得它的传播速度和范围都有很大的提升,成为目前媒体和纪录片团队热衷创作的纪录片类型,它虽篇幅较短、时长不长,但是能够以小见大。12018年在朋友圈引起大规模转发的微纪录片《中国一分钟》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在传统媒体的时代,纪录片的生产主体通常是主流媒体,而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技术的普及使得拍摄工具也不仅仅限于专业的影视设备,更多的生产主体参与到纪录片的生产创作中来,微纪录片在微信、微博等多个渠道都能够更加快捷地传播,成为新媒体技术背景下纪录片创作的新形式。
(二)纪录片创作理念的嬗变
纪录片在传统媒体时代大多以大制作、高质量的形式呈现在电视荧屏上,不少是政府出资拍摄的、反映主流价值观的纪录片,也有不少重大题材的历史纪录片或是文献纪录片,而这一类的纪录片的受众群和传播范围都不广泛。融媒体时代,更多独立团队创作纪录片,也有不少投放在院线,市场化趋势明显增强,他们在创作过程中更加注重受众的观看偏好和传播效果。
从近几年做的较为成功的纪录片来看,《舌尖上的中国》、《二十二》等,都是在题材和呈现方式上贴近观众的审美趣味,关注受众的观看需求,并且更注重市场化和营销手段,在创作的同时在社交媒体上宣传造势,形成未播先火的形势,为后期的传播打下基础。
(三)更加注重故事性
在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几乎鲜少有人能够真正静下心来看一部单纯是介绍或纪实性质的纪录片。一般来说,纪录片的故事性更容易吸引观众。纪录片是一种运用多种影视手段达到真实的叙事艺术,故事化并不会违背它的真实性,反而会增加纪录片的可视性,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今人们的观看习惯。
首先,要注重纪录片的叙事结构。纪录片绝不仅仅是将素材简单的拼接而成,它的结构方式和叙事手段是纪录片的灵魂所在,它赋予了纪录片主旨和意义。不同的结构方式和叙事方法会表达出完全不同的主题。这在剪辑的过程中也表现得非常重要,叙事结构框架会成为剪辑的模板。
其次,适当设置悬念。悬念设置是纪录片故事化的重要手段,通过悬念使受众时刻保持注意力。记录片《急诊室故事》将镜头对准急诊室里的医生,将他们出诊的过程记录下来,每一次记录他们的出诊都是与死神赛跑,都是一个大的悬念,病人在抢救过程中都是命悬一线,观众也不知道抢救的结果如何,直到抢救结束,悬念才被解开。
最后,有情节冲突点。很多纪录片虽制作精良,但在叙事的过程中不注重情节的起伏,导致叙事过程中如白开水一般平淡。情节冲突点的营造是纪录片的看点之一,比如《生门》中产妇夏锦菊在手术台上心跳骤停两次伴随大出血,手术室内医护人员惊心动魄地抢救,手术室外亲属却笑容满面地准备迎接新生命。纪录片的导演细致地刻画了手术进行中的每一个细节,通过手术室内外的气氛对比营造情节的冲突,极具戏剧性。
二、媒介融合改变纪录片传播方式
媒介融合无疑是纪录片发展传播的好机会,打破了很多政策和渠道上的壁垒,给纪录片的媒介生态环境、传播渠道和受众参与等方面都带来了不少的改善。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为支撑是媒介融合的重要特点,技术在媒介融合中发挥着引领、支撑、保障的作用,没有技术,媒介融合无从谈起。当然,体制机制的革新是保障技术进步的基础。
(一)纪录片的媒介生态环境
《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18)》显示,2017年,互联网视频点击活跃的纪录片共计2631部;纪录片全网视频总点击量为12928.6亿次,纪录片总点击量为90.5亿次,占比0.70%。其中,腾讯、爱奇艺、优酷土豆的纪录片视频点击量占比分别为37.8%、32.8%、20.4%。可以看到,近年来我国的电视网络频道上的纪录片无论是数量上还是点击量、讨论量都处于比较繁荣的状态。
1.电视纪录片的生态环境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电视纪录片的市场受到冲击,虽然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实行“电视上星综合频道每天至少播出30分钟国产纪录片”的规定,但是由于纪录片数量较少加之版权的缘故,电视纪录片的整体生态环境还是比较艰难的,尤其是受到网络媒体的冲击,电视纪录片收看率有所下降。
2.网络纪录片的生态环境
起初,由于投资创作纪录片的成本较大,但是对于视频网站来说产生的收益甚微,而购买纪录片播放版权的价格非常低。视频网站往往不会直接出资自制纪录片,而是选择购买版权的形式,因此在视频网站上播放的纪录片基本都是与电视纪录片同步的内容。
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和纪录片市场的逐渐丰富,我们可以看到,不光是视频网站购买电视纪录片的版权,网络媒体也开始逐渐开辟自己的纪录片频道品牌,甚至反向输送到电视媒体上播放。视频网站通过与独立纪录片导演的合作来形成自己的纪录片资源,它给独立纪录片导演提供平台。因此,网络纪录片的生态环境相较于电视纪录片的生态环境来说还是比较好的。
(二)传播渠道融合
纪录片一般制作周期长、规模大、投入高,但收视率不高。因此,纪录片很难摆脱资金雄厚的官方媒体和主流媒体的控制,资金的短缺往往会形成低投入——低质量——低收视的恶性循环。注意力经济的时代,渠道是勾连传播主体和受众的重要纽带。因此,传播渠道一直以往是争夺的焦点。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纪录片在传播过程中如果加入网络版权的出售,利用好新媒体渠道,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资金回笼的风险,提高投资人的积极性,有助于促进纪录片市场的发展。从推广上来看,微信、微博成为主要的营销渠道。除了制作团队的宣发,还可以通过明星、名人、或是网友转发形成良好的口碑营销。
(三)受众参与纪录片传播
纪录片的受众定位需要与时俱进,根据CCTV-9受众的调查显示,纪录片频道的主要受众是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消费能力的中高端人群。2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和记录片题材的多样化,纪录片的受众群体有所增加。媒介融合为受众参与到纪录片创作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受众在纪录片的创作、播出、反馈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首先,在记录片的构思阶段,纪录片的创作者会通过网络征询观众的意见,或者通过受众调查的方式来确立纪录片的题材和主题,以期播出阶段能够在市场上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其次,在纪录片的创作阶段,纪录片可以通过预告的形式检测受众反馈,及时调整拍摄计划和拍摄重心。在纪录片播出结束后,受众可能会对纪录片中涉及的部分人与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留给纪录片创作团队的就是很好的机会,他们可以在播出之后再次制作微纪录片,记录受众关注的人与事的现状,不仅满足受众的需求,也使纪录片内容更加圆满。
最后,在纪录片的传播阶段,除了大众传播媒介之外,人际传播也成为现如今较为普遍的传播方式,纪录片借助受众社交网络自媒体的口碑营销也成为纪录片传播的新形式。
三、媒介融合下中国纪录片的实践问题和解决之道
(一)纪录片的市场活力不足
我国直到2010年10月才诞生了第一个专门针对纪录片产业的政策,即国家广电总局出台的《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度的和政策的乏力使得纪录片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其他影视种类。2014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布“电视上星综合频道每天至少播出30分钟国产纪录片”的规定,纪录片市场被全盘激活。
虽然有政策的支持,但是我国纪录片的发展仍然处于较为缓慢的状态,原因有三:一是我国纪录片的数量虽多但同质化现象严重;二是由于我国的纪录片的资本市场比较冷清,纪录片的资金筹措比较困难;三是纪录片团队不注重对于纪录片的推广宣传,推动纪录片产业的市场化进程是当前一项艰巨的要务。因此,不得不说媒介融合技术的发展,是激发纪录片市场活力的重大机遇。
(二)内容仍是纪录片成功的关键
技术虽是扩大纪录片传播渠道的手段,但并非是决定纪录片成败的关键。不论到什么样的技术时代,纪录片的内容永远是决定它成败的关键因素。不少人认为只要做好到了媒介融合就能够让纪录片取得成功,这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首先,纪录片要避免同质化现象。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超过三分之一的网络视频用户是通过搜索引擎寻找资源,各个网络视频网站或客户端之间往往存在较高的用户重合度,足以说明网站整体的忠诚度较低,究其原因,则是因为视频网站的同质化现象严重。3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融媒体背景下的纪录片传播更加便捷,资源的集中度也大大增加。在不同渠道收看到的纪录片大同小异,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冗杂浪费,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版权保护使得网络视频网站重新洗牌,版权和内容将是未来视频网站争夺的高地,也能够对纪录片的同质化有一定的遏制作用。
其次,纪录片应该关注现实。不论是什么形式的创作,总是要强调“主题先行”,纪录片的创作也是一样的。观众观看纪录片是希望能够汲取到营养,能够获得感兴趣的内容或者学习到一定的知识。关注社会现实的题材更容易引发受众的关注,能够在社交媒体形成人际传播,也更能够引发全社会的关注。
最后,纪录片应该具有民族性。媒介融合使得纪录片的传播范围大大扩张,甚至走出国门。在纪录片走向世界的同时,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它的世界性,更要保持它的民族性,让它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窗口,除了关于中国文化题材的纪录片,也要重视反映百姓生活题材的纪录片,这一类纪录片不仅符合国内观众的品味,也能够让国外的观众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三)建设记录片融媒体中心
建设纪录片的融媒体中心能够有效地解决纪录片的媒介融合程度低、市场活力不足、内容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当前有不少媒体已经在做纪录片融媒体中心的尝试,中国纪录片网是较为成功的一个案例,它是国家级纪录片新媒体综合性产业运营平台,整合了纪录片行业的人才和资讯,不论是对纪录片的创作还是传播,都做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纪录片的创作团队能够通过这个平台筹集资金、招募人才、共享资源等。
建设纪录片的融媒体中心给业内人士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让有好想法的创作者能够快速组建创作团队,也能够有更开放的平台让多方参与纪录片的创作,如果每个媒体都能有自己的纪录片融媒体中心并让多方人士参与进来,参与纪录片的创作,让平台上的资源共享,纪录片的创作数量和质量都将会得到大幅提升。
四、结语
媒介融合使得媒体生态环境重构,传统媒介内部的组织结构、内容生产与商业模式包括媒介外部的政策、技术、市场都发生改变,推动纪录片产业发展的具体思路,也需要在实践过程中时时调整。纪录片本身也应该积极探索新的形式,以更好适应、更加符合融媒体传播的特征。媒介融合带给纪录片的是准确的市场反馈和明晰的产品定位。找准受众群,让制作团队能够创作出“既叫好又叫座”的纪录片是目前增强纪录片市场活力的一个重要举措。媒介融合技术为纪录片提供了更多样的创作手段、更广泛的传播渠道。但是也要辩证地看待两者的关系,让技术为艺术作品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注释:
1.史哲宇.《互联网时代的纪录片新样式——微纪录片研究》.人民网传媒频道,2014年10月27日.
2.乔堃.谈论纪录片时,首先应谈论生活——受众定位的变化与纪录片的功能性价值[J]. 视听界, 2017: 24-27.
3.吴碧. 我国纪录片网络传播研究[D].中南大学, 20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