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影《路边野餐》中的电影美学规律论
2019-01-27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400044
(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 400044)
一、前言
时隔三年,再次观看毕赣导演的《路边野餐》,亦是有着许多的新鲜感。这是一部根植于西南山区的诗意影像,作为2016年暑期档的一部院线电影,在当时商业片云集的这样一个时段中,这么一部作品,以其独特的沉思方式,显示了一位年轻的诗人导演对电影艺术可贵的探索与追求,这无疑给我们这些电影专业学习者以巨大的启发和鼓舞。
二、电影审美的规律性
王志敏老师在《现代电影美学体系》提到:“……美学分析更着眼于电影作品的表现效果的机理分析(电影审美现象是一种效果现象),即对电影作品作为审美对象形成的规律分析和电影作品整体复杂构成的系统性分析。”
人作为个体,能够进行审美活动。精神分析中解释,作为个体的人是有着三个层面的动态结构系统,而我更是有着复杂的层次构成,即本我、自我、社会我。
无论我们是在观影也好,创作也罢,作为个体的我们都会不自觉地使用到审美估价系统。而审美估计系统主要包含了四条——转换性规律、结构性规律、综合性规律以及有机性规律。
关联律是适用范围极广的一种审美规律,引起关联的前提也就是要引起人对事物的关注,既产生“亲和力”或是“抗拒力”。其主要体现在:性、道德和价值。也就是说,当以上三个方面发生时,就有了个体与对象的关联。
穿透律主要体现在形式结构上,个体因其而产生共鸣。而穿透律往往又和黄金分割率联系起来,其方面主要有三:空间、时间、状态结构。
权重律主要是审美因素的多元化和指标化,因此这又分别是一个纵向以及横向的程度指标问题。
全息律是由于局部的特殊性,利用电影的特定局部,来浓缩映射整部影片内容的方式来增强整部作品的有机性。
之所以称为“电影审美的规律论”,也是因为它是欣赏电影美学的一般规律。几乎可以在多数电影中适用。依据本人对电影《路边野餐》的现有了现有理解,本片基本体现了“关联律”、“穿透律”、“全系律”。
三、电影审美规律论对于电影《路边野餐》的审美分析
1.关联律的体现
陈升入狱前是浪子、混混。他嗜酒、打台球,混黑社会,总是混迹于凯里的各种娱乐场所,因此,在舞厅里认识了后来的妻子。一次,陈升的妻子染上重病,多亏“黑道”的朋友——花和尚相助,才让其妻子逃过一劫。后来,陈升为了报答花和尚的恩情,就去找与之作对的人讨要说法,因此入狱。刑满释放后的陈升,家庭破碎,性格大变,他做起了诊所的医生,虽然没有家庭,但为人忠厚质朴,对侄儿卫卫更是呵护有加。
通过故事的一步步推进,在得知其入狱原因后,也是佩服不已。历经半生坎坷的陈升,虽带有几分江湖气息,却已经是一个道德感十足的人,只希望自己的侄儿平安快乐。在银幕上看到老陈时,虽然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边缘人物,平凡平庸,质朴忠厚,但却成为了一个十分具有戏剧性的银幕主角。“道义”这个词用在陈升身上也并不为过,这种道德感,也让此对象与主体产生关联,其产生的“亲和力”,使得对象更有意义。让作为个体,作为观众的我们感到喜爱,成功引起了我们对影片的关注,由此产生了这之间产生了关联,也正是这种关联性,让审美对象与我们息息相关。
2.穿透律的体现
简而言之,电影中的场景、人物、剧情让我们感同身受,或是被这种形式结构而打动,由此产生了共鸣。虽然这一部分的结构通常会和黄金分割律结合起来。但是《路边野餐》用诗歌的套层结构——一条叙事线与三条情感线互相独立又缺一不可。
主人公陈升从凯里出发,途经荡麦,到达目的地镇远,最后回到凯里,形成了一场如命运般“时间与地点间的轮回”。在荡麦这一超现实空间,陈升如同做了一场梦,梦里完成了与过去的告别,并走向未来。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中解释,梦境是现实的延伸,由此可见,陈升也渴望与其不堪回首的过去告别,毕赣用这种超现实与内在时间的转换来推动电影时间的叙述,并使得影片走向高潮。
本片的电影的时空顺序有着不同往常电影的结构,
其一,凯里:时间困境。在最后的火车上,陈升在车窗外,看到了仿佛代表时间倒转的时钟。以凯里为原点,陈升的出行经历了一场富于生命意味的轮回体验。
其二,荡麦:告别。在现实生活中,陈升在KTV结识了以前的妻子,妻子也曾请他为其唱歌,但直到妻子过世,陈升都没能这样。所以在虚幻的荡麦,陈升唱了一首 《小茉莉》给与妻子相貌一般的女人,甚至还送了一盒主题为《告别》的磁带给她。这种仪式既是陈升对现实缺憾的一种弥补,也是陈升对当下时间困境的告别。这也印证了“梦境是对现实的延伸”,。
其三,镇远:“含混”未来。正如电影所呈现的画面,镇远是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阳光明媚的地方,这与潮湿甚至幽暗的凯里形成了鲜明对比,说明陈升此时的心境由黑暗逐步走向光明,代表着一种新生。
电影《路边野餐》的结构看似是简单的线性叙事,但却蕴藏着时间的错乱、空间的扭曲,其代表着生命的轮回,心声的延续。而当我们真正感受到这一点时,我们便会为这部诗歌般的电影所打动。
3.全息律的体现
《路边野餐》作为中国艺术电影中的一部佳作,无论是其的风格、结构、视听语言……都可圈可点。本片镜头仅有116个,而十秒钟以上的镜头也占了很大的比例,全片最具特点的长镜头,更是长达42分钟,相当于本片三分之一的时长。电影审美的全息律正是解释,电影局部的特殊性,对整部作品的影响,既是对整部作品的浓缩映射。
影片长镜头数量十分庞大,尤其是中间部分长达42分钟的长镜头,看出导演场面调度实力惊人,而由此组成的本段影像更是对整部影片的内容、情感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这部电影里,关于长镜头的运用,不仅打破长镜头带来的真实感,还试图通过这42分钟的长镜头,割裂完全现实的世界,建构一个超现实主义世界。陈升在离开现实世界(凯里),来到一个过去、当下、未来相互交织的世界(荡麦)。陈升与亡妻相逢,又与成人的卫卫相遇。尽管内容带着荒诞色彩,但影片中大量的山路延伸镜头,带着主观色彩营造出真实情景,梦境现实之间,又让观众无法判断。本段影像中由于镜头畸变所造成的画面扭曲,虽然看似是影片在技术上出现了一定瑕疵,但就又像是在告诉观众一切事物的不真实性。亦真亦假之间,为本片营造出的超现实主义氛围,彷如诗境。当然长镜头的运用,依旧把陈升的孤独、愧疚、遗憾、眷念,以及释怀展现得淋漓尽致
长镜头的运用自然会让本片的节奏处在一个缓慢的速度上,也正因此,才能让毕赣娓娓道来,仔细讲好自己的这部“魔幻故事”。这也正是本段影像的魅力所在,作为占据本片近三分之一时长的镜头,自然是本片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其在时空、环境、节奏,视听语言等多方面展现了本片诗歌般的意境,也为本片诗电影的定位起到显著的作用。
四、结语
《路边野餐》因其长镜头以及超现实的写意手法而出名。这些也是本片的重要美学风格。长镜头的高频利用,让本片在情感,叙事,节奏上都显得缓慢许多,但却又不会因此而觉得拖沓;而超现实主义的出现更是本片的一大亮点,尤其是在“凯里——荡麦——镇远”这段空间上的变化,当我们认真体会便会发现梦境与现实是有多么的相似,现实中所不敢或无能为力的事情却在梦境中一一实现。
本文从电影审美的规律论的其中三个小方面分析了对“电影的审美”的看法。其实本片也对“权重论”有所表现。影片避讳了陈升早年的入狱经历,也可能是为了在一开篇就营造出一个道德感强烈的质朴人家。
总而言之,艺术片相较于商业片,更晦涩一点。联系电影美学规律论的知识,能让我们快速联系起来,理解也更简单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