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互联网+”为女性文艺打开一扇明丽的“窗”

2019-01-27临沂大学276000

大众文艺 2019年6期
关键词:文艺作品文艺互联网+

(临沂大学 276000)

随着“互联网+”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的深入渗透,文艺也乘着互联网的浪潮迸发出了绚丽夺目的色彩。在这次以男性为主导的互联网技术革命中,“女性”以前所未有的姿态,与网络文艺生态变革齐步前行,引发了学界新一轮对女性意识、女性主义、女性解放、女性关怀的研究与思考。

一、“互联网+”女性文艺的概念界定

当前学界对女性在互联网文艺生态中的表现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和研究,但多从单一文艺类型入手,尤以网络女性文学的研究为主。作为中国互联网文艺生态不可忽视且发展强劲的一股力量,女性文艺应该以整体概念性呈现纳入到研究者视野中来。英国文学评论家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指出:“在一种新型批评中迫切需要实验,这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对所使用的术语进行逻辑和辩证的研究……我们始终在使用那些内涵与外延不大相配的术语:从理论上说他们必须相配,但如果他们不能,我们就必须找到某种别的途径来弄清他们,这样我们才能每时每刻都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意思。”面对蓬勃发展的互联网+女性文艺实践和现象,艺术研究有必要从明晰“互联网+女性文艺”的概念界定开始,为相关实践及表征找到内在的基本品质及发展规律。

互联网+女性文艺毫无疑问首先是网络文艺。这是“互联网+女性文艺”区别于传统媒介下的女性文艺的根本所在。因此,“互联网+女性文艺”应具有网络文艺的基本属性。彭文祥、付李琢在文章“何谓‘网络文艺’”中系统梳理了自互联网进入中国大陆20多年来学界的相关论点,探索性地将“网络文艺”界定为“受网络技术、新媒体和社会变迁作用与影响而秉赋互联网艺术思维,并以新型艺术生产方式来表征时代生活、表达现代性体验和思想感情的审美艺术形式。”但是女性与互联网的“结合”并不是“1+1”的简单组合。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助推着女性主义思潮传播的速度、广度和深度。“网络由于其行为的虚拟性、数字化和行动的自由性,从而扩展了女性的社会实践领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广阔的生存空间,使女性的自我表达和社会交往更加自由”。尽管女性在技术方面不占优势,但是借助互联网这个媒介,在文学、音乐、影视、综艺等文艺领域仍呈现出主动融入、主动参与、主动体验、主动构建的动人图景。

那么到底如何界定互联网+女性文艺,目前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直接按照性别分类,认为只要是女性艺术家以互联网为创作和发表平台,创作出来的文艺作品就是“互联网+女性文艺”,此说法以网络文艺创作生产者的性别属性为界定原则,忽略对文艺作品的文本分析,未免有失偏颇。第二种意见认为互联网+女性文艺是女性艺术家通过互联网平台创作和发表的表现女性生活、体现了女性风格的文艺作品。这种说法按照性别加题材加风格分类,带有女性风格的隐匿性,有强化两性二元对立的思维倾向,因此也不易经得起推敲。还有一种意见认为“互联网+女性文艺”是女性通过互联网创作和发表的表现女性意识的文艺作品。此观点得了大部分女性主义者的认同。本文基于对网络文艺的理解和对女性文艺的考量,把“互联网+女性文艺”界定为“受网络技术、新媒体和社会变迁作用与影响,女性以互联网艺术思维,通过新型艺术生产方式来表征、传播女性视角下的时代生活、表达现代性体验和思想感情的审美艺术形式。”

二、当前互联网+女性文艺发展万象

1996年我国第一个女子网站“花招”的建立,标志着网络女性创作新纪元的到来。随后,大量的女性文艺作品如雨后春笋般现身于网络。再加上资本化、产业化的强力助推,超级IP现象推波助澜,呈现出一派热闹繁华的女性文艺生态。

不可否认的是,在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商业社会消费主义大潮的影响下,大众文艺的审美价值观日益倾向于满足人们日常的欲望释放和快感的追逐。而这更是触动了对消费社会流行的价值观有着天然敏感性、亲和力和独特把握的女性的神经。借着互联网带来的开放性、互动性、体验性以及隐匿性的“掩护”,女性在创作会有意识地掺加对性别问题和女性主义的思考。2011年由网络小说改编而成的《甄嬛传》把国产宫斗剧推上了一个顶峰,至今仍被津津乐道,影视评论界称其走红是作者独特关注与商业市场需求结合的典范。其作者流潋紫曾数次明确表示,“中国的史书是属于男人的历史,作为女性,能在历史中留下寥寥数笔的只是一些极善或极恶的人物,像丰碑或是警戒一般存在,完全失去个性。女性的心理其实是非常细腻的,所以我极力想写下历史上那些生活在帝王将相背后的女人的故事,还原真实的后宫女子心态图。”

但是,在层出不穷的女性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影视剧、网络综艺的文艺场中,欲望化的叙事结构日益暴露出了审美的平面化,甚至低俗化的倾向,对社会大众审美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如,以红袖添香为代表的一批原创网络小说中文网站,在为创作爱好者提供了展示才华机会的同时,也随处可见过度消极社会价值导向的作品。打开红袖添香网站,头条推荐的《唯妻至上,总裁老公欠收拾》《豪门圈爱,契约小妻》《神秘老公太磨人》等作品的标题中充斥着以女性字眼为噱头的暧昧、低俗、诱引的元素,作品字里行间也充满挑逗、欲望、发泄的字眼。而一些网络综艺节目也是如此,打着市场需求的旗号,以所谓的“女性视角”博取观众眼球,把浅薄当深沉,把玩笑当艺术,把歪批当时髦,对社会大众审美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面对如此局面,如何通过“互联网+”为女性文艺的发展打开一扇明丽的窗,让窗外的人投以欣赏的目光,也让窗内的人书能写更加明丽的时代篇章,是互联网时代不容忽视的文化发展新课题。

三、互联网+女性文艺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路径

笔者认为,构建女性文艺明丽的“窗”应从窗内人的自我完善和提升开始。

女性文艺工作者应立足女性独有的视角和对“真善美”的敏锐把握,对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女性文化及道德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融入现代文化元素,通过互联网文艺的独特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进行再现和创新。2017年“‘寻找最美合伙人’创业网红扶持计划”以创新的赛制和极具吸引力的奖励受到年轻创客、网红及高校女生的普遍关注。在层层选拔中,女性创业者们以百花齐放的姿态展示着女性的智慧与魄力,让外界更多地看到了青春的活力、女性的力量,看到了创业的希望、发展的前景。

其次,对于从历史取材的女性文学作品,不应流于对后宫文儿女情长、尔虞我诈的“深耕细作”,当接续传统文脉,直面男性向历史情结的审视与质疑。2015年大热的《芈月传》则是较为成功地承继了“女性向大历史”争夺话语权的女频传统,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再现了重建女性自我意识、两性关系和女性族群认同的发展史,呈现了多民族融合的小说表达范式。

再次,女性文艺工作者应准确把握人们不断提升的精神文化需求,把握时代脉搏,跟进文艺创新。面对当前火热的“二孩”话题,以及由此带来的家庭关系、职场角色、女性健康等社会问题,正体验着或纠结着的女性能否应需而动,对女性“第二人生”进行思考和映照,切合这一时代主题。

女性文艺批评应围绕作品这条线展开,而不是凌驾于生活实质而形而上地空谈女性意识、女性主义甚至女权运动。因此我们还要让窗外的人进入到女性网络文艺场,对这一文艺群像进行客观的批评和评价。

一是从认真阅读女性文艺作品出发,以文学、艺术的心灵感知、接近、理解网络作品形象和作者自身,把握住她们的脉动,从而建立网络文艺创作与评论的两性互动、互促发展的局面。韩剧的边写边拍边播的特殊影视制作体系充分发挥“粉丝意愿”,通过观众投票和建议决定影片的结局。这种让读者或观众置身剧中的做法可以产生巨大的“粉丝生产力”,带给读者的共鸣和超高的点击率也是不言而喻的。

二是重视论坛与书评区的建设实现作者与读者的良好互动,是目前网络文艺网站不能放松的支撑点。对于这一点,晋江文学城探索建立了较为成熟的评价机制,非常重视作者和读者的互动平台的建设。在晋江文学城的书评区,书评的数量和评分成为书籍积分的重要指标。同时,读者创作的优秀书评还可以获得作者赠送的积分和晋江币,可用于订阅。此外,晋江文学城为保证读者享有充分的话语权,把书评区和论坛设置在网站运行机制的显要位置,维持读者的关注度和活跃度。这一做法一定程度上为相对小众的文类提供了生存空间。正如同人文,虽然小众化,但是在读者的声援下依然保持了一定的地位和活力,甚至成为了女性向网络文学新类型、新人物、新风格的最有创造力的发源地之一。

三是倡导和谐、文明的新时代女性文艺主体嬗变的主流意识,推动女性网络文艺科学健康发展。十八大以来,国家对当代网络文艺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期待,追求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成为时代赋予网络文艺的价值追求。我们也欣然看到在这样的网络文艺思潮下,越来愈多的优秀网络文艺作品不断出现,其中也不乏众多女性文艺作品。例如,2016年霸屏的青春励志喜剧《欢乐颂》,受到了年青一代的极度追捧,2017年开播的《欢乐颂2》又掀起了一场追剧热潮。这个改编自网络写手阿耐的同名网络女性小说的作品,生动刻画了五位不同阶层女性积极向上的奋斗形象,引发了广大女性的共鸣和关注。

正如由庄庸、王秀庭所著《互联网+她时代新文艺潮流研究》发出的“亲爱的,我们为爱作战”的声音,我们已经在这场世纪文艺大戏中看到了女性明丽的身姿,聆听到了其温柔的以“爱”为主题时代呼唤。相信当我们以“爱”为信念投射到女性文艺创作中,重塑女性自我意识、两性关系,营造的将是一片明丽的时代篇章。

猜你喜欢

文艺作品文艺互联网+
文艺作品
1942,文艺之春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论近代中西方文艺作品互译发展现状及趋势
□文艺范
文艺作品中的化学素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节日畅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