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资助育人案例探究:以广东某高职院校为例
2019-01-26杨剑亮
摘 要:资助育人工作是高职院校实现立德树人,培育社会主义高素质高技术型人才的重要板块。本文以广东某高职院校资助工作为例,分析该校的资助育人方式,关注其在资助育人工作方面的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资助育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将立德树人融入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中,成为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资助育人工作就是要把资助和育人有机融合起来,把资助工作落实到人才培养这个核心任务上,即在建立一套完善的学生资助体系的基础上,培养受助学生的科学精神、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实现成长成才。
一、 案例概述
小刘是一名来自广东省潮汕地区某乡镇的学生,独生子女。小刘家庭主要收入靠父亲外出打工,爷爷奶奶和母亲在家务农,家庭收入仅能支撑一家人的基本衣食住开销。小刘深知家里的经济状况,因此学习勤奋刻苦。
由于小劉体质比较差,经常因为了省钱而节食,最后落下肠胃炎的疾病,并曾经因为十二指肠溃疡而做过手术。高考前受身体影响只能考到专科院校的分数。为了解决学费和生活费,小刘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并在新生报到当天成功办理了新生“绿色通道”。
正式开学不久,小刘递交了困难认定材料,通过班级、学院、学校三级审核后获得国家助学金。小刘性格比较腼腆,所以他曾在开学初尝试加入学生会等学生组织,但因他害羞且容易紧张等问题而没能加入。
小刘面对上述挫折情绪有所失落,再加上受玩世不恭的舍友以及师兄的影响,小刘逐渐认同“60分万岁”“大学就是混日子过,混一混也可以顺利毕业”等错误观点,导致他逐渐沉迷于网络游戏而且不注意饮食和休息。虽然班级老师和同学对他进行教育和劝导,但效果甚微。最后,在他大学第一次期末考试过后的第二天就因十二指肠穿孔而被紧急送医,小刘因老师和同学们及时送他就医而并无大碍。
小刘自这场风波后深知自己选择了一个极其错误的度过大学时光的方式。自那以后,小刘比以往更加积极参与班级工作和班级活动,而且依靠学校、学院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搭建的活动平台,积极参与各种学生组织开展的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等。最终,小刘在大二时候顺利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并且顺利成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
二、 案例分析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将资助工作融入学生成长过程中,不仅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问题,而且将关注的视野投注到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发展,继而延伸至学生的职业生涯乃至未来的生活中。
高职院校的资助工作需要整合校内外各方资源,多渠道关注受资助学生,对他们进行跟踪教育与培养,更多地关注受助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拓展,努力实现“经济资助”到“资助育人”的转变,最终实现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将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资助育人中,做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广东某高校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在资助育人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
(一) 多渠道调动鼓励更多的老师参与到资助育人工作中
基于学费与学制问题,高职院校相对于本科院校而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数更多,而且有部分学生在高考时考到独立本科院校的分数,但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在填报志愿时选择就读学费更少、学制更短、重实践和技术教育的高职院校。这部分学生会因为心理落差等原因而产生自卑、自负甚至自暴自弃等负面情绪。因此,学校除了在经济上解决学生内心恐惧外,还需调动专任老师、辅导员参与到资助育人工作中。如“一对一”“一对多”结对指导受助学生的学习,鼓励他们更多地参与学生活动,与学校及学院的资助中心共同合作举办以“感恩、自强、诚信”为主题的资助育人活动。
(二) 在学生尤其是受助学生中树立榜样与典型
除了采取助学金奖励、荣誉称号表彰、宣传他们的励志事迹等途径外,学校应带动优秀的受助学生以“一对一”“一对多”的方式与学习成绩稍差或学生活动表现欠缺的受助学生结对子,通过日常交往对他们形成榜样带动作用,将发挥榜样作用渗透各级学生组织、班级、宿舍中。
(三) 整合校内外资源向受助学生提供锻炼平台,奉献爱心提升自我价值
各高职院校应引导各级学生会、社团联合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开展更多的志愿服务活动,多渠道鼓励受助学生参与其中。此外,校企双方不仅在校企合作中关注学生专业技能的发展,双方更应积极开拓校外的素质拓展活动点,积极创设具有学校特色的志愿服务、社会实践项目,从而将社会资源慢慢注入学生的成长成才的过程中,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 案例启示
实践表明,为实现资助育人的培养目标,必须坚持以服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为本,以资助为基础,以育人为导向,不断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不断探索新途径新方法,努力创建符合受助学生成才成长规律的资助育人工作新模式。
作者简介:
杨剑亮,广东省佛山市,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