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转型高校课程改革的思考

2019-01-26刘伟斌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课程体系设置

刘伟斌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河北 廊坊 065000)

地方转型高校承担着为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各种类型的高校竞争强烈,高等教育逐步迈进高质量、增效益的发展阶段。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要经历理念、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转型[1]。地方高校面临着发展的困境和瓶颈,亟待通过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实现学校的持续发展和跨越式发展。

本文所说的转型高校是指:目前教育部酝酿启动高校转型改革,将600余所普通高校转型为应用型的职业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其根本目的是加大这部分高校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与人才市场接轨,逐步实现人才培养和就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一、高校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

高等学校是培养专门人才的专业性机构,而课程是高等学校开展一切活动的核心。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运行的手段,没有课程,教育就没有了用以传达信息、表达意义、说明价值的媒介”[2]。课程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古今中外的教育改革中,无一例外都把课程改革放在重要位置。时代发展日新月异,课程更新速度加快,课程开发日渐迅猛。因此,对高校课程的开发和研究非常重要。

然而,由于高校教学内容的复杂性以及学科专业性强的特点,人们对高校课程改革的认识难免不足。同时,我国高校类型繁多,层次不同,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和质量迥异。目前对这方面的研究很少,已有的研究缺乏针对性,指导价值不大。当前,不少高校课程设置明显存在问题和不足,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直接导致人才培养的规格不达标、质量不高。因此,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对高校的课程设置进行优化。

二、高校课程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一)高校同专业课程设置趋同

高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才,而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因此,为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针对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应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系。诚然,在课程改革中,有的学者进行过相关方面的研究,如刘宏鑫等认为:在学分制条件下,需要根据培养目标及日常教学的实际需求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调整千篇一律的教材内容[3]。有的专家提出,根据人才培养类型和目标不同,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系。如栾立明等提出:基于人才分类培养视角,结合高校转型发展中课程设置应遵循的原则,梳理当前转型高校课程教学的现实局限性,转型高校课程建设的改革应聚焦在厘清课程目标、调整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方式、重构考核标准和优化师资队伍上[4]。有的学者提出,基于能力本位,并结合所开专业,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5]。所有这些都足以说明高校课程设置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同时,客观反映出目前高校课程设置普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即不同高校课程体系差别不大,这不能不引起高校和同仁的注意。

(二)有的课程内容与实际脱节

受高校内外部等多种因素影响,有的高校课程设置没有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工作需要,导致有的课程所教非所学,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教,课程内容也脱离实际。因此,有的学者提出,应根据学生毕业后实际工作需要,进行必要的课程改革。谭磊提出: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接轨确实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6]。因此,选择适合的课程是高校课程设置的关键。一是应调整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指通识课与专业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理论课与实践课等课程所占比重。在调整时,要以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据。二是应调整课程内容。要以课程设计理念为指导,以课程设计目标为前提,以学生实际工作需要为出发点,着重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将能力培养目标具体体现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

(三)高校实践性课程占比小

教育部明文规定,实训实习的课时占专业教学总课时的比例应达到30%以上,建立实训实习质量保障机制。相比之下,目前,我国各类高校教学计划中,实践性教学学时仅占总课时的10%~20%[7]。实践课占比小,直接导致大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较弱。在实验课教学中,常规性实验本应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亲手操作,亲自动手得来第一手数据,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但一些教师为简化教学流程,缩短时间,往往通过理论课堂将实验结果直接灌输给学生,直接导致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严重欠缺。同时,有的学校鉴于教师水平等原因,导致一些创造性实验没法开展。同时,多数学校的实验教学管理松散,未纳入教学质量保障的日程。

(四)课程内容更新滞后

当前,社会各行业发展迅猛,科技日新月异,课程内容也应随时更新。在高等教育发达的欧美国家,高校为了吸纳更多的学生,特别注重课程内容的更新。因为只有课程内容是新的,培养的人才才能缩短社会适应期。而在我国高校教学所设科目中,真正能反映现代新兴科学和技术知识的课程并不多见。旧的精英教育课程教学模式课程内容陈旧、实用性不强,有的与时代脱节,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发展。

(五)课程评价方式欠科学

课程评价是运用一系列的评价方法、评价策略,依据评价指标中不同的测评点而对课程教学各个环节的情况做出分析、判断的过程。课程评价是高校课程改革的指挥棒,引领和指导着高校的课程改革。因此,高校必须科学制定评价指标,要根据不同课程特点制定不同的指标体系。目前,部分高校课程评价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评价模式单一、评价主客体单一、评价标准单一等,需要我们深入细致地研究,对课程做出科学的评价。

总之,以上是对我国高校课程设置现状的粗浅认识。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如何避免课程趋同现象,如何增强课程的实用性,如何突出实践性课程,如何使课程内容与时俱进,以及如何使课程评价科学合理等,都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需要我们做出深入细致的思考。

三、转型高校课程设置应遵循的原则

转型高校课程设置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专业性原则

高校课程设置是一个系统,由各类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标准有机整合而成,共同组成较完整的课程体系。转型高校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在课程设置时,应充分遵循专业性原则,从院校实际出发,从整体上对课程进行规划。课程体系应包括从基础课程到专业课程,从理论课程到实验课程、实训课程等,厘清各课程内容体系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二)应用性原则

为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在课程设置中,转型高校应注重课程的应用性,这与培养应用型人才是一致的。通过学习,使学生灵活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认识并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处理好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生成、能力提升与学生专业素养提高之间的关系。教育学生首先要学好理论知识,同时要注重职业技能和素养的养成。应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校校协助等平台,促进培养信息共享,联合培养人才。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

(三)时效性原则

当今时代,伴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学理论和人的思维方式也发生着巨大变化。高校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应追踪社会发展中的前沿技术和科学最新研究成果,力求使所设课程内容能反映社会和科学发展实际,勇于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根据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增设新课程,使高校更好地体现服务社会的职能,真正意义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互促进。

四、转型高校课程设置的改革策略

(一)创建特色品牌课程

针对高校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趋同问题,应进行课程改革,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专长。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形成特色品牌课程,这是转型高校专业综合改革的重要方面。据悉,美国众多高校之所以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就是因为各高校实现了课程特色化。各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实现了课程特色化和人才培养目标多样化,我国高校也应学习美国一些先进的办学机制,根据各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区位优势,主动融入地方区域发展,并随着区域的发展和变革,适时进行课程改革,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科专业特色和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课程、品牌课程。

(二)注重学生职业方向培养

转型高校在课程设置中,应注重课程本身的职业性。按照分类培养的原则,以培养技能型专才为目标,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抓手,以提高培养质量为根本。教学中,一定范围的理论知识是必备的,加强对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等的研究和探讨,细化培养目标,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以便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增加实践课程在教学中的比重

课程设计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选择适合的课程,确定课程内容,协调教学内容之间的衔接与支撑[8]。调整课程结构,应着重对授课内容和课程结构进行调整,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前提,注重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重点由教会学生知识向提升学生能力转变,在课程内容设计上,体现能力培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课程内容要突出实践性,重视实践教学,增加实践课程所占的比重,使实践课程占比达到40%以上。

(四)注重应用能力的考核

为提升课程教学的质量,必须对考核进行全面改革。适应学生分类培养的要求,要进行分类考核。针对不同类别的培养模式设计不同的考核指标,将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结合起来。过去单一的考核方式难以提高学生对教学的重视程度,必须设计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以使课程的教学效益达到最大化。

(五)注重课程评价多元化

首先,应注重课程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参与课程评价的人员尽量来自不同的群体,反映不同利益主体的需求。主动邀请教师、用人单位和行业专家参加课程评价,征求他们对大学课程的意见和建议。其次,应注重课程评价客体的多元化。评价中,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结合起来,将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运行过程结合起来,将学生知识技能、智力能力等认知方面同学生情感意志、个性人格等非认知方面的发展结合起来。再次,应根据不同的评价对象确立多重评价标准。将学生学业发展、实践动手能力、科技创新能力、身心健康发展等方面结合起来。最后,应将终结性评价同形成性评价等多种评价结合起来,发挥各种评价方法的优势,使评价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六)注重更新课程内容

为培养学生的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高校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进程,随时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适当增设课程的种类,依据不同科目的特点建立不同的课程组织形式,设置学术前沿课程,学校可根据自身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因地制宜,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开发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新课程,要求课程具备项目性、问题性和创新性,在校内开设相关讲座,进行专业教学。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课程体系设置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7招教你手动设置参数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