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的思想渊源
2019-01-26张晓路戴焰军
张晓路 戴焰军
(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北京100091)
为什么“群众路线”年年谈、月月谈、天天谈,就是因为它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重要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其不仅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哲理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纵观古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很本利益,始终都是执政者赢得民心,巩固其执政合法性的基石,也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群众路线理论的直接思想源泉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党团结带领人民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伟大胜利的重要法宝。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党的群众路理论的直接思想来源。只有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党的群众路线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更加自觉有效地学思践悟党的群众路线,进而提升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
中国共产党向来注重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思想理论的成熟是政治坚定的基础。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把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而形成的,并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始终坚持并不断完善的根本政治路线,是贯穿我们党近百年奋斗历程的生命线。党章明确规定:“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由此可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于我们更好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唯物史观关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观点,决定了必须坚持“一切为了群众”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其中生产力在物质资料生产以及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事实上,人们只能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通过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来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造福于人类自身,这是唯物史观真理性的重要体现。马克思、恩格斯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建构自己学说的逻辑起点和最高价值目标,这恰恰就是唯物史观的价值取向。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即“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共产党人的最终目标是建立“自由人联合体”,在那里“各个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2]。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进一步指出,未来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3]。这里所说的“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价值目标的实现,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物质基础之上的。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学思想,内在地要求共产党人必须坚持一切为民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首要条件和最根本目的,我们党践行群众路线,说到底就是为了保障和促进人的发展。“一切为了群众”与党的根本宗旨和最高价值追求是高度统一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从而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对人的发展权益的高度重视。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统筹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保障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群众共享。
(二)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决定了必须“一切依靠群众”
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唯心主义认为,杰出人物或英雄领袖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对历史发展进程和发展方向具有决定性作用。而唯物主义则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是社会变革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1919 年7 月,毛泽东在其主编的《湘江评论》上发表了《民众的大联合》一文,高度评价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4]
社会发展进步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实践,社会更替变革也需要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才能最终完成。在社会主义社会,共产党执政实质上就是党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以及各项事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与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这也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
回顾历史,无论在中国革命最危急关头,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最困难时期,亦或是改革开放事业顺利推进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通过贯彻群众路线来汇聚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推动历史航船破浪前行。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处于关键发展阶段,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全面深化改革打响了“啃硬骨头”“涉险滩”的攻坚战。在如此严峻的内外形势下,我们党必须把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与发挥人民群众历史主体作用统一起来,把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深植于人民群众丰厚的实践土壤之中,既保证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坚如磐石,又保障人民群众主人翁地位得到充分尊重。
(三)唯物史观关于“执政党执政合法性”的观点,决定了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主人,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执政地位的合法性是人民赋予的,但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执政党的执政绩效必须始终自觉地接受人民的评判和监督。人心向背是决定执政党能否执政以及执政多久的决定性因素。如果人民不赞成、不拥护、不支持,无论掌握多么强大的国家机器,最终都会被人民所唾弃,从而丧失执政地位。综观古今中外,“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历史周期率的政权更易,实质上是人民群众不断选择新的利益代表者的历史轮回现象。
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们还应特别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多变性明显增强,人民的需求层次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基本矛盾已经转变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摸索工作方法,探索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规律,深入人民群众伟大实践,汲取人民群众实践营养和智慧,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使党成为人民群众值得信赖的主心骨,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坚定支持和衷心爱戴,不断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四)唯物史观关于“时代是出卷人,执政党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观点,决定了必须始终做到“勤政、为民、务实、清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既是实践主体,又是价值主体。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一切政绩都要由人民群众来评判。“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5]。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始终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6]作为根本的衡量标准。因此,对党负责与对人民群众负责是高度一致的,对党负责归根到底还是对人民负责,党的一切工作都要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根本的衡量标准。
执政党的政绩只能由人民群众评判的观点,要求党员干部必须认清理顺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深刻认识到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就像舟和水、公仆和主人、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党员干部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视人民群众为主人、把人民群众当亲人,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心安理得地作人民群众的“工具”夙夜在公,呕心为民。要深刻认识到创造历史的伟力蕴藏于民众之中,对人民群众心怀敬畏,经常做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只有广大党员干部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我们的工作才能真正体现人民群众的意愿,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二、群众路线传承了中国朴素“民本”思想的精华
纵观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从先秦时代起,“民本”思想便是一种蔚为大观的传统思想。在诸子百家中,儒家民本思想经历了从孔子的“仁爱”向孟子的“仁政”的过度时期。自汉代以来,儒家思想被视为封建正统思想。孔子编撰并作序的《尚书》记载:“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7]这段话告诫历代王朝,人民是用来亲近的,不能轻视和俯视;人民才是国家的根基,根基不牢,地动山摇,根基牢固,国家才能安如磐石,社会才能安宁。孟子的“王道”思想提倡重视人民,只要人民安居乐业,远人就会自觉来服。因此,孟子所主张的政治次序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墨子出生战乱时代的平民家庭,艰苦的生活经历使他抱有“爱民”的政治思想。他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即使是崇尚出世和无为的道家,同样也讲求与民生息,“以百姓之心为心”。最具政治实践经验的法家,虽然善机谋,讲法度,但他们也能看到,民本思想有利于政治实践:顺应民意,让耕者有其田,日出而做,日落而息,政治就会清明,社会方能安宁,国家才会变得更加富强,统治阶级就能得到百姓拥护。同一时期,管子、晏子等从各自的立场著书立说阐释治国平天下的民本思想。如管子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晏子的“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等等。先秦的诸子思想,虽然道不同,论相异,但在民本思想方面,殊途同归。他们的民本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后世的执政者和知识分子的政治思想与实践。如东汉王充的“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唐代陈子昂之言“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以及明代张居正的“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等思想,都体现了丰富的民本思想。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历代王朝兴衰沉浮,分分合合,民心向背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历次救亡图强的变革或农民运动,都以失败而告终,最根本的原因也是没能很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诉求,没有赢得民心。辛亥革命的破产,国民党政权的丧失与没落,究其根源还是失去民心。
毋庸置疑,中国共产党批判地继承了这一传统民本思想。立党之初,中国共产党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以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为民宗旨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人亲民重民思想理念最精辟的表达。毛泽东“人定胜天”的豪迈,邓小平“我是人民的儿子”的深情,江泽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论断,胡锦涛“以人为本”的人本位思想,以及习近平“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人民中心思想”的朴素表达,无不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时时刻刻把人民装在心中的博大胸怀。
综上所述,民本思想实际上警示着执政者,“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执政者要珍视自己手中人民赋予的权力,转变执政角色,摒弃官僚主义;坚持求真务实,反对形式主义;杜绝奢靡、享乐之风,厉行勤俭节约。今天,我们深入研究民本思想,可以从中汲取古代圣贤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可以更好地理解共产党人的立党初心和执政使命,也才能深刻理解和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人民中心思想,俯下身子,贴地行走,洞悉草根,认真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踏踏实实地为民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三、群众路线借鉴了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合理内核
人本主义以人的首要性为特征。历史上人本主义是指发端于十四至十七世纪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是继古希腊之后人类从未经历过的最伟大的、最进步的社会思想变革,这一空前的思想文化运动随后迅速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它构成了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人本主义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看作万物的尺度,是以人性、人的有限性和人的利益为中心的哲学思潮。如果说“民本”思想是封建帝王开明治世的圣贤之悟,那么,“人本”思想则是揭开中世纪“君权神授”神秘面纱的个性解放之剑。
研究西方人本主义理论,可以看出,人本主义的基本观点:第一,批判地继承中世纪狭隘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宗教神学迷信教条以及抽象的逻辑推理,追求人的价值尊严和人性的解放,把价值由“以神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鼓吹大力宣扬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直至发展为一种全新的、所谓的“普世文化和价值”。第二,二十世纪以来,西方掀起了一种以肯定人的根本价值、维护人的尊严为主旨的思想解放运动,认为追求人的价值具有天赋的、首要的意义。人本主义的根本意义在于“以人为本”,以纯真的爱和天赋的善追求人类最大福祉。第三,在现实社会中,人本主义的社会价值取向在于强调人的个性关怀,提倡宽容,反对暴力,注重维护人的尊严,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在当时是一种激进的哲学思潮和抽象的追求个人主义的世界观。
西方人本主义所宣扬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民主等资产阶级思想,是为反对封建专制的宗教神学统治而服务的,其目的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思想障碍。但它偏重于人、主体、主观个体存在、意志自由、价值、直觉、体验、情感等,具有鲜明的唯灵论和唯心主义色彩。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对我们执政党的思想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家以其独特的方式,不同程度地把人作为万物的根本,提倡“以人为本”,反对“以神为本”,主张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颂扬人的价值、尊严和力量,强调人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人性和人格。所有这些都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及关于人的主体学说理论是一致的。不同的是,马克思的人学哲学思路是从抽象的、自然的人到现实的、具体的、社会的人。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人类及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根据。人类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在已有的物质实践基础上改造和重建世界。说到底,人类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唯一源泉,即真正的本体。由此可见,撇开活生生的社会实践,抽象地谈论人的价值和尊严,具有强烈的欺骗性和虚伪性。人的价值和尊严与人的社会生活、社会地位、社会贡献、社会评价以及社会认可等密切相关,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体。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作为唯一的执政党,我们必须汲取人本主义思想中的合理内核,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人学思想,注重人民群众伟大实践,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谋福利。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赋予人权、自由、平等、民主以双重标准,即对内的相对性和对外的绝对性,用来作为干涉别国内政,服务于自己内政外交的需要。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警惕,以防患他们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达到颠覆他国政权,服务于自己霸权的目的。从伊拉克战争到阿富汗反恐,从利比亚危机到叙利亚战事,我们不难看出,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才是第一位的。“美国优先”、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以及在世界各地挑起的战乱纷争,充分暴露出西方资本主义所谓“普世价值”,即“自由”“民主”“平等”“博爱”和“人权”等虚伪性,这也背离了西方先贤们人本思想的初衷。
四、群众路线弘扬了人文精神,注重人文关怀
人文精神是人类普遍追求的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自身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和关切,对人类遗存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财富的高度珍视,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的实质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尺度,高扬人性,揭示人的生存意义,体现人的尊严与价值。从一定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在西方,“人文精神”一词英文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和人道主义。狭隘的人文精神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是对真理的追求,即广义的科学精神;三是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是广义的宗教精神。简而言之,就是关心人,尊重人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价值。西方的“人文精神”,既鼓吹尊重人的主体性,又崇尚科学理性,同时也强调对人的精神世界的终极关怀。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始终摆脱不了唯心主义的羁绊。
中国古代人文精神,是一种博采众家之长,融会贯通的仁和精神,它以注重修身养性甚于注重伦理道德为基本特征,以丰富的理论内涵展示人的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塑造中国人重气节、重人格、重和睦、重礼节、重道德、重人伦的民族心理与民族品格,这种人文精神不仅与农牧文明相伴而行,而且是中华民族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必须秉持的永恒精神。中国古代人文精神重视现实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高度评价人类在宇宙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歌颂人性的和谐与完美,崇尚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并以其特有的智慧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注入永恒的精神动力。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民族精神作为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本身也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这种民族精神内含着团结统一、和平友好、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积极内容,并血浓于中华民族的命脉之中。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由于人们物欲的膨胀和对财富人生的过度推崇,人的心灵世界滋长着令人可怕的冷漠感、空虚感、荒谬感和失落感,这是作为现代人的不幸与悲哀。如果人的心性问题被忽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就会潜滋暗长,进而导致我们民族凝聚力减弱、民族责任感的淡薄。实际上,要摆脱这种不幸和悲哀,我们亟需从古代人文精神寻找智慧的启迪。
综上所述,群众路线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独创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党的基本理论,是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以及党的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高度重视和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这一理论,才能不断扩大党的执政基础,筑牢党的执政根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才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