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多维审视
2019-01-26庞瑞华唐勤
庞瑞华 唐勤
(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扬州 225100)
2013 年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将“以人民为中心”写入党的正式文件。随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首要原则。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强调“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1]15,并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各项工作必须全面准确贯彻落实的基本方略之一。习近平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23这些重要论述不仅明确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原则遵循和价值旨归,而且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方法指引。
一、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维度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因此,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中汲取合理内核,扬弃和超越了传统民本思想”[3]。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基础,坚持辩证发展观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人民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第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明确表达历史唯物主义立场。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各国人民的发展,“而这种发展正是这个喧嚣的舞台背后悄悄地进行,并且起着真正的推动作用”[4]。这就表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第二,人的历史活动的客观制约性。人们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历史,“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5]669。这表明人民群众的活动不是任意的、随心的,而是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第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物和剧作者。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但是,只要你们把人们当成他们本身的历史的剧中人物和剧作者,你们就是迂回曲折地回到真正的出发点。”[5]227这就揭示了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又进一步考察了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与个人的关系等,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了哲学基础。
(二)坚持辩证发展观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又要观察它们的现在和预见它们的未来。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的形成过程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了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而被赋予新内涵的过程。第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革命时期,毛泽东强调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为人民服务。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初步阐述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思想。他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重视社会生产,多次强调共产党员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进一步发展了人民战争的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其中统一战线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发挥人民伟力创造历史伟业。1957 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报告中深刻阐释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特别是要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革奠定理论基础。第二,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强调要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邓小平重视人民的物质利益,认为“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贫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6]265。“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以满足人民需求,同时强调要将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统一起来。第三,江泽民在新的历史背景与实践基础上提出了“三个代表”要求。江泽民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四,胡锦涛根据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和现实要求,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即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尊重人的价值和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胡锦涛强调以人为本,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方面,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承继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主体思想,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方位,以鲜明的形式突出人民群众是价值判断主体的地位,开创性地将发展的价值目标旗帜鲜明的指向人民。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因此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需要”为导向,必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的更高要求以及民主、环境等其他方面的要求。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
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和各种各样的尝试,但都没有彻底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遭受压迫的悲惨命运。只有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披荆斩棘,热血奋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着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推动党和国家发生历史性变革。第二,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是由工人阶级中的先进分子组成,其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中国共产党不是为少数人谋利益而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的作用下,有少数党员干部面临脱离群众的危险、精神懈怠和能力不足等危险,党的执政受到资本、市场、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冲击。因此,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就是突出人民立场、凸显人民主体地位、彰显人民价值旨归、发挥人民历史作用,使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和使命,通过自我革命和自身建设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而奋斗。第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7]。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践行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共享发展。
二、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规律维度
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一)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提出了党的群众工作导向,立足于实践,把握时代特点,遵循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第一,突出人民立场,强化执政理念。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本质特征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将以人民为中心理念贯穿于我们党治国理政各个领域和整个过程。以人民为中心继承和发展了党的宗旨,是党的宗旨在新时代的深刻表达。以人民为中心突出人民立场,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开创了党建党治新局面。第二,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就必须强化人民立场、树立群众观点。以人民为中心就是突出群众观点,突出群众工作导向,只有赢得人民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才能最牢固。第三,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对群众路线新的话语表达。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理论。
(二)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前提就是准确领悟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决定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推进,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凝聚社会共识,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回应人民期待。第二,以人民为中心彰显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势,这就必然要求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夯实群众基础。第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新情况面临新问题,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新判断,从社会需求来看,人民物质文化需求水平、结构等都呈现新的特点,人们的社会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仅仅局限于“物质文化需要”方面。从生产方式来看,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生产力水平取得巨大发展,当前亟需解决的是“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以人民幸福为奋斗目标,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其最终的价值旨归是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将是这样的联合体:“在哪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422,这意味着人民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和发挥,意味着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彻底解放自己。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关注民生所需,致力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其一贯目标不是一部分人或少数人的富裕而是实现共同富裕,不是实现个别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是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三、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价值维度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时代表达,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彰显治国理政价值旨归,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凸显价值判断标准
以人民为中心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关切人民根本利益的执政理念。以人民为中心服务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贯穿党中央治国理政各个方面的一条主线。正如习近平指出:“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克己奉公、廉政勤政、关心人民疾苦,为人民办实事。”[8]这就充分表明人民公仆要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为党的执政方向提供了指导。同时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传承了党的根本宗旨,强化和坚定党的初心和使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激励党员队伍提高服务群众的水平和能力,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
(二)彰显治国理政价值旨归
要把以人民为中心贯彻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发展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推动新时代社会实践积极有效开展。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由“建设”到“建成”,重点在“全面”,是实现全体人民、各地域、各领域的共同小康,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改革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就要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来,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第二,全面深化改革,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扩大改革受益面,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切实做到改革回应人民所呼。第三,发展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使人民当家作主有成熟的制度保障。将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坚持完善和发展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健全民主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第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文艺要反映人民情怀、文艺为人民抒写。第五,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满足人民对环境方面的要求。推进绿色发展,构建环境治理体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监管体制,使人民群众感受到生态环境在逐步改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指导思想,在与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斗争中和革命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飞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紧紧结合当前中国发展的现实需要进行观察、分析,形成以人民为中心重大理论命题,回应新时代中国发展所面临的时代命题,是中国实践和中国经验的创新成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同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为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治理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四、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实践维度
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源于实践,最终服务于实践。实现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四个伟大”历史使命中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目的。
(一)将以人民为中心落实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
以人民为中心不是抽象的虚无缥缈的,而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与环节中体现、贯彻、落实。
1.经济方面。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实现以人民为中心同样必须坚持两条:“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6]149。这是发展经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前提。
2.政治方面。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进一步完善人大代表选举制度,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3.文化方面。首先,发挥人民的主体性。任何脱离人民群众需要的文艺必然会缺少欣赏它的人民大众,也就不能成为好的作品。其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增加社会精神文化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再者,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创造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满足人民对文艺的多层次、多领域的要求。最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体系。
4.社会方面。习近平指出:“要从实际出发,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9]362各部门要贯彻落实党中央作出的决策部署,深化教育改革,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高就业质量,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分配制度,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守好安全生产底线,确保人民安全生产;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5.生态文明方面。党的十八大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遵循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只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这几方面的发展,而忽视或者无视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要求,就不能满足人民期待。
(二)将以人民为中心贯穿于“四个伟大”历史使命中
实现“四个伟大”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四个伟大”具体指向不同,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其共同的归宿。
1.进行伟大斗争,自觉维护人民利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社会也是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前进和发展的。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一方面,全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更加自觉维护人民利益。另一方面,全党更要抓住社会主要矛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民造福。
2.建设伟大工程,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1]61。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勇于刮骨疗毒、坚定党性原则、站稳政治立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临“四大考验”“四大危险”,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反腐败斗争,增强“四个意识”,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成为人民衷心拥护和始终认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3.推进伟大事业,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与科学部署下,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新时代,全党应更加自觉的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掌握运用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人民思维等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10],团结带领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实现伟大梦想,顺应人民意愿。中国梦将国家、民族和个人有机结合,国家民族的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息息相关。只有充分发挥人民智慧、凝聚人民奋斗之心,把每个人的具体梦想都汇聚到中国梦之中,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成就自己的梦想,凝聚伟大合力,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总而言之,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彰显时代价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方法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