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理论·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涵的多维探析

2019-01-26缪听雨秦瑞苹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共产主义生产力主义

缪听雨 秦瑞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1]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者都从不同的学科领域回答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性课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也具有高度的统一性,特别是在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提出“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从历史上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3]同时“拓展了发展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4]从理论上来看,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5]作为一面旗帜,它举旗定向,凝聚人心,是一种信仰。从实践上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问题为导向,它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理论本身,并解决不同的时代的不同问题。

一、历史环境:生产力不发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根源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无论是政治上层建筑还是意识上层建筑,它们都由经济基础决定。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早已指出:“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6]作为“主义”,李大钊在《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一文中指出:“一切的政策,一切的主义,都在物质上经济上有它的根源”。[7]毛泽东在论述平均主义时也指出:“绝对平均主义的来源,和政治上的极端民主化一样,是手工业和小农经济的产物”。[8]在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总结了许多经验和客观规律,提出了许多政策和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这些特殊的“术语的革命”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全部的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其背后都有其深厚的经济根源,这就是当时中国物质生产力极其落后。

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9]我们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在于“中国实际”,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中国刚刚从文革的阴霾中走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号召。当时的中国生产力落后,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极不平衡,我国与世界差距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提出:“在中国现在落后的状态下,走什么道路才能发展生产力,才能改善人民生活?”[10]以何种道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首先对资本主义道路给予否定回答,他认为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11]其次,他提出要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要积极吸收外资,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补充。他认为:“如果说构想,这就是我们的构想。我们还要积累新经验,还会遇到新问题,然后提出新办法。总的来说,这条道路叫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12]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是基于我国生产力落后的国情,同时它的提出又兼具方法论意义,是解决我国生产力落后的根本办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生存的“土壤”就是生产力落后的社会主义。生产力落后和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应当说,中国自近代以来,内忧外患,极其贫困。走上社会主义的中国并没有立即消除贫困,生产关系的超前革命一段时间内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在人们政治热情冷却之后,生产力发展的弊端便凸显出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生存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中国生产力落后的国情,最终走向共产主义,它的方法就是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逐步确立比较优势,从“质”与“量”两个方面都将超越资本主义,从而进入比较典型的社会主义阶段。从发展历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特殊的国情、特殊的方法与社会主义的结合,这种结合在中国将伴随着整个社会主义的建设。

二、信仰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意蕴

孙中山在其著作《三民主义》中曾指出:“什么是主义呢?主义就是一种思想、一种信仰和一种力量。大凡人类对于一件事,研究当中的道理,最先发生思想;思想贯通以后,便起信仰;有了信仰,就生出力量。所以主义是先由思想再到信仰,次由信仰生出力量,然后完全成立”。[13]在问题与主义的论战中,李大钊指出:“大凡一个主义,都有理想与实用两面。例如民主主义的理想,不论在哪一国,大致都很相同。把这个理想适用到实际的政治上去,那就因时、因所、因事的性质情形,有些不同。社会主义,亦复如是”。[14]李大钊指出“主义”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一个正确的方向上解决具体的问题。如上所述,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需要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一)一种信仰,举旗定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主义”,它是一种理论、学说,正确认识又生发出一种信仰,举旗定向,凝心聚力。如李大钊在其文中所指出的:“那么我们要想解决一个问题,应该设法使它成了社会上多数人共同的问题。要想使一个社会问题,成为社会上多数人共同的问题,应该使这社会上可以共同解决这个那个社会问题的多数人,先有一个共同趋向的理想、主义,作他们实验自己生活上满意不满意的尺度(即是一种工具)”。[15]1920年在天津的觉悟社和北京的人道社、曙光社、青年工读互助团、少年中国学会的友谊联络座谈会上,李大钊又指出了各革命团体标明主义的必要性,他认为:“对内对外似均应由标明本会主义之必要,盖主义不明,对内既不足以齐一全体之心志,对外尤不足与人为联合之行动也”。[16]毛泽东在1920年给罗章龙的信中所言:“没有主义,是造不成空气的……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17]问题的解决,应当在一个正确的方向上,这需要我们标明解决问题的“主义”。但主义是否“真”,只有在真理的指引下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如《就义诗》中所言:“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一面旗帜。这面旗帜是一种精神动力,既是前进的动力,也是反对各种错误思潮的动力。这面旗帜的核心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如邓小平所指出的:“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19]习近平总书记早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就曾指出,要“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自觉纠正超越阶段的错误观点和政策措施”。[20]他认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21]他在主持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也告诫全党同志必须牢记“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22]

其次,作为一种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绝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曾指出:“如果大家都觉得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没有必要为之奋斗和牺牲,那共产主义就真的永远实现不了了”。[23]今天,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引下,已经实现了很多既定的目标,解决了人民温饱问题,总体上达到小康,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而奋斗。因此,从很多方面来看,我们所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具体的、历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实实在在的,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目标是确定的,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确定的。我们的目标是具体的。依据生产力发展的情况,我们正在消除贫困,确保2022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我们的发展道路也是具体的,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改革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我们的各项工作又是具体的,为了消除贫困,我们实施精准扶贫,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政策等等。发展的目的也是具体的,我们始终坚持为绝大多数人服务,始终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力量,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容也是具体的。今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都是为了解决各个时代的现实性问题。因此,我们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创新发展,它既有马克思主义应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又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的伟大创造。

(二)一种制度,科学规律

无论是社会主义,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们都具有制度的理论品质。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就明确提出“共产主义社会制度”;[24]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也明确指出:“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整个思想体系,同时又是一种新的社会制度”。[25]

在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中,论述了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形态,奴隶社会形态,封建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和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分别对应五种社会制度。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马克思用以区分社会形态的是分工,他认为:“分工的各个不同发展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26]随着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深入研究,他逐渐深化了原来的认识,并最终发现决定不同社会制度的是所有制。马克思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核心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工人对资本家的实质性依附,是一种雇佣劳动关系,是劳动力不平等的买卖关系。随着生产的社会化发展,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逐渐显现出来,愈演愈烈,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在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中,生产资料公有制,劳动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但是,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认为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中间有一个过渡时期,这个过渡时期将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和按劳分配,在充分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才能过渡到共产主义第一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创新发展与重要补充,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由所有制来决定的,它的核心是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一种“公私兼顾”的社会制度,但它的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始终是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我们就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实现了生产关系的超前革命,但却忽视了科学发展生产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对传统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纠正,正是在逐步变革生产关系,使之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正在以正确的姿态发展社会经济。

三、实践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具体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从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也具备实践的品质。它以问题为导向,从实践中创新和发展理论本身,又以理论去指导实践,促进实践的发展。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时代主题,所要解决的问题也各有不同。在新时代,我们学习和贯彻习近平关于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的重要战略论述、判断和理论,就是要解决新时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从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全面地为将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做准备。

(一)一种力量,实践品质

“主义”具有高度的实践品质。大凡一种主义,它来源于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27]同时又作用于实践,主义与实践活动密不可分,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如李大钊所言:“我们的社会运动,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这是交相为用的,这是并行不悖的”。[28]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专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主义。正如李大钊在《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一文中所指出的:“有人误解社会主义与无政府主义为一物,实则社会主义者是要求政府有一种权力,使之伸张,以保障每人享受极大量的平等、自由”;[29]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也指出:“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我们的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30]

“主义”的力量体现在改造世界上。改造世界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运动,以客观事实为基础。恩格斯在批判卡尔·海因岑时曾指出:“共产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运动。它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武器”。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3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对社会主义前30年历史的总结,是对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各项实践活动的总结。根本上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调整了生产关系,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国家综合国力。

今天,我们依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全部的理论和实践主题,这就是因为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自身的理论宝库也在丰富和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践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33]我们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因为它依然能够解决改革开放中的各种问题,因此,“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够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解决了我国发展的问题,并且解决的都是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二)具体历史环境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具体历史环境下的产物,因而它是具体的、历史的。其历史性表现在它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实践发展到哪一步,“主义”就进步到哪一步。毛泽东在论述三民主义时就指出:“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也不是一下子就有的,开始只是一民主义,后来有了二民主义,最后他到欧洲去跑了一次,看见欧洲发生了社会问题,工人要打倒资本家等等情形,他又想了一个民生主义出来,这样才集合成为三民主义的”;[35]历史环境的发展变幻莫测,因而“主义”具有普遍性,只有在与不同的国家相结合解决不同的问题时,才能发挥其作用。“我们只要把这个那个主义,拿来作工具,用以为实际的运动,它会因时、因所、因事的性质情形生一种适应环境的变化”。[36]随着实践的深入发展,一种“主义”如能适应实践需要,它就能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反之则阻碍人类社会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主要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从理论上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理论宝库,随着实践的发展,其理论内容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的最新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化。马克思仅仅提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我们所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传统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有很大的区别,传统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强调生产关系的社会性,忽视生产力的发展。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依据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而不断变革生产关系。十九大报告也指出,我国的发展还不充分、不平衡,在新时代,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消除这种不充分、不平衡。如: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区域发展,消除贫困等。随着经济社会“量”与“质”的巨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必将发展为更加丰富、具体、适应时代的新“主义”。

猜你喜欢

共产主义生产力主义
舍己救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罗盛教
新写意主义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近光灯主义
党员干部践行共产主义信仰的现实困境及思考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冬日 新碰撞主义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