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审视·展望:新中国成立70周年历史纵览
2019-01-26贾蕾
贾 蕾
历史,总在时光流逝中使人回顾;历史,总在特殊节点上引人沉思;历史,总在走向未来时令人展望。从1949走向2019,新中国成立已经70周年。70年来之不易、弥足珍贵;70年坎坷曲折、奋发有为;70年风云际会、前程远大。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回顾来路、审视征途、展望前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化爱国之情、增强报国之志,进而投身爱国实践、实现强国目标。
一、回顾
历史为现实之源,一国之今日总与昨日衔接。了解新中国从哪里来、如何来,才能明白新中国今天为何会是这样而非那样,也才不至于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70年的发展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1.新中国从继承中来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新中国从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中来,从对古代中国灿烂文化的继承中来。根据历史学家范文澜的观点,“中国”这一名称,含有地区居中之意,但更重要的是指传统文化所在地。商时期,商王朝在当时各小国中政治经济文化被公认为唯一的中心国,《尚书·梓材》篇等便称商王朝为中国。西周初年,中国被用以称呼华夏族所居住的地区。“华”即文化高的人或族,“夏”指文化高的地区即周礼地区,华夏合起来即为中国。秦以后,随着国家的相对统一,中国扩大为当时国境内各族所共称的祖国。因而,中国即祖国,朝代即统治阶级在各个不同时期建立的国家称号。朝代有兴有亡,代代更替,中国则始终存在并不断发展。[1]
经历了春秋战国、秦汉一统,经历了三国两晋、南朝北朝,经历了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古代中国的经济愈加发展、政治渐臻成熟;从诗经楚辞到两汉乐府,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从汉字书法到雕塑建筑,古代中国的文学层出不穷、艺术美不胜收。李约瑟曾指出,“如果真正要说具有历史价值的文明的话,那么光荣应归于中国。”[2]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我们祖先在几千年前创造的文字至今仍在使用,诸子百家提出的很多理念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3]可见,漫长历史创造的灿烂中华文化,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正是基于古老中国创造的文化基础、建构的精神世界,中国人民才得以立足大美山川、团结骨肉同胞,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指引下,应对近代以来民族危机,开创出全新的中国境界。因而,“新”从“古”中来,新中国继承了古代中国的历史遗产,但这里的“继承”不是对封建社会的简单沿袭,更不是所谓“王朝更迭”,而主要指历史内在的因循、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2.新中国从抗争中来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新中国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境况中来,从中国人民顽强不屈的抗争中来。社会演进作为人类历史发展不可抗拒的规律,必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抛弃封建社会旧的生产关系,将人类引向更高层次。因而,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的“康乾盛世”,内部隐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特别是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推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19世纪末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更开始向东方殖民扩张。“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顺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4]
1840年鸦片战争打碎了清王朝“天朝大国”的迷梦,中国历史也由此发生转折——昔日辉煌的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民族危机激发起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凝聚起民族意志。在爱国主义感召下,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成为时代强音;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成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为着实现这一梦想,中华儿女不畏强敌、奋起抗争。从三元里人民抗英到太平军重创洋枪队、从冯子材七十而上阵杀敌到邓世昌抱憾以身殉国、从戊戌六君子变法流血到黄花岗义士蹈死不顾,一个个群体、一代代中国人,不屈不挠,前赴后继。1911年辛亥革命一举推翻清王朝,更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加快了建立新中国的步伐。可见,“新”从“旧”中来,新中国的建立离不开人民在旧中国对旧事物的抗争。这里的“抗争”虽然形式不同、各有局限,但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抗争、对封建社会黑暗的抗争以及为除旧布新而进行的斗争却值得充分肯定。
3.新中国从探索中来
时代潮流,浩浩荡荡。新中国从资产阶级的失败经历中来,从中国共产党的艰辛探索中来。
1912年中华民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按照孙中山等人的设想,中国将成为独立、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然而,封建势力的顽固性、帝国主义的压迫性和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决定了这一构思的空想性。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北洋政府的丧权辱国,更使得中华民国变为一块空招牌。中国依旧是国贫民弱的旧中国,政治社会上的黑暗较清王朝更盛,有识之士陷入“中国走向何处”的彷徨中。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的全新方案;1919年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场,掀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篇章;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更为新中国建立增添了希望和力量。但新中国的创建并非轻而易举,中国共产党的探索之路更非一帆风顺。中国共产党没有停止对建立新中国的追求和建立何种国家政权的思考。他们提出过真正民主共和国、苏维埃工农共和国、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民主共和国等,全面抗战时期也提出要建立“民族独立、民权自由与民生幸福的新中国”、“三民主义的民主共和国”、“三民主义的新中华民国”、“三民主义的新中国”等,最终形成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思想。
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近代以来反抗帝国主义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随后,我们党力主和平建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国民党却坚持独裁内战、继续其反动统治。在两种前途和命运面前,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的顺利推进,也使得筹备新中国被正式提上日程。鉴于抗战时提出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已难以满足党全国执政的需要,解放战争中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也表明新建立的国家应为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我们党以“人民”为首选,提出“人民民主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等,并进行了反复斟酌。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正式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国名。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的庄严宣告,更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崭新国度的建立。它是全新的中国——结束了旧中国战乱频仍、四分五裂的局面,代之以安定团结的社会风尚和气象;它是人民的中国——结束了社会大众受剥削、受压迫的历史,人民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它是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中国——结束了反动阶级的黑暗统治,坚持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
历史表明,“没有中华民族,就没有中国共产党。”[5]“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继承古代中国文化遗产、从近代人民的抗争中一路走来,新中国最终在中国共产党28年的苦苦探索中建立,并由此确立了党的执政地位。回顾70年前的历史,探寻新中国“从哪里来”,我们才能对新中国的文化之源有更深刻的认识;探寻新中国“怎么来”,我们才能更加珍惜新中国这一宝贵成果,并对党的领导有更为全面的理解和把握。
二、审视
新中国的建立表明,只有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但新中国成立之初,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顺利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对党和人民来说都是全新的历史课题。
1.新中国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
新中国的诞生,意味着我国不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取得,也意味着资产阶级建国方案的完全破产。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在建立之初便确立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因而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建立的新中国,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新中国。然而,建国初落后的经济状况和复杂的社会局面,却决定了我国暂时还不具备进入社会主义的条件。这些都决定了新生的中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必须经历一个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它虽然不等于社会主义社会,却是我国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必要前提和准备。
为顺利实现过渡,我们党带领人民积极投身新中国建设,短时间内便取得显著成果。对内,没收官僚资本,确立了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实行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生产活力和劳动热情;镇压反革命,保证了新中国的安全和稳定;改变旧的婚姻制度和打击黄赌毒等,使得人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对外,同苏联的联系,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抗美援朝的胜利,为我国赢得良好的国际声誉和环境。1952年底,随着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中共中央开始酝酿向社会主义过渡。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被正式提出。随后,经济方面,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逐步展开,“一五”计划制订实施并顺利推进;政治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并通过,新中国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全面确立并进一步发展。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我国取得决定性胜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继续发展。新中国正式进入社会主义。
2.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坎坷曲折的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标志着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但党和人民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并无太多认识,这就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性。建国初,我国在经济建设等方面尚且可以向苏联学习,但不久后的苏共二十大便暴露出严重问题。走自己的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为必然。毛泽东提出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基本原则;《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中共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和主要任务的安排,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指明了方向。然而,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加之国内外因素的严重干扰,反右派斗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逐步展开,社会主义建设遭受挫折。但总体而言,由于有党和人民的积极调整,我国在1956年到1966年的十年建设期间还是取得较大成就,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更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不可否认的是,十年间有成绩的取得,也有错误的积累。社会主义发展有着自身的内在规律:盲目冒进只能适得其反,偏移背离更将得不偿失。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虽然是曲折的,但社会主义事业终究是向前发展的,这一时期科技和外交等方面的成就便是明证。更重要的是,如恩格斯所说,“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要比平时多得多”,它为我国之后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提供了深刻教训,推进我国在拨乱反正后大踏步发展。
3.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富有特色和优势的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是我们党的一贯坚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奋斗目标。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重申了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更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新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9年,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指出,搞建设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之后,他继续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6]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7]这是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和经验总结,为开辟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提供了重要思想指导。党的十三大以“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主题,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提出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等。经过努力,1989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由1979年的4038.2亿元增长到16909.2亿元。
在此基础上,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环境,我国集中精力抓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成就。1999年,江泽民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大会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康庄大道”,我们要在新的世纪里不断谱写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8]进入21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名相继超过法国、英国和德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2009年更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9]随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凝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党的十八大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10]它完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从实践中走出来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同时,实践也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才能推进我国建成现代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巨大优势,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审视70年征途,了解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历程,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优势,我们才能进一步增强对社会主义前途的信心,进而更加积极地投身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三、展望
新中国建设的成就是过去努力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的辉煌需要持续奋斗加以创造。展望前路,“两个一百年”目标为期不远、指日可待,但也必须注意到,“我们前面的路还很长,不会那样平坦”。[11]既坚持仰望星空,又不忘脚踏实地,我们才能最终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前景光明、未来可期
新中国要走向未来,必须以现实为基础。现实主要包括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就国内而言,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成就进行了全方位描述:国内生产总值80万亿元的历史性数据,堪称经济发展奇迹;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和大飞机等历史性突破,凸显我国科技创新成果;民主法治建设的推进,为国家和人民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引领,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人民生活的持续改善,有力维护了社会稳定;环境保护和治理,有效推进了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改革,为国家安全提供了坚强保障,等等。它们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更使得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12]就国际而言,国际整体形势也有利于我国未来发展。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加深了各国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各国之间愈发成为休戚与共、命运相关的共同体,发展成为大势所趋;全球范围内的大发展、大变革和大调整,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刻变革,国际力量对比渐趋平衡,也使得和平仍为时代主题。它们都为我国走向未来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坚实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政治判断,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又提出,“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13]“机遇”揭示了中国当下状况、昭示了民族未来前程,“历史性”指明机遇的内涵、强调机遇的意义,“战略”则进一步要求我们统筹谋划、有序部署。为此,我们党不仅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具体安排,而且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作了新的部署。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根据十九大报告“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2050年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些时间节点对我国未来进行了标注,也告诉我们:新中国前景光明,新中国未来可期。
2.面临挑战、仍须审慎
机遇总与挑战并存,我国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形势总的是好的,但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14]“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15]“新的历史特点”这一概念,也是全面审视和判断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发展大势得出的重要判断。就国际而言,世界形势波谲云诡、周边环境复杂敏感,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依然较为突出。局部战争依旧频发,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悬在人类头上,地缘政治、领土争端、历史遗留问题等随时存在被激化、被利用的风险。同时,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的问题、贫富分化现象愈发严重的问题,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和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等问题,也诱发和加剧了各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世界局势变得更为复杂。当前一些西方国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通过各种不正当手段对我国进行经济遏制等,更对我国未来发展提出严峻挑战。如何有效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值得深入思考。
就国内而言,新自由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和国家安全造成一定威胁。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才知道。割断中国历史、简单模仿西方,不仅行不通,而且极有可能葬送国家民族命运前途,我们对此必须清醒认识,增强定力。同时,我国改革发展面临的任务也艰巨而繁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建等千头万绪,“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又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许多新的要求;脱贫攻坚、污染防治迫在眉睫又任重道远,两岸交流、祖国统一仍须加强且亟待推进,等等。这些都要求我们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审慎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以稳扎稳打地推进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负重致远、催人奋进
路虽弥,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易成。“过去,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铸就我们人民共和国的辉煌。今天,中国人民也一定能够战胜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各种艰难险阻,铸就我们人民共和国更大的辉煌。”[15]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也坚信最终一定会实现这一目标!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等出来、喊出来的,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拼出来、干出来,这就要求“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16]早在1949年3月,毛主席离开西柏坡时就以“进京赶考”为喻,希望考个好成绩。历史证明,我们党在这场考试中成绩优异,但“考试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17]时代是出卷人,党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18]全体党员只要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理念,继续推进自我革命和自我革新,继续以顽强的革命精神和昂扬的革命斗志进行伟大斗争,继续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无私无畏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精神推进伟大事业,就一定能够带领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19]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更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20]在新中国驶向未来的航船上,没有“坐享其成的乘客”,也不应有“事不关己的看客”,每位中国人都是“划桨者”和“搏击者”。[21]13亿多中国人只要充分发扬伟大梦想精神,勇担国家发展大任、争做民族复兴新人,就一定能够推进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其中,广大青年作为最具活力的群体,发挥着特殊重要的作用。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新中国70年来取得的成就,与一代代青年的努力密切相关;新中国70年后成就的取得,也依旧需要一代代青年的踊跃奉献。广大青年只要牢记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基本要求,铭记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殷殷嘱托,始终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争取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就一定能够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