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公司在社会治理上的技术措施与企业责任
2019-01-26李佳/文
● 李 佳 /文
*腾讯安全管理部刑事法律中心总监[100080]
一年内连续发生两次网约车司机杀害乘客的案件,一时间网约车公司乃至互联网公司的安全责任被推至风口浪尖。本文结合网约车杀人案件,从互联网公司的技术防范要点和企业责任应当如何履行进行论述。
一、网约车犯罪放大效应的原因
首先,从犯罪学角度看,是不可能绝对消灭犯罪的,而只能尽可能的预防和减少犯罪,在网约车的语境之下同样如此。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发表的《网络约车与传统出租车服务过程中的犯罪情况》报告指出,网约车刑事案件发案率仅为传统出租车的十三分之一,传统出租车案发率远远高于网约车。这表明,网约车并非刑事犯罪的诱因,亦没有证据证明其场景更易发生犯罪。
上述结论可能与公众的感知存在差距,这种认知上的偏离可能来源于如下几个原因:
(一)网约车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
传统出租车的管理是区域化的,集中在如一省一市的特定地域,各地独立运营,没有全国统一的运营平台。而网约车是全国统一运营平台,这在客观上就增加了管理的难度。无论何地的任何一起刑事案件,在舆论归咎和责任归结上都将集中于统一的运营平台之上,客观上也造成了集中放大效应。
(二)新闻效应的必然结果
从新闻传播的角度看,传统出租车上发生刑事案件甚少具备新闻价值,媒体报道意愿不强,即使报道了关注的人数也往往非常有限。而网约车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产物,包括网约车巨头企业本身,都具有极大的关注价值。尤其在新媒体传播日渐势强的当下,不仅网约车发生刑事案件,甚至包括关于网约车的其他重大事件也都可能引发关注,因而网约车刑事案件爆发后关注焦点聚集也就成了必然结果。
二、用户安全的技术保障和风险的技术防范
互联网公司在产品设计和运行中,始终要保持对各个环节安全责任的关注,否则必然要为自身的漏洞负责。
(一)产品设计要体现安全考量
网约车业务本质上体现的是共享经济的理念,利用大数据和计算能力能够实现车辆调度效率和交通运力的显著提升,有利于缓解交通拥堵和减少行驶车辆数量、舒缓公共停车场空间紧张。然而,由于在产品设计中加入了社交功能,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安全考量,乘客的性别、头像、以及司机的车型、头像、名称等信息一度是相互可见的,如此可能导致了一些别有用心的司机,有选择地搭载部分女乘客,进而作为目标,这对用户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都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二)技术防范是安全监管的必由之路
在网约车司机杀人案件爆发之后,大多数网约车公司采取了乘客端原“紧急求助”功能升级“一键报警”功能、乘客端提示添加紧急联系人、上线“安全中心”快速入口和在网约车业务中(快车、优享、专车等)试运营全程录音功能等技术措施和持续开展犯罪记录筛查、每日出车人脸识别等安全保障措施,体现了保护用户安全方面的技术措施升级。
实际上,互联网公司利用自有技术优势,尤其是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等能力,可以在保障用户安全、扼制犯罪发生方面有所作为,协助预警、发现和打击犯罪。此外,互联网公司也可以利用网络、产品的优势,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腾讯公司作为一家互联网企业,秉持“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的理念,始终非常关注,并积极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特别是针对用户的生命安全与权益,腾讯将不断更新技术防范措施并提升安全保护能力,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作为体现对社会的关怀。同时,网络环境的安全,也离不开政府、社会和网民的努力,需要全社会一同协作,方可共治共享清朗的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