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理论演进

2019-01-26陈昌丰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中心

陈昌丰

(广西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四次提及“以人民为中心”,并将其确立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之一。回顾党的历史,我们发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不是凭空提出的,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治国思想,它的提出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基础和现实意义。毛泽东对“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探索,为之后的发展和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经过党的几代领导人的继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体系,集中体现在近代以来党的宗旨、立场和路线之中。因此,为了推进“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研究的深入,需要对其思想的理论演进进行梳理和总结。本文试图从毛泽东到习近平几代领导人的有关论述为切入点,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来探讨“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理论演进,以期对该思想的研究有所裨益。

毛泽东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理论的早期探索者。他对“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探索,为之后的发展和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他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强调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等思想,无时无刻不以人民为中心来论述,分别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人服务,为何为之服务,如何为之服务的问题。“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的智慧结晶,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内在要求。毛泽东在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中明确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1]857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不是为了极少数的大资产阶级、地主和官僚,而是为了实现占中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以及知识分子的民主与独立。总的来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革命,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 “每一天都是为了保护人民的利益,为了人民的自由解放,站在革命战争的最前线”[2]184,其目标是为了“全国人民都要有说话的机会,都要有衣穿,有饭吃,有事做,有书读,总之是要各得其所”[1]808。他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就是在于帮助人民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在于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于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正如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为,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1]1096

第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毛泽东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更多的是来自长期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总结。首先,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在革命时期,是革命的主体和动力,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物质文化的生产者,毛泽东明确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1031以人民为中心的革命和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导向。其次,强调人民是革命战争的主体。毛泽东认为革命战争应当是群众性的战争,即谁取得人民的信任,谁就取得革命战争的主导权,“要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只有把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农大众动员起来”[3]564-565。他认为,只有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才能取得新民主主义的胜利,而革命的胜利,必须建立在以人民为中心的革命思想上。最后,强调人民是权力的主体。毛泽东认为国家一切权力都应当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愿望的实现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目标。同时,人民又是权力监督的主体,毛泽东一再强调权力来自于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它的党员应该站在民众之中,而决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1]809。

第三,“以人民为中心”思想集中体现于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既是党的基本领导方法,又是处理党和群众关系的准则。毛泽东在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强调“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1]853,要求共产党人不能脱离群众,要随时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对于党的基本领导方法,他强调要“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方法”[1]900。而正确处理党和群众的关系应当是“凡属人民群众的正确的意见,党必须依据情况,领导群众,加以实现;而对于人民群众中发现的不正确的意见,则必须教育群众,加以改正”[4]1310。这既是以人民为中心的领导方法,又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方法,所以毛泽东在群众路线中提出两条原则,一条是群众的实际需要,另一条是群众的自愿。因此,是否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否与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是检验广大党员干部是否是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标准,正如毛泽东指出:“是一个假马克思主义者还是一个真马克思主义者,只要看他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的关系如何,就完全清楚了。只有这一个辨别的标准,没有第二个标准。”[3]567

如果说毛泽东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在革命年代和特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给人民群众以美好生活期许,并且领导和紧紧依靠人民群众通过实践走向胜利的话,那么,邓小平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则是在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基础上激励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为实现人民美好富裕的生活而奋斗。

首先,人民利益是衡量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根本标准。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明确地指出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实践是检验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根本标准。1983年,邓小平在与国家计委等部门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5]231987年,邓小平在接见外宾时指出,评价中国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要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在长期“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探索中,邓小平无论是对国内改革政策的要求,还是对外宣传,都明确了以人民为中心来判断政策是否正确的标准。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提出了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 “三个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5]372这三个标准的一个明显倾向都是以人民利益至上,以人民的利益来衡量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其次,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邓小平在长期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中,他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在于国家的财富是属于大多数人,而不是属于少数人。1987年,邓小平在接受外国记者访问时答道:“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富裕。”[5]172在改革开放中,有部分人对“共同富裕”口号感到质疑,对此,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5]265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应当是发展生产力,同时强调,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是为了有基础和能力去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要,而不是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所以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制定各种改革开放政策目的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使我国消灭贫穷,走向富强,消灭落后,走向现代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5]122。

如果说邓小平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坚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评判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根本标准,并且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那么,江泽民则在国内外形势复杂变化的时代背景下,系统回答了建设一个怎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使党始终代表人民最根本的利益,始终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改革在深入,时代在发展,国内国外环境在不断变化,党的执政理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然而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精髓始终未变。二十一世纪初,江泽民总结党七十年的历史,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变化,在广东省考察时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6]2。实现人民的美好愿望、满足人民的现实需要、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首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集中体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江泽民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6]279。我们党确立的一切目标,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表明中国共产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外,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都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标准。“执政为民”表明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就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正如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七十八周年座谈会上讲到“政治问题主要是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7]365。

其次,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都要以人民为中心,归根到底就是要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奠定基础,不断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江泽民在党的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7]27在党的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再次强调了“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6]552。党提出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其核心都是为了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的方针政策必然是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中心,并且要依靠人民来实现。也就是说,“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6]279。

胡锦涛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内涵进行了新的诠释,集中体现在“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上。“以人为本”中的“本”与“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中的“中心”是在基本内涵和要求一致的基础上的不同表述,其核心是坚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把“人”作为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明确回答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问题。

第一,必须始终坚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在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对全体党员干部提出要求,即“把人民愿望和要求作为决策的根本依据,把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工作首位”[8]199。人民群众利益无小事,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是自觉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意识的体现,是我党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

第二,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群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为此,必须扩大人民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的民主权利,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动员最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到科学发展伟大实践中。在全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胡锦涛强调全党在具体开展和学习实践活动中要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主体,查找发展中的问题要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要让人民群众参与到社会发展中来。

第三,必须始终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原则。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各项权益,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胡锦涛提出要建立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是为了增强各项政策的公平性、透明度、可持续性,提出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为主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是为了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提出包容性增长的发展理念,是为了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命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核心价值取向。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有一段专门的论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9]21在这段论述中,有三个基本内容:一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二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三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这三个基本内容是对自毛泽东以来党的宗旨、立场和路线的继承与发展,是对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是对新时代靠谁执政、执政为谁问题的深刻回答。

当前,改革发展进入深水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加严峻,发展为了什么,发展依靠什么,实现怎样的发展,是需要急迫回答的时代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时代课题的答复,对“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新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奋斗目标、执政立场和工作导向,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价值取向、政治条件和实践依据。

第一,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奋斗目标,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形成提供了价值取向。一个政党的奋斗目标既体现了该政党的宗旨,又体现了该政党的价值取向,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有关战略目标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时讲到:“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10]40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强调,我党要集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就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11]37。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两步走”的战略目标,强调本世纪中叶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之,无论是“中国梦”的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还是“两步走”的战略目标,都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0]4。

第二,宣示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立场,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政治条件。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11]40首先,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立场体现了一切为了人民。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其次,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立场体现了一切依靠人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力量的源泉,要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效,就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一起为改革发力。一切依靠人民,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再次,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立场体现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提供了坚定的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11]214。共享理念和共同富裕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共享理念和共同富裕要求在改革发展中“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力度,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0]204。

第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实践依据。以什么作为工作导向,是体现一个政党坚持什么价值取向的标准。中国共产党把倾听人民的呼声,回应人民的期待,帮助人民排忧解难,把人民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解决人民反映强烈的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导向。在全国宣传工作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造导向,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到:“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10]28从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作为起点,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造导向,再到以人民为中心的评判标准,习近平总书记不断赋予“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新的内涵,丰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体系。

总的来看,“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既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理论与实践的基本价值遵循,又是中国共产党一直坚守的根本立场,既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思想、建设思想、改革思想的历史呈现和现实要求,又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价值追求。“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述,其在基本内涵上是根本一致的,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为人民服务”“人民共同富裕”“执政为民”“以人为本”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都是依据时代背景和发展任务对“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进行新的阐述,但又都是一脉相承的。所不同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提法更能突出人民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更能彰显我们党的宗旨、立场和路线的人民性特征。可以说,自毛泽东以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已成为党的优良传统,党的历代领导人都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人民主体地位的实现为使命,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为己任,逐渐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体系。

猜你喜欢

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